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中國外交」標籤的文章

說中印、中菲之死結

按其實倘對比中、俄,中印關係才是最不令人樂觀:體現在,太多解不開死結也。 這是一眾落後之邦中奇特之處:除中印關係,僅中菲關係才如此——蓋南海主權爭端也。中菲之間不止南海——比如經濟上,根本難以互補互惠,蓋菲律賓製造業一向缺乏看頭也。何況菲律賓自然資源看似不豐富:不見有什麼石油、礦物之類也。 事實上看不出中國如何需要菲律賓:比如倘要廉價生產基地,東南亞尚有越南、印尼、泰國、馬來西亞——皆更為合適也。而菲律賓一向以輸出勞動力至海外見稱——中國需要乎?大抵不缺勞動力——中國之國情有別於澳、加、紐之類也。況且菲律賓能輸出些什麼來?只有些極普通之農作物,如香蕉、菠蘿者,東南亞他國亦能提供也。 中、印亦同樣:究其實中、印那些邊界主要在喜馬拉雅山脈,地勢惡劣,可是畢竟是邊界,能輕忽乎?另一方面印度與中國在經濟上,能如何去互補?彼此競爭性強烈非常也。而且印度亦非以自然資源豐富見稱——光人口過剩即已教人搖頭也。 按印度對中國企業之投資一向不客氣:往往刁難中國企業,讓中國知難而退也。而印度貨比如塔塔汽車之類,亦不適合打入中國市場:其質量尚不如中國貨也。 中、俄之情形同樣有邊界之問題,勝在經濟上尚能夠互補:比如俄羅斯能出口些資源,如石油、礦材、天然氣之類也。中、俄要減輕磨擦,非無切入點也。 按菲、印兩國彼此尚有另一共同點,那就是英語系背景:菲律賓為美國前殖民地,印度則英國也。她們在文化上皆英語系一套:擅說英語者比比皆是也。這對中國有何意思?中國與英語系者,畢竟水火不容也。尤其英語系普遍反感中國之一切——誓死抵制學中國也;而英語系之一套引進於中國,往往水土不服——難融入中國之文化裡也。 綜觀一眾英語系國家包括美、英、加、澳之類,菲、印兩國移民於當地多如魚得水——位居要職不難也。反之中國則不然:尤其來自大陸者,往往只能被邊緣化,且備受排斥也。 總之對中國而言擺明是死結:還能抱以寄望乎?這還與美國沒關係:美國只是在中印、中菲磨擦之際上下其手,然決非始作俑者也。

關稅戰與東南亞

圖片
就在川建國狂打關稅戰之際,習主席即出訪到東南亞三國:分別為越南、柬埔寨、馬來西亞也。一般認為是針對於三國當地之出口加工:話說自金融海嘯以還,東南亞諸國即取代中國,成為出口加工勝地。可是在川氏關稅戰下,反告陷入困頓也。 亦因此於是次習主席訪問裡,乃涉及兩邊之實質貿易:比如獲越南等國訂單,購買C919客機也。只是這夠乎?顯然尚未算緊密:像東南亞之貨品,中國需訂更多也。 按越南、柬埔寨此兩國於川氏貿易戰中率先讓步:除承諾大減美國貨關稅,還說進口更多美國貨也。當然美國有否東西可賣,則是另一問題也。 彷彿對東南亞諸國是兩難:欲平衡,不知從何下手也。倘親美,從美國所獲得好處幾何?說承諾進口更多,誰都清楚美國整體不事生產——哪怕有,性價比太低也。而中國則過去主要是供應商關係:反而中國從東南亞所進口者,有限也。中、美兩者對東南亞,各有各難信任之處:美國敗在貿易政策反覆,中國則其錢難賺也。 以菲律賓作例子:除因南海主權爭端,尚是因為菲律賓從中國,很難有何斬獲也。美國要收買菲律賓根本易如反掌:何況菲律賓者,曾是美國殖民地也。 而當進一步說,從現在之局面,當知出口加工輸美之不可持續性:包括由此衍生出之外交關係,根本不可靠也。舉凡貿易該是一方提供貨品,另一方亦得提供一些東西來——物物交換也。美國與東南亞之貿易顯然只有單向——說不上相互得利也。而中國與東南亞之關係亦顯然未到此地步:最起碼,沒多少東南亞產品輸往中國也。 倘在中國之大城市,街上外國人中有歐洲人,有中東人,非洲人、拉丁美洲人亦有,就是東南亞人寥若晨星:尤其前來經商方面,更如是也。 有一點對中國較好者是,美國於東南亞之涉獵沒日、韓般深入:日、韓之情況是朝鮮半島局勢敏感,且因美國,中國很難有作為也。反之東南亞頂多是南海主權爭端:現在說要圍堵中國,對美國,佈局時,顯然有後知後覺而意味也。 如此看來於此帶,中、美打成平手也。 中、美兩者對東南亞,各有各難信任之處:美國敗在貿易政策反覆,中國則其錢難賺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在中美洲狐疑

圖片
於外交上川建國未來之政策,早於上月時已表明:主要集中於中北美洲,比如覬覦格陵蘭島,又或,貪圖巴拿馬運河之價值,欲把之奪回也。 以至狂加加、墨關稅,亦是此思維之產物:論本質,鄙夷加、墨兩國也。 這對中國影響在哪?竊以為還是在中美洲那邊:比如巴拿馬也。格陵蘭對中國鞭長莫及,大可不理;而加拿大,則基於國情,鐵定親美非常,中國沒法拉攏也。 巴拿馬運河之情形不難理解:這是攸關中國溝通歐非拉美也。一方面,需另外建設新要道——不一定新運河,港口配上陸路運輸亦可。另一方面亦要與巴拿馬多多往來:比如在美國壓力下,尋求中國、巴拿馬雙方皆有利之方案也。至於具體方案內容如何,則大可討論討論:總之底線是,保障自己之利益也。 這是知易行難:始終過去中國少有往來中美洲之機會,且傳統上,中美洲為美國之後院也。比如什麼洪都拉斯之類,其產出有什麼?或熱帶水果:由東南亞購買明顯划算得多,且近水樓台,儘管東南亞與中國,向來關係複雜也。 墨西哥則更加是:倘非墨西哥是對美出口之加工站、中轉站,恐沒人,會當墨西哥一回事也。川建國歧視墨西哥實並非沒理由:一向以來墨西哥予人之印象是人口過剩,發展滯後,且販毒、暴力等各種勾當,名聞遐邇也。 過去說是後院,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沒把中美洲當一回事——繼而欺壓她們也。理論上這是提供了操作空間予中國:只是對中美洲諸國說,與中國交往,果真好處多多乎?又會否太遙遠,鞭長莫及?藉拉攏中國,又果真能作個平衡乎?需知中美洲除墨西哥,不是些細小國家,就是些海島型者——論正常,大國不會看上眼也。 現在巴拿馬政府一直強調運河之主權不容談判:倘看其語氣,似是欲從中美之間,作個平衡也。真能乎?踩鋼線者,從來都不易為——風險甚大也。 至於中、墨之間能有什麼合作?止至目前,看不到有什麼積極勢頭:尤其在中、美脫鈎下,墨西哥對中國,意義何在哉? 過去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沒把中美洲當一回事——理論上這是提供了操作空間予中國,只是對中美洲諸國說,與中國交往,果真好處多多乎?(Shutterstock圖片)

論中韓關係之冷淡

圖片
南韓因尹錫悅宣布戒嚴遭逢亂局,美國方面聲稱自己事前並不知情。個人相信的確如是:按親美一向是尹錫悅之性格,則對美國,沒非剷除尹不可之理由也。何況對尹錫悅以至南韓,不親美親哪?倘俄羅斯,已正關照著北韓也。 而親中則更加此路不通:作為美國超級附庸,且受美蘇冷戰影響,南韓內部極端親美,一如尹錫悅也。中國從中能有何操作空間哉?必自討沒趣也。 事實是中國民間一旦提起韓國定必會反感——視韓流如渣滓也。這是基於韓國文化本身確實缺乏看頭——像韓式炸雞般到底有何好吃?只是抄肯德基耳。又如韓國服裝,普遍山寨水準,哪值得大肆購買哉?再如韓流明星,倘欲來中國,中國網民一檢舉,即要返回韓國也。 按有說南韓是「三星共和國」,可是自Note 7 爆炸事件後,三星在中國即一落千丈——要於中國市場翻身,挾太山以超北海也。又如像現代、起亞者,在中國亦已告銷聲匿跡——究其實倘論質量,韓車者,實還不如中國貨也。韓貨在中國早已一面倒尷尬:論低價明顯吃虧,論高端又遠未夠格,難成真正品牌也。 從外交上中國對待各國態度是有層次之分:就如法國總統訪問中國,中國高規格款待;巴西、沙特次之;而南韓,則尚不如越南、印尼、馬來西亞也。再看近幾年:習主席已先後與法、德、意元首多次會晤,繼而三國元首皆訪問了中國;反之尹錫悅,迄今尚未訪中也。這擺明是事前中韓談不攏——法、德、意則相反也。 按中韓關係本就是遠比中法、中德、中意複雜:比如南韓針對北韓,容易被指另有所圖——乘機反中也。反之中國與法、德、意主要事涉經貿,相應好處理也。 不止南韓,中日亦是談不攏:儘管說石破茂才任日本首相不久,大概難有突破也。 總言之是屁股決定腦袋:美國器重南韓是攸關美國在亞太之利益,反之對中國,南韓算哪根蔥哉?中國之眼界是看歐非拉美以至外太空——視野既宏大,則中國對各國優先之分如此,必然也。至於俄羅斯?亦是眼觀全球,且重北韓多於南韓也。 作為美國超級附庸,且受美蘇冷戰影響,南韓內部極端親美:中國從中能有何操作空間?必自討沒趣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美中南美洲角力

圖片
習主席近來遠赴南美洲出席亞太經合峰會和G20會議:兩個會議反而次要,重點在習主席藉此行訪問秘魯、巴西二國。前者是為亞太經合峰會,後者則G20也。 其中在秘魯,習主席是旨在出席當地錢凱港啟用儀式——此乃從南美洲到中國最直接之港口,之前是需先經美國中轉也。而到巴西,則中巴雙方簽訂近四十項合作協議:綜合起來,不外中國購買巴西大宗作物,和於巴西搞基建之類也。 如此手伸過來美國會不怒乎?可是關鍵又在於,美國有把中南美洲看上眼乎? 按一向以來中南美洲乃美國之後花園:可是美國長期以來,一直嫌棄中南美洲。比如美國常嫌這些國家毒品泛濫、幫派暴力、非法移居美國,諸如此類也。比如,墨西哥因販毒而引起之幫派殺戮,舉世聞名也:嚴重時,連官員亦可被下毒手也。而另一類似例子為哥倫比亞——美國很多毒品都是此國供應也。 既然美國態度惡劣,自不待言,中南美洲亦多少有反美傾向——反作用力之結果也。某些領導人上台還是開宗明義反美:當然亦引來美國打壓也。與此同時俄羅斯自蘇聯時代以來,亦常插手中南美洲:主要是為抗衡美國,非關注當地福祉也。 對比下中國之到來反而具建設性:比如投資搞基建,又或購買農產品、原材料之類也。曾私人作田野調查,發現中國市場裡不少水果比如蘋果、葡萄、櫻桃之類,多來自智利、秘魯、烏拉圭之類也。亦有指中國採購不少阿根廷牛肉:可是止至目前,個人尚未見有賣也。 究其實中南美洲之情況是有點像非洲:同樣受白人世界所輕視,被中國乘虛而入也。像非洲,舉例其車輛都是歐洲之二、三手車,彷彿廢車棄置場也;中南美洲歐洲有設車廠,可是生產出來者不少為舊版型號,且還是減配也。至於美、俄則主要當兩洲為政治角力場:到底當地人是什麼需要,反非美、俄所關心也。 如今川建國回鍋則更自不待言:其人過去一向對中南美洲人口出惡言,謂他們普遍強姦犯、吸毒者之類也。如此心態對與中國角力於中南美洲,不利也。 按一向以來中南美洲乃美國之後花園,可是美國長期以來,一直嫌棄中南美洲:如此心態對與中國角力於中南美洲,不利也!(Shutterstock圖片)

非洲人經歷使然也

圖片
對於中國經營非洲,英語系同樣亦一副不屑姿態:依英語系說法,中國是向非洲製造債務陷阱,蓋中國之投資會為非洲帶來巨大債務云云也。 可是問題在於倘真會為非洲帶來巨債,實情卻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:非洲自找苦吃乎?大家決非白痴:肯定是好處多於壞處,中非合作才持續也。反之與英語系合作,非洲能獲得什麼來?舉目四望,無也——純粹空頭支票耳。 話說非洲曾有一女人撰寫一本書,曰《死援助》(《Dead Aid》),開宗明義指控過去歐美尤其是英語系,一直向非洲捐錢不遺餘力,卻是毫無效益:蓋處理善款時早就被中間人,以不同名義拿走也。其人還指出1990年代後非洲諸國之生活水準,竟不如1960年代:而1960年代之非洲,亦是貧窮落後也。 此書觀點後來亦被前任總理溫家寶認同:大概是中國亦同樣經歷,感同身受也。 按各種捐獻、慈善論本質,做秀性質而已:主要是英語系一些明星、富豪、名人之類,藉捐錢到非洲,標榜自己有愛心,沽名釣譽也。偽善乎?除極少數例子,多是不聞不問:非洲到底需要什麼,或錢能否用得其所,反非他們所關注也。就試問巴菲特、史匹堡、狄卡比奧甚至希拉里之類名人:保證答非所問也。 進一步說這是比較下之取捨:哪怕親中國是不好,親英、美會更佳乎?又或俄羅斯?俄羅斯在非洲大抵是賣武器:趁非洲內戰發戰爭財也。至於法國則僅前宗主國:可是法國者,亦不見得值得信賴,且法國心底下,亦鄙夷非洲人也。 總之就是白人世界彷彿嫌棄非洲:至少在非洲人之心目中,歐美哪怕非破壞王,亦難說是天使也。 中國之情況至少是較具建設性:比如築橋、修路、建碼頭者,經濟發展之必備也。又如提供一些商品:並非簡單小商品,而是一些科技性之東西,諸如車輛、機械、通信網絡之類。倘非洲從歐美買,大概僅能買二手貨,蓋歐美太吝嗇也。 華為正是靠做非洲市場而發跡:因之面對美國時,乃底氣十足也。 非洲自找苦吃乎?大家決非白痴:肯定是好處多於壞處,中非合作才持續也。反之與英語系合作,非洲能獲得什麼來?舉目四望,無也——純粹空頭支票耳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非洲與大國之糾葛

圖片
每三年才一次之中非合作論壇,看似不獲重視,事實上則不然:即在最近於北京又來一場。而會前習主席還一口氣連見九位非洲國家元首——顯然對非洲非常看重也。 而在會上習主席還宣告向非洲贈送很多大禮:其中之一為把所有非洲國家(與中國有邦交者),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,並構建命運共同體。另一則是向非洲國家中最貧窮者,豁免一切關稅——意味這些國家,容易打入中國市場也。其他則當然不外於醫療、農業、產業、基建,以至軍事合作之類也。 有言中國之外交一向是禮待有別:比如法國總統訪問中國,中國高規格款待;巴西、沙特次之;南韓、印度者,則規格九流也。即在本年馬克龍和德、意總理,先後可獲與習主席會晤;日、韓、印以至英語系元首,頂多由王毅接待——弄不好,遭更低階官吏招呼也。親疏有別乎?不見得:中國重視之國家,才殷勤非常也。 那非洲國家如何?從非洲各國元首能獲習主席招待看,當毋庸多言也。 或許諸君會問,非洲值得關注乎?究其實與非洲有牽連者並不止中國——舉例非洲不少為法國前殖民地,使迄今法國在非洲,尚留有些影響力也。另俄羅斯亦有插手非洲——通常在軍事上也。當然美、英亦有些:可是整體上,不太多投入也。 按美、英等英語系主要是把非洲當成公關秀用——以彰顯自己很有愛心也。至於非洲人之處境是否真有改善,反非英語系之關注點也。俄羅斯亦雷同:非洲內戰時才介入,賣軍火也。法國則是政治因素——法語系之同盟也。 竊以為對各國,進軍非洲之好處是享受低成本——很明顯非洲人力過剩也。說非洲人力資源質量不佳,起碼夠廉價也。只是過去美、英等先進之邦沒對非洲認真看待——中國彷彿捷足先登,不能怪中國,蓋是英語系鼠目寸光在先也。 即看非洲路上各車輛當可見:都是些二手歐洲車,由歐洲運過來也。倘中國車廠成功搶贏非洲市場,能怪誰?沒人重視在先也!又如華為,其成功主因在長期深耕非洲——非洲非毫無商機也。 有言中國之外交一向是禮待有別:從非洲各國元首能獲習主席招待看,當毋庸多言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外交焉知非福

圖片
過往常言中國面對英語系與法、德、意等歐洲國家,是區分看待:即在最近中國又邀請意大利總理來訪,除獲習主席接見,類似過往,簽訂一系列合作協議也。 類似德國總理年頭訪問中國,這次意方亦帶同不少企業代表前來:計有一系列高精尖、傳統製造業,甚至葡萄酒企業也。賣酒到中國乎?與中國反英語系有關係:比如自幾年前中國與澳洲交惡後,中國即大加澳洲葡萄酒關稅。那替代品在哪?意大利酒為其一:整體形象流於低端,然切合中國實際市場也。 應當指出中德、中意之間在性質上,與中法稍有不同:始終法國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——地位高一級也;何況法國曾於非洲殖民多年,對中國經營非洲,至關要緊也。至於德、意則事涉產業合作——捨此與中國,並沒太多雜質在也。 然當再廣泛比較,考慮中國對外款待有別,德、意實與法國差不多之待遇:按中國一向於外交上,高規格款待法國,巴西、沙特者次之,而最差即為日、韓:尤其南韓,其總統一來訪,中國往往不由國家主席接見,且視南韓如無物也。 當然尚有印度:每次中、印官員碰頭避而不見,彷彿話不投機也。 至於英語系則更毋庸多言:由美國到英、加者,中國與之幾無交流。何也?英語系普遍反中國:對中國說,一如夫妻離婚般,遑論相敬如賓也。 按中國整個外交態度有此等層次之分,究其實是必然:始終中國如今已有相當份量,以至很多國家,皆前來巴結逢迎也。那中國作何反應?乃有重要之分也。另一方面出於國際地位大大提升,中國之視野亦自然大為擴闊:不但眼看歐非拉美,甚至外太空,探索宇宙、星球也。還看日、韓、英語系?對中國尚有意思乎? 過去中國基於一窮二白,民風閉塞,隨便日、韓之類糟粕亦可感到興趣;且因從事出口加工,而買家又多英語系,中國之視界多少受局限——只知英語系之一套,誠不夠也,何況英語系一套本就千瘡百孔也。 如今隨著中美反目,中國對內、對外已開展新格局:反過來看,中國因禍得福也。 中國整個外交態度有層次之分究其實是必然:始終中國如今已有相當份量,不但眼看歐非拉美,甚至外太空,探索宇宙、星球也。(Kuka官方圖片)

訪歐與冷待英語系

圖片
早前習主席出訪歐洲訪問三個國家,分別為法國、匈牙利、塞爾維亞。而此中以法國之行較受矚目:蓋因適逢中法建交六十週年,習主席一訪法,有慶賀之意也。另馬克龍於去年訪中時獲習主席邀請到廣州欣賞中國傳統樂曲,於是亦安排於自己家鄉招待習主席,感受葡萄園和酒莊氣氛,以作為對等禮儀也。 連同早前德國總理訪問中國,適逢美國指控中國產能過剩,情況頗像去年中美氣球風波:話說其時中美竟為一個高空汽球相互指責,陷入僵局;而與此同時,則有王毅出訪歐洲之意、法、德——看似是中國冷待美國,而對歐洲以禮相待也。 那走得通乎?倘把英、加等英語系一併觀察,當發現中國同樣冷待英、加:比如連互訪亦不見也。英語系與非英語系始終文化有異:舉例英語系,還會鄙夷後者也。 概言之是中國區分看待:既然主要還是英語系反中國,中國要應付,易如反掌也。 事實上自2021年以來中國推行一系列整治政策,究其實正是擺脫英語系——覺今是而昨非也。反而中國積極於師法法、德、意:打造專精企業、隱形冠軍也。從去年中國外貿數字當反映出,中國最大貿易伙伴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,歐盟次之,美國第三,日本第四:四者之間差距都有一大截,尤以歐、美那部分為甚也。 長期以來英語系對中國,只是單純之買家——貪中國貨低價耳。英語系與中國脫鈎易如借火;反之法、德、意以產業為基,且與中國高度捆綁,要脫鈎?代價太大矣。 過去中國對外界認識有限,民風閉塞,導致以為只要搞定美國,即為外交之全部也;現在則是專攻一些地位較次之國家——以法、德、意講,於G7中處邊緣,被美國當出氣筒也。而中東、非洲、拉美諸國亦常被美國看扁:中國能見縫插針也。 此情形頗與俄羅斯相似:按俄羅斯經已與歐美鬧翻,因之其外交重點亦多集中於中東、非洲、拉美者——皆地位次要也。 亦因此去年末中國向法、德、意等來客實施免簽證待遇,同為此等思維下之政策:君不見英語系者如美、英、加,未有同樣安排?對中國,焉知有否間諜在哉? 事實上自2021年以來中國推行一系列整治政策,究其實正是擺脫英語系——長期以來英語系對中國,只是單純之買家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東南亞民情與中國

圖片
根據新加坡一研究組織發表一篇最新報告,謂過去一年東南亞民眾支持中國之比率大幅上升,甚至超越美國:而僅去年,支持美國之比率遠勝中國也。研究指出東南亞國家中親美者有菲、越、星,而支持中國者則有柬埔寨、老撾、印尼也。 惟當地有學者認為,儘管有說東南亞越來越支持中國多於美國,數據卻反映出翹翹板模式,而非趨勢。亦有指東南亞本身有不少伊斯蘭國家:普遍反美成風也。 竊以為嚴格說來,東南亞之民情事實上,只能算是意見不一:某些國家傾向中國,某些親美也。這是各有其由:像菲律賓,擺明是受南海主權爭議影響;越南則是主力從事出口加工輸往美國,自然親美也。而其他則立場比較搖擺:泰國、印尼、馬來西亞皆不見得反美,而面對中國時,則僅是出於貪圖賺中國錢也。 至於柬埔寨、老撾之情形,則是基於兩國長期為邊緣國家:中國才能乘虛而入也。 究其實東南亞本身有一特殊性,那就是日、韓之介入:這是基於過去日、韓企業已在東南亞投資設廠數十年,於當地有點影響也。而日、韓又專攻美國市場:連帶東南亞不少國家選擇親美也。中國近年亦有投資當地,就是遲起步:尚待努力也。 總之就是不能簡單判定東南亞國家親中國:須知過去東南亞經常發生排華事件。對中國,要如何有效拉攏東南亞,尚需花更多工夫:如適應當地民情也。 從另一角度說,東南亞之情形實亦是中國外交之反映:只能拉攏一些地位較次之國家。就以先進之邦說,中國頂多能維持與法、德、意之關係——於先進之邦中,地位較邊緣也。就算是落後之邦,印度即死命反中國:毗鄰巴基斯坦素與中國友好,可是自身地位亦較次也。 非洲長期受到忽略,中國才能攏絡她們;拉丁美洲國家則或寧可親俄,蓋俄羅斯於拉美,本就佈局甚久也。 當然並非說次要國家中國不該拉攏:倘只說東南亞,中國之問題是官方與民間之意識存在落差。官方、精英積極經營,然民間因見識淺陋,反而不多互動——中國常要官方伸出有形之手干預,不無因也。 嚴格說來東南亞之民情事實上,只能算是意見不一:某些國家傾向中國,某些親美,而其他則立場比較搖擺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越關係之貓膩

圖片
大概是拜登先前訪問完越南之關係,近來習主席亦同樣訪問越南——大有回應美國之意也。這次訪問中方與越南簽署37項協議,都是些貿易與鐵路興建之類也。 之前曾言世界大勢是站在落後之邦一方:以越南為例,過去不論中、美,皆不當越南一回事,蓋越南者,不但貧窮,在經貿上又缺乏價值也。然現今?風水輪流轉,另一光景也:比如在中美貿易戰中,很多出口加工訂單流向越南,使一時間此一長期遭嫌棄之小國,忙得不可開交也。 而對越南,恐怕沒法想像自己居然獲得如此優厚待遇:對美國,越南者,中國貨之替代品也。中國則亦要為廉價貨尋求貨源:始終中國生產成本已到一高度也。拜登把美越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級別——習主席深知美國之意欲,亦不甘後人也。 如此一來越南就一如印度:美國為反中對印度百般遷就,使印度與俄羅斯加強關係時,美國亦得容忍也。又或像沙特阿拉伯:現在之沙特在保持與美國之關係時,亦因石油,與中、俄往來頻繁也。 按越南大概是對美國時,好處照拿;而當面向中國時,又爭取更多斬獲也。 倘換個角度說,中越之間關係真能夠看好乎?其一為南海主權爭端,越南亦牽涉其中也;另歷史上中越基於毗鄰關係,磨擦多多,還因此開過仗:才2014年時,越南有排中騷亂也。於經濟上,越南不過因欲接收中國之出口加工訂單,才對中國好一些——橫看豎看,有權宜之味也。 越南與美國之間主要是意識型態上南轅北轍,然這不重要:美國自己於過去即曾支持不少極權政體,只因這些政體,合符美國之利益也。 換言之中國在處理與越南之關係時,反而棘手一些:倘能讓越南不選邊站,保持中立以求左右逢源,已萬事大吉也。 另一方面當中國尋求廉價貨來源時,選擇越南好處在於現成:倘是其他落後之邦,得先投資當地基建,需時也。可是不把全副賭注押在越南身上,才有利於中國:焉知越南會否變臉?不是說不該投資越南,不能冀望太多也。 中越關係,不過爾耳。 始終中、越互為毗鄰,中國在處理與越南之關係時,反而棘手一些:倘能讓越南不選邊站,保持中立以求左右逢源,已萬事大吉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美關係史之聯想

圖片
嚴格說來歐美不算是一整體:比如英語系,一般與非英語系不咬弦。最典型為英、法:歷史上英、法之間是經常開戰,死人無數也。而英國又與德國不睦:於兩次大戰裡勢如水火,同樣哀嚎遍野也。 而美國則更不當非英語系一回事:來來去去最看重者,英、加、澳、紐也。而於七大工業國裡,法、德、意在美國心目中,連日、加亦不如也。 因之當中美相互對立下,中國與非英語系間,並非沒操作空間:比如四月份馬克龍訪問中國,即獲中國高規格款待也。 按其實在傳統上,中國自己,即不把英語系之一套當一回事:比如自近代史以來,倒鮮見國人提出向英國學習;反而學法、德者則較多也。即如清末所創立之新軍,是仿效德軍模式操練也。不學英軍乎?大概是國人嫌棄、鄙夷之,不願師法也。 又如學科技,通常國人是會標榜德國技術——反之英、美、加者,並不多被推崇也。 至於法國方面,比如已故前總統希拉克,即熟悉中國文化,還因此,與王毅等一眾大員相當友好。中國久不久會邀請法國文化交流團訪問中國——對比下,中國與英語系文化界,則有些疏離也。 尚有一有趣例子是:中國能與意大利合作探索太空。然中美太空合作,天方夜譚也。 美國之品牌因屬國際化級別,情況特殊,可以不論;英國貨在中國則不多流行也。惟法、德、意則相反:舉例依維柯(Iveco)為意大利貨車生產商,於中國非常普及——於整個亞洲,鶴立雞群也。 拿日、韓之情形對比,日、韓則崇美非常:近代日本是美國一手啟蒙才告現代化;而南韓,則是美國養大也。 按其實於中美關係史裡,美國肯與中國往來,純粹出於權宜:比如抗衡蘇俄也。又或者,貪圖中國生產成本夠低:乃大舉投資中國也。尤其在經濟上,倘建基於廉價設廠,中國成本一貴,中美交好,自然缺乏基礎也。現今剛巧正適值中國生產成本上揚——再看目前中美關係,非巧合也。 本質上中國與英語系之商業往來,就是缺乏基礎:彼此對對方沒興趣,能如何貿易哉?從事此等生意虧錢收場,誠必然也。 按其實於中美關係史裡,美國肯與中國往來,純粹出於權宜,比如抗衡蘇俄也;又或貪圖中國生產成本夠低:乃大舉投資中國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越美合作歷史追溯

圖片
最近拜登專程到越南訪問,頗為受到矚目:原來其中焦點,是美越雙方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定。代表什麼?就是說越南對美國說,其地位堪比中、俄也。 這就不其然聯想到本年上旬尹錫悅訪美:話說美國不但積極禮遇尹錫悅,尹還獻唱一首美國老歌回敬美國上下。當然尹並非首位南韓總統獲美國厚待:對美國,南韓戰略價值甚高也。特別於北韓問題上,南韓者,甚有緩衝效果也。 然越南就不同:話說越戰年代越南分南、北越,而此中親美之南越,即於越戰結束時被北越消滅。只是放諸今天,此一前身為北越之越南,竟是美國積極拉攏對象:所謂死敵關係於反中面前,束之高閣也。 始終中、越互為毗鄰,且還因此交過火:與鄰國發生衝突揆諸古今中外,不絕於書也。反之美國對越南,遠在天邊,並沒太多衝突之引火點,何況南海主權爭議越南亦牽涉其中。美、越合作?一拍即合也。 竊以為東南亞國家之態度素來一貫,那就是哪怕不敵視中國,亦不會太親中;而與美國,則保持一定關係也。經貿是主要動機:按東南亞諸國多從事出口加工,輸往美國也。而中國?半成品之來源地——以中國現今之成本,划算乎?關係既如此,禮待美國好還是招呼中國好?實不難預見也。 另一方面倘中國製造打入東南亞市場,究其實頗尷尬:舉例越南,中國即曾大規模銷售摩托車於當地。哪知摩托車銷量升到一程度,即瞬間崩盤:原來是很多越南人相信日、韓品牌,多於中國製造也。中國欲收復失地?不是沒指望,事倍功半也。 根本凡此種種是歷史之問題:古時東南亞國家連同日、韓,文化相對淺薄,國力又有限,對中國,自然看不上眼也。而到近世,日、韓與東南亞所接觸者,又以美國文化居多。出現尹錫悅此種人決不意外:這些人成長之年代,中國看頭極少也。 事實上從中國本身外交態度,亦能看出端倪:法國總統到訪,中國高規格款待;巴西、沙特次之;對南韓,則愛理不理也。 像越、菲此等國家反中國,當然難構成大影響:對中國,小菜一碟也。然倘能於東南亞投資、貿易,對中國亦無妨:只是中國,不能抱太大期待也。 始終中、越互為毗鄰,且還因此交過火;反之美國對越南,遠在天邊,並沒太多衝突之引火點。美、越合作?一拍即合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基建狂魔外交轉型

圖片
按中國常被說是基建狂魔,然問題是在於倘中國欲輸出基建技術,出口到哪?當然是有需要基建之國家也。 一般而言最需要基建者都是些落後之邦,比如中亞、非洲、拉美——這些國家基礎建設,都是一團空白也。反之先進之邦整體,缺乏對基建之需求:像日本,很難想像需要興建什麼。特別是自1990年泡沫經濟爆破後,日本即大搞基建以提振經濟,甚至於偏遠山區大建橋樑、公路、鐵路這些。結果如何?純粹浪費資源也。 另科研亦同樣:中國之科研成果該賣到哪?當然落後之邦,蓋一張白紙也。倘於先進之邦徒然惡性競爭——先進之邦沒科技乎?華為、Tik Tok之遭遇,正是如此情形也。 究其實這牽涉到一點:舉凡貿易皆取決於需求。就如從中國能買些什麼?倘無,自無須與中國貿易也。日、韓之產業大抵與中國科研相矛盾:日、韓不需中國之科技也。尤其當中國科研有成時,尚光顧日、韓乎?始終日、韓其他東西皆流於滑稽突兀,中國興趣缺缺也。 英語系整體上反中最狠:拚死抵制中國貨也。而英語系又對中國投資諸多設限,中國如何買她們之東西?何況這些究其實,並非非買不可也:像小麥、牛肉、玉米之類,來源國家眾多也。 說貿易理應是互惠互利:對方不需要時,貿易沒意思也。 對中國,當落實經濟轉型時,實不免要把重點放在落後之邦,而疏遠日、韓、英語系:究其實這是大工程,尤其過去經驗開始不管用也。比如以前需學英語、日語、韓語,惟將來尚有用乎?非洲講法語,中國要學也;拉美講西班牙語,中國要學也;又或阿拉伯語之類,中國亦要學也。 又如一些世界風土人情之介紹,理應多著墨於落後之邦:日、韓與英語系之東西,少播為妙也。甚至出境旅遊亦須多提供落後之邦者——引導國人也。 過去中國之人脈都是日、韓與英語系:未來人脈網絡得要統統換掉,且需時也。 觀乎目前中國與一眾落後之邦之往來,總體集中於官方:民間交往不多也。而如何促進民間多些往來,當局不得不努力也:於經濟轉型過程中,至關要緊也。 按中國常被說是基建狂魔,然問題是在於倘中國欲輸出基建技術,出口到哪?當然是落後之邦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貿易外交走勢

圖片
根據中國海關數字,中國本年首四個月進出口以地域劃分,第一大貿易夥伴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,歐盟次之。而美國則淪為第三大:日本第四,更糟也。 值得關注者是中國對美國不論進口、出口,與對歐盟比,皆約少兩、三成;而與對一帶一路國家比,則竟是少大半也。至於日本情況更差:還少美國一半也;與歐盟比,一大截也。再與一帶一路國家比,少好幾倍也。 這是中國經濟轉型後之效應:按當中國少做出口加工時,與美、日,自然大減合作也。另一方面中國正致力於科研立國:那些科研成果倘要出口,最有可能者,一帶一路沿線也。這些國家像中亞、中東,其市場本就不多被開發:由中國貨來填補,順理成章也。 至於進口市場中國本就兩個型態——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也。而此中歐貨優勢很明顯——如「波子」、法拉利、空中巴士也;美國則僅有蘋果等少數,日貨更尷尬也。至於一帶一路沿線,大概基於其生產成本比中國低,只能於低端市場,佔一席之地也。 而當綜合來看,一個大趨勢就是,中國疏遠日、韓與英語系:較多與一帶一路、歐非拉美往來也。倘是一帶一路、非洲、拉美這些,中國科技出口地也——情況就像華為,專靠做非洲生意也。另歐洲,中國主要是購買名牌貨——出口到歐洲則因中國成本日貴,亦會少得多也。只是對比日、韓、英語系,未至於不相往來也。 因之當中美關係陷入僵局之際,如此貿易趨勢,此其時矣:對中國,可順道去蕪存菁也。尤其是中國總得會反思,一定要做美國人生意乎?中、美間一定是合則兩利乎?又進一步想,天大地大,一定沒其他市場選攻乎?以美國過去對中國之一貫態度,中國尚能幻想乎?不如與美國攤牌也。 究其實如今習主席與王毅之班子於外交上,正是隨此走勢辦事:一邊是高規格款待法國總統,另一邊對南韓總統,冷待也。而南韓在中國眼中,還不如巴西、烏克蘭:對巴西總統,中國尚不會待薄也。巴西比南韓重要乎?舉例對華為,潛在市場也。 早前澳洲外長謂中澳關係已回不到過去。何也?中國冷待澳洲也。而之所以如此,實因今天中國經濟對澳洲說,沒意義也。 至於對加拿大中國更不客氣:說反制就反制,不留情面也。不怕關係弄僵乎?對中國,中加關係,小菜一碟也——中國不需加拿大也。 中國整個外貿綜合來看,一個大趨勢就是:中國疏遠日、韓與英語系:較多與一帶一路、歐非拉美往來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加交惡之插曲

圖片
最近中國與加拿大竟然為一件事而爭執:原來是加拿大指稱中國一外交官,對一加拿大議員作出恐嚇,並把此官驅逐出境。中國反指加國誣陷,亦把一名駐上海加拿大領事驅逐出境——以牙還牙也。 竊以為事情孰真孰假並非重點,而是中國與加拿大,本是難有關係可言:主要在於兩國文化,風馬牛不相及也。 以加拿大之國情,根本上一言以蔽之:類同於美國也。只是與美國比,加拿大人口遠少於美國——美國三億,加國則四千多萬也。而且加拿大相對起來,中產得多也——美國之問題是有太多中美洲移民移居,拉低整體生活水準。既為中產,與中國,自然話不投機半句多也。 要知道中國一向以來比較窮,因之較為強調經濟實惠——生活品質如何,非重點也。高價消費當然會,主要出於面子消費——產品能給國人面子,才打動到國人也。加拿大人則不然:因生活水準高,對生活有要求。而且那些要求,往往超出物質範疇——精神上、尊嚴那方面也。而所謂尊嚴,亦非面子那方面——一字記之曰,價值觀也。 如此一來中國與加拿大間,無通可以溝也:中國強調脫貧改善生活,而加拿大,則講個人權益多些也。古人有所言曰「衣食足,知榮辱」,中國說前者,加國則後者也。 從經貿方面講,中國從加拿大進口者,通常是小麥、牛肉之類——主要在於加國本身土地遼闊,又人煙稀少也。只是小麥、牛肉這些,其性質太普通,著人們出天價購買,說不過去也。對加拿大說,中國常討價還價,誠討人厭也。只是中國會當冤大頭乎?不可能也。 其他加拿大產品大體沒啥看頭——中國一樣能生產也。於是中加貿易,沒意思也——中國出口貨品到加拿大,相應從加國,獲得不到多少也。 總言之就是中國與加拿大比,兩個截然不同世界,而且難有交集也。 事實上中國之外交佈局儘管遍及各大洲,就是不當加拿大一回事:尤其在中美交惡下,加拿大此等國家,哪會多加顧及中國?畢竟是英語系也。 道不同不相為謀,此之謂也。 中國與加拿大本是難有關係可言:中國與加拿大比,兩個截然不同世界,而且難有交集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澳關係一如黃鶴

圖片
近來澳洲外長於當地一次演講中說,中澳關係已不可能回到過去那黃金年代。 什麼黃金年代?大概是二、三十年前那狀態:其時澳洲專出口原材料到中國,大賺人民幣也。而一去不復返之理由是什麼?外長謂是當年中澳是單純之經貿關係,而今卻夾雜著政治因素:所謂政治因素,大概是中國幾年前對澳洲之一些制裁也。 然竊以為中國施加之制裁可以不論:根本關鍵是中國之經濟結構,早就已質變也。 按過去中國之所以常光顧澳洲,一言以蔽之,是出於出口加工:具體就是於澳洲購買原材料,然後運到中國加工生產,成品再售往美國也。對澳洲,起碼從中可賺些人民幣:總之原材料有出路就是。而當其時中國亦因窮,在找原材料時,作不得太多選擇:指者是外交上不會有國家,向中國巴結逢迎也。 現在同樣之生意,中國所面對者,生產成本日貴也:與越、印鬥,沒勝算也。對中國,產業升級實是箭在弦上,不得不發:沒回頭路可選也。另一方面中國之實力於近幾十年間已大為提升,使各國紛紛逢迎:哪怕找原材料,中國之選擇亦多得多也。由此澳洲與中國間,自然少去此層關係——中國與澳洲之交往,變得不必要也。 即如澳洲之葡萄酒,算老幾?中國之消費者,總必懂選擇也。又如澳洲之小麥、牛肉,其性質太普通,不易賣出高價也:倘中國因此而壓價,誠怨不得中國也。再說到中國之產品,澳洲肯用華為乎?肯用Tik Tok乎?又或者,肯買C919飛機乎?統統不合英語系愛好也。 換言之哪怕撇開政治因素,中澳一樣回不去,一如黃鶴樓也。要知道澳洲是屬於英語系:中國與英語系之間,能有什麼友誼哉?而所謂友誼者最低限度,兩個「月」字相互輝映——「朋」字也。就如當見到美國死命打壓中國時,中國伸出友誼之手為哪樁哉?又如加拿大,只要看去年末G20會議加拿大總理被習主席批評一番,當可見也──加國此等貨色在中國眼中,算哪根蔥?英國則以其性格與經濟結構,鐵定是美國之走狗:反中國,自然而然也。 另外於經濟結構上,中國今後所追求者是科研立國——打造專精企業,隱形冠軍也;反之英語系則是以金融為基——只著眼於短期,性質急功近利也。中國與英語系好好合作,簡直不可能也:倒不如分道揚鑣,各走各路也。 要知道澳洲是屬於英語系:中國與英語系之間,能有什麼友誼哉?倒不如分道揚鑣,各走各路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世界觀與冷戰

圖片
繼盛大款待馬克龍以後,中國緊接著迎接者為巴西總統:倘對比法國,規格似有所不及。舉例行程上,巴西總統是先參觀華為總部;至待中國幾日,才到北京與習主席會晤──事前習主席是先留在廣東實地調研。不知有來賓乎?非也,只是重要性如何,中央心中有數耳。 話是如此,整體上,巴西待遇比像南韓之類,好得多也:倘是南韓,恐怕中國,會派些低階官吏招呼也。 而另邊廂美國與菲律賓則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──當然純粹例行性質,然在筆者看來,兩事可一併看待也。 之前說過中國在外交上如何對待別國,是有層級之分:比如法國,即高規格款待;德、意亦雷同;反而對日、韓,或對印度,或其他周邊國家,則另一副臉也。當然美國因常打壓中國,比南韓還要糟──連對話機會亦無也。倘某一國,中國認為值得大力款待,或認為重要性大些,自然視之作上賓也:舉例近來洪都拉斯拍板與大陸建交,擺明洪都拉斯主動。而以洪都拉斯之小,市場不大,天然資源又貧乏,中國與之建交與否,沒所謂也。 論地位,巴西固然不是法國那個層次,惟尚比南韓好:至少巴西之礦藏豐富也。對比之下如菲律賓,則未曾聽聞有蘊藏什麼豐富天然資源──大概人口就是也。 另一方面傳統上,中國之周邊國家是主力做美國人之生意,因之相當親美:尤其日、韓,表表者也。而中國市場對日、韓,以及其他周邊國家,因文化差異特殊,不得其門而入也。 如此則使中國之世界觀,有異於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:後者一般崇美非常,連自主性亦沒有。哪怕是法、德、意之類,她們亦僅知皮毛也。中國則因與美國之特殊關係,不能像周邊國家般親美:像華為在美國市場,難有空間也。中國之外交眼光一般集中於歐非拉美:歐洲者,法、德、意也,產業合作對象也;非洲、拉美者,自然資源來源地也。而中東則更是中國交往之重點:賣石油對中東,大生意一樁也,能不巴結中國乎? 按中國常受英語系之排擠,冷戰思想作祟也。然卻因此使中國保持出自己國格──不像日、韓、菲,近乎走狗之心態也。而且中國亦因此有動力,去發掘其他可能性:不少國家哪怕被英語系所輕視,並非沒市場空間也。就算英語系後來插一腳到來拉攏這些國家,因過去之輕忽,不會有果效也。 當推而廣之聯想到兩岸關係,大陸與台灣之間之碰撞,自然不難理解:過去台灣長期做美國人生意,一旦轉攻大陸市場,水土不服,實可期也。而台灣人之思維大抵是英語系之一套:與大陸人溝通時,話不投機半句多也。 中國在外交上...

中國對外禮待有別

圖片
當馬英九訪問大陸只獲低階官吏接見時,以習主席為首之中央大員,則在京師接待到訪之另一個「馬」──法國總統馬克龍也。說起來這是馬克龍第三次訪問中國:一如以往,法國還帶同空中巴士等法企高層,以至大群文化交流團隨同。以陣容論,可謂相當盛大也。 似乎厚此薄彼:儘管馬英九已卸任多時,對台灣,始終有點難堪也。 然其實馬英九之待遇已非最糟糕:像美國,近幾年好些美國官員欲見中國中央大員,就是被拒諸門外,沒法對話。羞辱乎?誰叫美國缺乏誠意?既如此,則何必對話哉?話不投機半句多也。 說回馬克龍是次訪問,企業合同簽署誠少不免──隨行法企之期待也。然另一矚目焦點是馬克龍於中國時,出席一些中法文化交流活動:其中有一「中法文化之春」藝術節,於北京一家藝術館舉行,馬克龍即擔任開幕來賓,甚至與在場中國影星即場表演;接著南下廣州,與習主席一同到廣州松園品茶,並欣賞國家級樂師彈奏之樂曲──對馬克龍,似有點興趣也。 從歷史上講任何外交活動禮遇,是有其嚴格一套:獲厚待即代表地位超然,否則另一回事也。美國之尷尬擺明是自找:欲與中國對抗,則對話來幹啥?台灣則連國家亦不是:馬英九已算夠運,蓋倘是其他人物如朱立倫之類,冷待誠必然也。那法國?於中國眼中,地位超然,形象風雅,且法方又願給中國面子,值得厚待也。 按其實中法之間擺明是有很多東西欲相互交換:對法國,最低限度,空中巴士之訂單也。又或者,核電方面之合作──法國為核電大國也。而對中國,禮遇法國並非單純外交禮儀:比如非洲不少國家本為法國之殖民地,且此中中國於此等國家,投資甚多也。當中國深耕非洲時,不免需與法國打打交道:與法方保持友好,於經營非洲上,至關要緊也。 而在溝通上中國還不止多下訂單於法國:文化交流是用來促進彼此往來,鞏固關係也。哪怕僅喝些馬爹利、軒尼詩而已,亦甚有效果也。 尚有更多外交上例子是厚此薄彼:像南韓,中國即不見如何厚待之。比如在北韓問題上,南韓何來關鍵力量?大概中國直接與北韓說幾句話,即可也。又如德、意,中國亦會給足面子她們:蓋德、意者,歐盟產業大國也。而像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以至瑪莎拉蒂之類,中國市場者,重要非常也。 按其實中法之間擺明是有很多東西欲相互交換:比如當中國深耕非洲時,與法方保持友好,至關要緊也。(空中巴士官方圖片)

中國外交大改造

圖片
隨著美國不斷打壓中國,對中國,外交策略亦不能不變也。 嚴格說來過去中國之外交僅一重心,正是中美關係:彷彿搞定美國,一切即萬事大吉也。這與中國舊時封閉閉塞有關:搞不清國際大環境也。另一方面過去中國從事出口加工,而其模式大致是,日、韓與英語系設廠,專賣去美國也。如此一來對國人,其對世界之認知,只限於日、韓與英語系也。 以郭台銘為例,其人儘管設工廠於中國,通常與美、日交往多。從郭與富士康身上,自然只知美、日之事:倘做出口加工,不會有大問題,只是視野有局限也。 須知其一,英語系不等於全世界,儘管英語國際通用。其二哪怕是白人,有不同之派系——法、德、意為例也。其三尚有落後之邦:說是落後,對中國,未必不值得交往也。比如或有石油與各種礦物資源:只從澳、加之類獲得,保障不夠也。 倘與法、德、意交往,好處是她們之一套有別於英語系,而對中國,必能帶來新啟發也。尤其法、德、意是以產業為基,對比英語系重金融輕產業,更合中國國情也。 於內,中國長期集中與美國往來,常因此而學壞:像恆大、樂視那種企業積極金融炒作,正是師法英語系也。倘放之任之,對中國能有何益哉?大傷害也。另以中美貿易結構,是中國不斷輸貨到美國,相應從美國,進口不到多少東西。如此一來算貿易乎?為美國作奴作婢,純粹白做,不智也。 從辯證法角度看,美國如今對中國之態度,對中國,未嘗不是契機:須改變外交策略也。而如何辦?少與美國往來,然與其他國家,則加強聯繫也。於經貿上,寧可與落後之邦做生意:美國一向不把落後之邦當一回事,且很多時候,還當她們冤大頭也。只要中國肯給好處,大家必懂得比較也。 此正是習近平於G20與亞太經合峰會所作之事:由歐洲之法、德、意以至中東、非洲等一大堆國家,皆拉攏,進而給她們好處也。例外者則有英、加:堅定之美國走狗,要籠絡之,殊不易也。像加拿大總理般遭習近平批評一番,倘是受辱,怨不得中國也:既反中,自不能貪中國錢也。 而從經貿角度,中國實正建設另一國際貿易系統:中國市場為核心也。 從辯證法角度看,美國如今對中國之態度,對中國,未嘗不是契機:須改變外交策略也。而如何辦?少與美國往來,然與其他國家,則加強聯繫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