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中日關係」標籤的文章

說石破茂與中美

近來日本又換一新首相,曰石破茂——按換首相對日本說根本家常便飯,理應見怪不怪也。而石破比較特別者是其人已五度參選,終告是次成功跑出:一般認為是執政之自民黨長期內鬥,加以頻換首相,致用人上,選無可選也。而石破是次登上大位時已67歲——剛好前任安倍晉三遇刺身亡,同樣67歲也。 倘論政策當然不會有何亮點:反正日本貴為先進之邦,自然難有鴻圖,何況換相又如此頻繁也。包括外交亦然:日本鐵定親美,對中國反到底,民心所決定也。 綜觀石破茂之生平,政治世家出身,而為官則任過國防大臣——國防部長也。如此一來其人那些經驗皆與國防有關:有人問石破茂經濟方面政策,石破竟答非所問也。 然對中國說,更麻煩者是此一石破茂是有些許親台灣:曾經常來台灣訪問,還曾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,彷彿日本國土也。於中美反目之當下,石破如此背景不免引起憂慮:然考慮回日本政情,日本因素於台灣問題上,實不該被忽略也。 按台灣之政壇不分朝野,親美是必然:即以國民黨而言,根本是鼻祖也。而藍綠雙方最大分野大抵是對日態度:綠營尤其親日,還遠勝於親美也。反之國民黨不太瞧得起日本:藍營之心態是,搞定美國,即一切好辦事也。 毫無疑問是藍營較知時務:按台灣之事情美國能作主導,日本則不能,蓋日本者,美國之跟屁蟲也。而綠營則因此盲點,往往盡是錯誤判斷:賴清德是為例也。可是對一些台灣人,比如漁夫、農民之類,美國離他們太遠——僅精英才有能力親美也;而日本則於日常生活比如車輛之類,對台灣實惠些——尤其綠營,覺如是也。 大陸之情形是另一回事:美國同樣對大陸人沒意思,蓋美國反中國也;而日本則中日恩怨複雜,大陸整體反日——他們去到日本其中要旨,於靖國神社塗鴉也。 話說回來,當聚焦回中日關係本身,這就非日本首相說了算:直白說是不論誰當日本首相,都一樣也。如此一來亦自難寄望石破,能帶來什麼奇蹟:中日之間,少些往來較妙也。

日本電視台之餘波

圖片
本年中日本靖國神社遭中國遊客塗鴉,於爭議聲中還引起一些餘波:原來話說日本官方電視台NHK國際頻道有一中國籍主持,於評論此事時突呼曰「釣魚島屬於中國」、「毋忘南京大屠殺」之類話,引起日本很大震盪。為此近來NHK發表報告,宣告辭退一名相關主管,而會長等高層則大減薪資也。 據NHK會長稻葉延雄在發布會上表示,是次事件為「廣播劫持」,與NHK規定之節目標準大違背,事態嚴重非常,為此向廣大日本民眾深表歉意也。 至於那中國籍主持?原來早於事發時遭解僱,被迫返回中國也。 彷彿是日本自找:關鍵究其實不在於二戰、釣魚台或核廢料,而在中日之間既然缺乏互信,勉強來為哪樁?所謂中日友好者,擺明空話一句也:即在日本,無數調查反映日本人反中國之比率,遠勝於美國也;而中國,則從靖國神社事情可見也。 舉凡一個國家,通常都是與鄰國大矛盾——從歷史看,例子不勝枚舉也。就如歐洲之英法、英德、法德,哪怕到今天,依舊彼此相處不來——即以英國而言,其之所以脫歐,背後是此等問題也。而法、德則光是爭歐盟領導權,已夠嗆也。 而日本自己本亦與兩韓多多矛盾:為爭一個獨島即擦槍走火也。還有南海主權爭端:中國與菲律賓之間哪怕不斷溝通,徒然也,蓋事涉領土主權也。 按中日之間走近在一起只能是陰差陽錯:尤其於中國改革開放時,日本貪中國低成本,才大舉設廠於中國也。中日所謂合作究其實只能是這般:日本心中,依舊鄙夷中國也。可是亦因貪廉價,日本引進一些中國人:結果引起麻煩,就像現今般也。 而現在靖國神社之情形,多少亦反映出中日合作基礎不再:尤其考慮到中國之生產成本,已非過去可比也。日本撤退中國,早於金融海嘯時已開始:不留一片雲彩也。而日本偏偏又誓死親美:習主席接見法、德、意之元首時,對日本首相,愛理不理也。 舉凡特殊時代之產物總是有其局限性:中日友好正是,蓋本就不可持續也。 所謂中日友好者,擺明空話一句也:即在日本,無數調查反映日本人反中國之比率,遠勝於美國也;而中國,則從靖國神社事情可見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靖國神社引火線

圖片
早前有一報導內容可謂搞笑且引發熱議,那就是中國有一網紅遠赴日本,到靖國神社塗鴉寫上「廁所」一詞。所為何事?據當事人曰,是反感日本,堅持把2011年核災時之核廢料倒入大海也。而早於去年,中國已禁止日本海產進口以作回應也。 按靖國神社過去亦不止一次遭中國遊客前來破壞:嚴重者還是縱火也。而一般這些人之動機,是出於靖國神社為供奉二戰時日本戰犯之地方——擺明反日反到底也。 究其實是很難指責哪人:對日本,大可限制中國訪客前來靖國神社,可是一般情形下,如何辨認來者是中是日,誠費煞思量也。而對中國,始終中日之間歷史恩怨相當複雜:尤其是,日本由始至終都瞧不起中國。就如有一說法:日本出口貨品輸美者一等一質量,歐洲次之,惟中國,則質量往往差一大截。歧視乎?確如是也。 亦因此日貨在國人心目中是大打折扣:於改革開放時日貨尚能在中國市場撈一把,可是日企不看重,甚至歧視中國消費者,最終步三星之後塵,不奇怪也。 按三星正是在Note 7爆炸事件裡對中國怠慢,結果敗走中國,至今未見家鄉也。 從歷史角度看中日之間不咬弦,根本就是必然:大體日本是貪圖中國低成本,才大舉投資於中國。就於那個年代中國說不上有消費市場——根本沒人關注也。日本當然不能免俗:可是到中國消費市場成型後,出於日貨性質,高不成低不就——中國市場之商機,擺明不屬於日本也。而至於出口加工,則出於成本高,日本撤離中國也。 於外交上日本一向是親美非常——這是基於日本,是靠美國市場發跡也。於中美交惡之大前提下,日本作何立場,不言而喻也:日本倘繼續親美,尚有市場可守也。 撇開二戰因素,利益缺乏交集,正是中日長期缺乏互信之背景也。 對此這註定是難解:最好辦法是中日間繼續冷戰下去,且還要日本撐不下才算數也。日本之問題是本身比中國早發展,導致日本面向中國,多少會較自負:至於中國如何進步,日本固然沒興趣知道也。 而中國則舉例,起用日本明星代言賣廣告可以乎?萬一其人被指日本右翼,慘矣! 對中國而言舉一例:起用日本明星代言賣廣告可以乎?萬一其人被指日本右翼,慘矣!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圖片
按韓國以外尚有另一國家最有資格指中國產能過剩者,為日本:日本所受之衝擊亦為最直接,蓋日貨之性質與中國製造比,雷同也。 要知道一來,日本之生產成本始終比中國高;另尚有是日貨到底缺乏品牌價值——這與日本文化始終難上枱面,大有關係也。一旦與中國競爭,日本必吃虧得多也。 如倘中國大力生產晶片,日本晶片能如何?不是越高階越好賣:一般應用層面低階晶片,已夠用也。而過去於國際市場,最強之半導體廠家非三星莫屬——正是被中國之產能擊潰也。倘最強者已如此,日本能不戒懼乎?中國對日本說,死敵也。 過去日本之所以積極投資於中國,主要是貪中國成本夠低——從事出口加工也。倘做內需專攻中國市場,以日貨之性質、賣點、風格,龍游淺水遭蝦戲也——鈴木、三菱汽車先後撤出中國,誠為例也。以現今中國之情形,成本日高——出口加工難復再也,內需又難深耕——中國國情使然也,中日能如何合作哉?只會盡是矛盾也。 須知中國市場素來兩個型態: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也。拚低價日本受得住乎?專攻高端,日貨根本不能予消費者面子——於中國,尷尬也。反之在美國,日企尚有東西可以守住:幾十年來之努力也。對日本,在中、美兩個市場裡,冰火兩重天也。 從外交層面講親美根本是日本之本質:一般認為是美國於二戰時投下兩顆核彈,使日本如此盲目也。然究其實經貿才是核心:日本靠藉發掘美國市場——美國所默許也,才有後來之經濟奇蹟也。可是缺點是當美國一發威時,日本只能死忍也:於1985年日本被美國迫簽《廣場協定》時,哪怕受大傷害,日本連抗議亦不敢也。 日本之經濟與美國根本是連成一體:尤其於中美對立下,日本哪有選擇空間哉? 再看回中國現今經濟大走勢,當中國堅持科研立國時,日本不可能樂見也:莫說打入中國市場——機遇不屬於日本也,國際貿易上亦不免面對中國競爭——一旦節節敗退,日本僅能守住美國與英語系之市場,蓋英語系者,亦是反中最狠也。 此等局面對中國說誠不可免:然考慮到自身需要,中日關係,乃不得不犧牲也。 按韓國以外尚有另一國家最有資格指中國產能過剩者,為日本:日本所受之衝擊亦為最直接,蓋日貨之性質與中國製造比,雷同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