鈴木與市場生態

近來國內有家外資車廠成為焦點,那是鈴木:原來是早前鈴木,正式結束中國一家合資廠。目前尚有另一家稱「長安鈴木」,只是其經營已每下愈況。日本有報道指長安鈴木亦將在短期內結束,且說得言之鑿鑿。

不管報導真確與否,鈴木敗退中國已是定局:在中國不但沒銷量,甚至鈴木自己,也不再投錢於中國,且其新車型,幾乎是不引進。某些版本於其他市場,經已換了兩代,惟在中國市場,一直都不換版。

鈴木不再加碼投資,一般看法,是基於自知之明:鈴木本身是造迷你車起家,旗下車型皆以廉價取勝。惟於中國市場,消費者普遍是崇尚「大」,買東西時,不但看實物夠不夠大,也在乎夠不夠大氣。iPhone是為例:三星壞在什麼?不就是氣質缺缺;又如《戰狼2》,之所以破票房紀錄,不就是因《戰》片做到畫面夠大氣;就算時尚品牌也是:當國人紛紛瘋搶LV、Chanel、Gucci之時,誰願為東大門品牌埋單?

反映在汽車市場,國內消費者之選擇,當然是平治、法拉利、「波子」那種。鈴木?沒戲矣。

從另一角度看,鈴木敗走中國,也是反映中國市場踏進洗牌過程——按國內市場可謂戰場一個,尤其是,常動輒有山寨王加入市場,搶生意;與此同時很長時間,常有外資覬覦中國市場,紛紛打入。如此一來,國內市場一時間競爭者無數,到最後,來個洗牌,把一些失敗者淘汰。

而失敗者何以失敗?不能滿足國人也。

然而要做到滿足消費者喜好,說易行難,原因是任何企業,在生存時,往往都要找定位,即企業打算服務哪些人。以鈴木而言,賣車純是方便人們出行,因之僅生產小型車。倘是日本、印度之類國家,鈴木可生存,蓋他們不太計較;中國消費者則普遍重「大」,根本不需鈴木。而為中國市場開發大型車,不是不行,只是這並非鈴木所長。

換言之,中國市場,已非任何外資可以進入:必須自家產品切合國人喜好,才行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