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中國科研」標籤的文章

DeepSeek與戰狼精神

圖片
要發展人工智能並非每一國家能辦到:就如暫時為止,僅中、美才能並駕齊驅也。其他國家不是不行:舉例歐洲僅法、德、意有搞,且還事倍功半也。尚不少更十劃未有一撇:包括日、韓,連投資亦說不上,能不望而興嘆乎? 按很多國家之所以搞不起人工智能,一是市場規模不夠——日、韓是為例;二是文化——像法、德、意,究其實較擅於工匠技藝,非發明方面也。而一般而言,把質量搞好與創造出一項事物,是兩種不同思維——不能混為一談也! 因之中國能炮製出DeepSeek,擺明就是條件夠:除因中國市場夠大,重要者是中國素來具備科研氣氛也。倘著中國拚質量,未必積極;然一說創科,則另一態度也。另外當局政策亦是居功至偉:科研立國,一向是中國基本國策也。且中國發展至今,競爭矛頭不免指向美國——欲與美國競爭也。中美矛盾從某方面而言,必然也。 情況就好比奧運獎牌榜:如今中國能與美國一較高下,有其他國家辦到乎?從條件說,僅俄羅斯:法、德、意頂多能拿9-10面金牌,而日、韓更僅5、6面也。 而倘說深一層,DeepSeek究其實是戰狼精神之產物:所謂戰狼精神是指不畏艱險、迎難而上、敢為人先之態度也。或簡單概括,三心一力也——雄心、野心、恆心、毅力之統稱,創科之精神力量也。要知道創科者從來都不易為——要有成果,需付出萬倍之努力也。即以華為而言,之所以人稱其具有狼性,背後正是此意也。 深究其由是國家長年貧困:改善生活一大法門,引進科技也。而貧窮之環境亦造就出國人之戰狼性格——不刻苦不行也。如此一來國家要培養大量科研人才,輕而易舉也。而此等情況亦非美國欲打壓就能打壓:弄不好,還會適得其反也。 美國就是躭於逸樂久矣,才一見DeepSeek即如臨大敵:美國那些AI投資到底是否真是促進AI發展,反少人關注也。 按打從自2021年起當局推行一系列整治政策,其要旨正是科研——有洗滌人心之意也。而好金融、務虛擬當局亦不鼓勵:中國與英語系之間,哪有合作之需要哉? 中國能炮製出DeepSeek,擺明就是條件夠:貧窮之環境造就出國人之戰狼性格——不刻苦不行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美國之科技恐慌

圖片
最近美國為中國一家新創公司之人工智能技術發愁:原來有家曰DeepSeek之中國科企,發佈最新人工智能模型,使一眾美國科企股價短時間大挫。誇張乎?一大關鍵是DeepSeek只以低成本、低性能晶片,即發揮出美企之性能也。 美國政界對此普遍大為震驚:大概是欲企圖禁用,可是法律專家指作如辦已走不通也。反而川建國卻彷彿若無其事:其人說此事是對美國之警示,要繼續加把勁也。 又是越禁越鼓勵之例子:情況就好像華為,美國越打壓之,華為即創出突破也。連同DeepSeek之例子看來,美國能故技重施乎?追本溯源,對科技發展無知也。 倘從技術方面來看,所謂人工智能者論本質,屬軟體——事涉程式編寫也。如此一來原則上,要效法並不難:有別於硬體涉及極先進之器材生產也。倘中國連硬體上亦能作出突破,遑論軟體?跑出一個DeepSeek,實沒啥好稀奇也。 竊以為任何一種技術之所以能發展起來,是需求之結果:比如各種交通工具之發展,有交通之需求也。工業生產必事涉大規模,倘毋須機械、自動化,不行也。就算是傳統如農業,倘農田廣闊非常一如美加澳紐者,乃有機械化之需要也。 按美國早於半世紀前即已掌握太空科技,可是起碼近廿年來,卻告停滯不前。何也?當年美蘇冷戰,為與蘇聯競爭,美國才大加投入也;至蘇聯解體後美國宣告獨強,忘乎所以流於自滿,到中國成功送人上太空創出突破時,為時已晚也。 至於軍事工業亦屬同樣情形:為求有威懾力或提升戰鬥力,不得不依靠科技也。 總之就是美國欲打壓亦沒用——中國科技發展主要出於自身需要,美國非主要因由也。中國積極發展科技是要旨在脫貧:大大提升生產力也。美國要如何壓抑中國改善生活之欲望?根本無從入手也:論正常落後之邦,是有求變之念頭也。 按中國之一大優勢是在於自身是個龐大市場:很多科技哪怕不得外銷,不愁缺人購買也。而美國本來亦是龐大市場:只是政策上越來越缺乏遠見,優勢才沒再發揮也。而川建國到底又有否足夠戰略智慧去應對?擺明不樂觀也。 任何一種技術之所以能發展起來,是需求之結果——中國科技發展主要出於自身需要,美國非主要因由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電動車各國反應談

圖片
倘說中國是電動車之表表者,先進之邦反應如何?倒各有各盤算也。 比如,歐洲大多車廠已有推出一系列電動車型:最先有「波子」,幾年前已有專門車型賣;接著平治短短幾年,更有完整產品線也;而法拉利亦於來年推出全電動跑車——有待機而起之意也;尚有其他比如瑪莎拉蒂——總之就族繁不及備載也。 竊以為歐洲車企主要旨在買個保險:賭一下電動車是否真能普及,而成主流也。當然押注是有風險:短期賺錢與否,不重要,僅防患於未來也。 按歐洲電動車整體與中國差異在:前者較注重駕駛體驗也。這是歐洲車一貫之賣點——豪華品牌之定位也。對比下中國車彷彿本末倒置:好像把車視作手機、數碼產品般,流於古古怪怪也。更遑論駕駛體驗——中國車企無一標榜此也。 那美、日方面又如何?竟似抱殘守缺:像美國,福特等本亦有研發電動車型,惜現今卻停止。何也?開宗明義嫌缺賺頭——從短線角度看,確如是也。而日本亦全面看衰:舉例豐田,甚至認為電動車終遭滑鐵盧,不成氣候也。當真乎?尚需時間證明:連同三菱、鈴木等一系列者,擺明態度鮮明,不願作出改變也。 按美、日之短視平心而論並非全錯:以盈利角度,電動車者,確是不值得押寶也。就看二手車市裡電動車一般不保值,當可明瞭:對消費者,為新興事物掏錢,有當白老鼠之風險也。何況未來電動車之前景實猶未可料:或會大為普及,亦有全軍覆沒之可能也。誰能說準電動車終會大獲全勝?尚有很多事要做也。 究其實當中國欲藉電動車超越先進之邦時,論本質,做實驗也:惟此中消費者到底感受如何,誠不得忽略也。 惟當然美、日反電動車另一面,是保守心態作祟:對美國保守派,燃油車者,他們集體回憶也,焉能拋棄哉?而對日本,倘能守住美國市場既有都利益,又何足懼?反正中國車美國必然抵制也。 歐洲車之情形是北美市場整體難守:北美者,日、韓車之天下也。中國市場之利益,乃要命得多也:不得不顧慮也。 究其實當中國欲藉電動車超越先進之邦時,論本質,做實驗也:惟此中消費者到底感受如何,誠不得忽略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說電動車之押注

圖片
按近年中國出口其中一大亮點為車輛:準確說這些車並非汽車(所謂汽車者,該是燃燒汽油也),而是電動——用電池推動也。而用電池驅動之車輛謂之電動車:倘按近年一些報導說,好像所向披靡,天下無敵般。當真乎?需先深層次思考也。 倘在國內要分開看:像一線城市如深圳,電動車佔一大半也;惟次一些縣市比如東莞,就筆者所見是,燃油車依舊是主流——電動車不多也。以中國國情論,這主要取決於輔助設施能否夠,諸如充電站之類也。而很明顯,僅一線城市才解決好也。 國內既如此,則國外如何?要推廣需當地做好配套,大不易也。 另一方面國外對電動車亦反應不一:其中於日本,豐田社長即常看淡電動車之前景,還認為電動車再厲害,市佔率三成已是天花板——極限也。反之歐洲車廠尤其法德意者,則積極得多:像德國,主流車廠於電動車方面,已有完整產品線也。歐洲廠家積極主要出於買個保險:賭一下電動車會否成為主流,免得屆時徬徨也。 而在政策上很多國家都有出台政策推動電動車使用,惟推行時偏偏不盡人意。比如現在很多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有設定目標,謂要到某一年——通常2030年或以後,全國即全用電動車,燃油車即禁絕。可是問題在於迄今為止,已有相當國家不斷把實施年份延後:大概是官方自知目標難以達到,騎虎難下,乃只好權變也。 何以會有截然不同取態?此中關鍵在於電動車此一東西,始終近年才普及,而到底電動車使用過程中會還到什麼問題,往往意料之外:事前難以想像也。環保為例子:尤其電池哪怕是充電型,仍需頻繁更換,故於處理廢棄電池方面,必是大污染也。 嚴格說來電動車只算是偽環保:某程度,甚至不如燃油車也。 換言之中國哪怕在電動方面具優勢,尚未算是造車強國:究其實世界各地尚有不少研究比如氫能車,或生物燃料,或其他類型能源作驅動。這些事實上中國已有企業致力研發:中國得在政策上多支持這些企業,以作多重押注也。 中國哪怕在電動車方面具優勢,尚未算是造車強國:到底電動車使用過程中會還到什麼問題,往往意料之外也。(瑪莎拉蒂官方圖片)

新質生產力議

圖片
每年三月舉行之兩會究其實例行公事性質:不是說不重要,只是一般鮮有新政策頒布也。包括今年情況亦然:主軸還是集中於討論發展高新產業、科研立國,亦即過去幾年所訂下之大方向也。 此點從習主席於會上一直提出新詞「新質生產力」即可看見:所謂「新質生產力」很明顯是指新創、具質量之生產技術,亦即科研也。他在會上表示發展「新質生產力」,不是要忽視、放棄傳統產業,而是在推進創新同時,除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作應用外,還要藉此協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,以煥發新面貌也。 另一方面會中有些政協之主張值得留意:其中有一曰邵馳者,為飛機引擎廠副總經理,即提出要改革技職教育制度,比如完善學業銜接渠道,以及事業晉升階梯之類。尚有另一洪姓者則大膽提議,要連中小學學制亦要改:變成小學五年、初中、高中各二年,十九歲大學畢業。大動作乎?大概背後意思,是欲以技職為本也。 概言之就是說哪怕經歷疫情以至房市不景,自2021年起當局在一系列整治政策中所定下之目標,大抵沒變:誓要打造多幾個華為,少一些恆大也。 然亦有一點很明顯者是,外界似尚未看出當局此一政策走向:尤其在中國房市正下行之下,他們普遍認為中國理應效法英語系,寬鬆貨幣政策也。哪怕當局經常公開表示不會大水漫灌,英語系依舊如故:彷彿沒注意中國政策之另一面也。 亦因此形成一現象是:英語系普遍看低中國經濟前景——以金融角度看而已;而中國則從實體經濟角度說——的而且確在實體經濟方面,中國確有不少亮點製造出也。 按中國經濟走勢綜合看並不如英語系所言那麼糟:只是中國和習班子之目標,根本有異於英語系,不以金融為本也。英語系之觀點大體出於短線角度:哪管長遠如何也。然英語系此等想法對中國,有益還是有害?答案已不言而喻也。 倘找世界各地類同例子,習班子追求者本質較像歐洲之法、德、意:要打造專精企業、隱形冠軍也。 英語系與中國難有交集,此為關鍵點也。 按中國經濟走勢綜合看並不如英語系所言那麼糟:只是中國和習班子之目標,根本有異於英語系,不以金融為本也。(Kuka官方圖片)

華為逆襲非突然也

圖片
最近華為公布一款全新5G手機,頗為震驚外界:據說是搭載衛星通話功能,全球第一款也。而手機在未大規模廣告宣傳下,竟速速售罄也。 按華為可算是中國一大奇兵:一家企業就只志在科研,於全球可動輒聘用幾百數學家、科學家。為哪樁?就是為科學努力也!而過去遭受美國打壓者不計其數——比如日、韓,一直反不了抗,就是華為竟能越挫越勇。何也?狼性文化記一功也。 現在對美國尤其是共和黨人,簡直火冒三丈:有共和黨議員說要立法禁止所有東西出口到中國,以作因應。發神經乎?如此癱瘓美國,實質是賣國也。 按華為此一具備戰狼精神之企業,某程度是美國養成:此中關鍵在於倘以為不賣科技予中國,就可壓制中國科研發展,大錯特錯也。剛好相反,正確該是多賣科技到中國:如此才可麻痺中國科研意欲——有現成貨在,尚需另外投入乎?可美國卻反其道而行——不管出於什麼理由,大失策也。 追本溯源,共和黨人思想大有問題:他們眼中只有美國,沒其他也。就如他們認為只有漢堡包、家鄉雞、冬甩,才是人吃之東西:愛國愛得發神經也。一聽見西班牙語,必大發雷霆:嫌拉美國家爛國也。甚至連平治車亦嫌棄:川建國曾質疑何以平治能進軍美國,Chevrolet卻兵敗歐洲也。 連歐洲亦瞧不起,更遑論中國也:共和黨人,普遍反中最狠也。 話說回來,華為新版手機既能衛星通話,則其晶片等組件,肯定是不簡單:有指其採用之新型晶片,是以極尖端之製造技術炮製。然究竟內情如何,暫時尚眾說紛紜:一般認為已成功突破美國之限制也。 竊以為事情是如此:這些技術姑且不論是否華為自家研發,中國早就已掌握,且有數十年經驗也。倘深入說,是中國幾十年來工業發展中,先接收一些低階晶片之生產;待掌握一定程度,就自有足夠基礎去深究、研發也。 換句話說突破非短時間即能取得:高精尖之生產涉及之東西甚複雜,非同尋常也。 事實上以華為那種常防患未然之性格,加以經驗之累積,逆襲有成,非偶然也。 過去遭受美國打壓者不計其數——比如日、韓,一直反不了抗,就是華為竟能越挫越勇。何也?狼性文化記一功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科研與日本菜

圖片
當說到中國之科技發展,或可聯想到日本菜。 按以日本國土之狹,又人多地少,物產整體不甚豐盈,因之真正傳統之日本菜,大概不外乎白飯——米也,和烤魚——海產也,以及味噌湯、醃蘿蔔——皆一味死鹹也。而餘者都是外來貨:像天婦羅,乃舊時歐美人來日,把油炸之技術傳至日本,而演變而來也;又如牛肉,根本是近代現代化起來後才有。惟即使到今天,其價格對大多「嘎仔」,望而卻步也。 正因傳統上飲食不發達,自近世起,日本一直積極引進外國菜肴與廚藝:比如常見日本籍西廚於國際獲獎。而對比下,中國享負盛名之西廚是鳳毛麟角——請恕筆者淺陋,確未曾見過也。倘深究其由,是國人對吃西菜沒興趣:尤其中國菜本來之面目,正是百菜百味也。既然做菜已有一套,那向外吸收經驗有何意義哉?無謂也。 然中菜之發展是否因此落後?亦不見得:重要者,市場也。國人對飲食並非沒要求,只是中菜以外之菜,皆不愛吃而已:舉例咖哩,未聞國人極其好者。而奶油湯、麵包、牛排、色拉這些在中國,更加沒銷路也。 那過去幾十年中國向外引進者是什麼?科技是也。很明顯亦是需求之問題:傳統上中國之科技發展積累不多——來來去去四大發明,顯得甚為薄弱也。而早在康熙年代,歐洲傳教士到來——國人本對基督教缺乏興趣,可是這些傳教士大多身懷一些技藝,包括天文、機械、算法、製藥之類,於是獲官方厚待也。即使近代中國貧弱不堪,國人之結論是出於科技不振——學科技,乃成為國策也。 比如每年中國培育出來之理工人才,一般為美國四倍——學之人皆是認定,學科研才有出路也;又如對外引資,只要是高科技者,皆積極拉攏──像法國以核能著稱,中國乃與之頻繁合作也。 反映於企業經營上,一家企業科技導向擁有核心技術,對國人,才值得稱頌——華為是例子。而像恆大那種專玩財技,又或一如阿里巴巴,表面科技金融為實,並鼓吹急功近利錢滾錢,對國家以至國人,能不戒懼乎?至於出口加工對今天之中國,則是食之無味,棄之不可惜也:既不能促進科研,又缺乏盈利,白做耳,乃無以為繼也。 總言之中國科研大躍進,追本溯源,國人需要促成也:美國要如何打壓?要改掉別國人之需要,於歷史上,沒成功之先例也。正如美國之科技亦是自身需要所投入:像上太空,舊時因與蘇聯冷戰,屢創突破,後冷戰時代則難矣。 中國科研大躍進追本溯源,國人需要所促成:過去幾十年中國向外引進者,科技是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日韓與中國成水火

圖片
於中美晶片大戰中最受殃及者當非日、韓莫屬:概言之就是,一日中美關係不好,中日、中韓關係,一日難有好景也。 一來日、韓素來是美國之跟班——兩國之經濟、貿易與美國,高度捆綁也。二來當中國致力於科研立國,以日、韓最直接受衝擊也:比如日、韓皆半導體生產大國,能歡迎中國乎?且還要是中國亦生產半導體:近一年來出於因應美國狙擊,中國加大力度供貨,導致三星等半導體廠皆業績滿江紅,且無一倖免也。 舉凡外交者經貿乃核心之一,而貿易者,則理應是互惠互利:日、韓要與中國友好,誠大不易也。反而因依賴美國市場太過,日、韓要與美國反枱,亦同樣大不易也。 按中國倘照現在發展方向積極科研不歇步,不論有意無意,是與日、韓作對——當中國輸出高科技到日、韓時,日、韓撇掉電子科技,能找什麼輸到中國?那些韓製服裝對中國消費者,沒意思也;而日本那些雞蛋、豆腐、和果子形狀之車對中國,流於突兀,買不過也。另一方面於海外市場,當日、韓皆與中國販賣同一類型東西時,互相屠戮,不可免也——日、韓不一定佔優勢,尤其在價格上,始終較昂貴也。 當經貿上中日、中韓純粹競爭關係時,日、韓無論如何,不會歡迎中國也。中國需多花注意力於日、韓乎?沒必要也。 歐洲之科技本質上機械為主——電子、半導體、信息產業之類,反而看頭不多也。中歐之間尚可一面中國輸出貨品,一面從歐洲買名牌——此中歐洲名牌亦包括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、空中巴士也。 而按其實中國之外交較為樂觀者,反而是些次要國家、落後之邦——亦即是中東、中亞、非洲、拉美之類也。尤其是這些國家倘亦能有廠——比如製衣廠之類,與中國貿易時,能真正互惠互利也。中國之科技產品對一眾落後之邦,有改善生活效果也;而落後之邦之成衣、小商品原則上價格較實惠,蓋生產成本低也。 當然這要落後之邦有意識去求變:中國或要考慮從中協助,比如鋪橋修路之類。想必這些落後之邦不會拒絕:她們皆想促進自己經濟,只是在美國主導下之模式中,不得其門而入也。 按日、韓素來是美國之跟班:一日中美關係不好,中日、中韓關係,一日難有好景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淺說中美晶片戰

圖片
如何看近年來中美之間在晶片產業上之角力?綜觀自川建國以來,整個脈絡大致就是:美國限制美國晶片商賣貨予中國,然只限高階晶片;另一邊中國則乾脆不買美廠低階晶片回擊,還自行生產。而且美國不但自己來,還要日、韓她們亦要跟進──日、韓者,半導體生產大國也。 惟有一點尷尬者是近一年多以來,國際晶片價格究其實已不斷下跌──還要是兩、三、四成那種。晶片真是很要緊乎?不同於石油:石油是不可再生,消耗後難以補充;而晶片則是隨時可生產,要幾多有幾多──很多電子設備,一般低階者夠用也。而高階則相應冷門──正常情形下,沒非用不可之理由,除非撐門面也。 很明顯,只是美國無謂操作──美國一廂情願也。美國錯在誤判中國沒能力生產晶片──難怪年頭中美氣球爭端,美國歇斯底里神經兮兮。而一個誤判,即導致晶片產量劇多,進而價格暴挫──反噬回美國也。 就如以前說過,斷人供應是不能讓對方屈服:於產業鏈中,最終買家才有談判地位,而最上游之供應商,則必定是弱勢。此點只要有從商經歷者,都親身體會到:賣東西者,待人永遠客客氣氣,蓋因貨物要出路也;而買家倘越有錢,則越多選擇──貨比三家也。郭台銘與富士康,能對蘋果呼呼喝喝?自殺者,智者所不為也。 推而論之且說國際關係:伊朗能藉減少石油供應反擊美國?不能也,蓋因美國者,石油之買家也。而日本舊時被美國迫簽《廣場協定》,有反擊本錢乎?無也,蓋因日本經濟,極依賴美國市場也。美國之地位,背後是恃著各國,皆欲做美國人之生意:日、韓只是美國跟班,其因由顯而易見也。 說回晶片問題:美國要贏先決條件僅一,那就是限制中國賣貨到美國。然現在則是本末倒置也:根本關鍵是美國與其他國家廠商,看重中國之市場。倘箝制這些廠商,對這些廠商,損失豈非無邊無際?美國市場,已高度飽和也。那向誰算帳?美國政府也。 按其實以今天中國科研基礎,晶片生產,並非能力之問題:主要是有否賺頭也。美國一禁賣,中國之需求,即由中國廠商補充:要多少有多少也。反之美、日、韓則損手爛腳矣:像三星公佈本年首季盈利竟大減96%,近乎無錢賺:細究源頭,原來是半導體不好賣也。而美商情形亦雷同──有企業盈利與同期比,少兩倍也。反之中國晶片廠商綜觀起來,卻不見多大問題──根本是美國,倒幫中國一把也。 現今中國已宣佈對美國晶片商美光實施制裁──看似仿傚美國,背後之底氣是於晶片供應上,中國不怕沒門路也。 現今中國已宣佈對美國...

科技市場何處尋

圖片
對於中國科研發展,竊以為最大問題不在美國打壓:從歷史經驗看,通常阻力不大。比如毛澤東年代,中國已成功造出兩彈一星也。 反而真正關鍵在於市場:找誰當客戶也?道理不難明白:倘沒客戶,則研發出東西來,又有何意思也?舉例倘欲研發跑車,且是「波子」、法拉利那類,非能力之問題,誰願買?又如手機,要發展到像iPhone般水平,難者不在技術,大家肯買乎? 倘學空中巴士製造飛機,哪怕造好,多少國家願購買哉?對歐洲,通常寧可選擇空中巴士——自己人優先也。而七除八扣下,僅落後之邦才有機——前提是價格尚可也。中國之C919,正是如此境遇也。 好些時候一些創新,往往就糟在經不起考驗:比如一些車輛像貨車、客車之類,對用家,實用主義優先也。很多先進設備或光怪陸離之發明,倘配備,對用家,會嫌成本高昂,除非有實際效益也。幾十年來實用車輛裝配都沒如何大躍進,原因萬變不離其宗,客戶所決定也。 中國之問題正是哪怕科研能力多強,總不能不看市場:用家之想法也。這點偏偏中國企業普遍忽略:或流於一廂情願,又或跟風,只見競爭對手如何,即盲抄人家也。再不即像騰訊、阿里巴巴,專哄小孩,彷彿以為中國小孩普遍皆是紈絝子弟——誰都知,實情並非如此也。 另一方面於國際市場,亦雷同:國內市場夠大,不是問題,然外銷時如何?先進之邦本就市場飽和:像美、加市場,中國與日、韓鬥,能贏乎?左篩右挑下,僅落後之邦也:中亞、中東、非洲、拉丁美洲等市場,皆仿如一張白紙,競爭甚稀少也。 或問落後之邦做得過乎?主要勝在競爭有限——先進之邦普遍不屑一顧,且這些落後之邦,究其實,亦有求變之意欲——冀改善生活也。對於脫貧有成之中國,倘稍作適應,於落後之邦市場,當無往而不利也。 以華為而言,於美國與英語系市場,本就不得其門之入:最主要靠非洲市場,蓋因非洲者,先進之邦嫌棄也。 如此一來今後對中國,多與落後之邦打交道,不可免也:日後衣食父母也。 對於中國科研發展,反而真正關鍵在於市場:中亞、中東、非洲、拉丁美洲等市場,皆仿如一張白紙,競爭甚稀少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創新與小企

圖片
於去年中國一系列整治政策中官方常強調一點,那就是防止資本無序擴張。倘聽起來,似是針對大企。然何以至此哉?尤其當扯上「共同富裕」一詞,更使人一頭霧水也。 思前想後,是與科研創新有關:像去年整治政策落實時,即有北京交易所設立——面向小企,提供平台籌錢科研。然企業之大小與科研,有關乎?想必當局有發現也。 按創新此一東西從歷史看,通常是小企才會:小企一般沒資源,為求生存,多會思考如何以最少之資源,達致最大效益。而此中,生出創意也。倘是大企基於不愁錢財,沒外在壓力,反而不會積極思考引進一些新鮮意念:反正有者是資源,乃乾脆以本傷人,又或抄襲對方也。 按蘋果與三星是出名之歡喜冤家:論財力以三星優勝,然正因錢太多,反而不及蘋果具開創力。原因不難理解:三星既為財閥,哪裡會有競爭壓力?蘋果則需創造一些東西以作賣點,如此才有叫板能力——品牌經營也。蘋果是從無到有,創造力很重要;三星根本恃著財雄勢大即可,哪裡需挖空心思哉? 華為情況亦是:於草創階段大量投資於研發,本質是逼上梁山也。反之恆大之類巨企則不可能創新——土豪心態也。 過去中國一片混沌,發展經濟概念貧乏,因之什麼拉七八糟之類統統引進——飢不擇食也。而此中,固然有吃壞肚子之時候:一些錯誤哪怕明顯,居然照犯,結果亂象叢生也。比如阿里巴巴、騰訊、樂視、恆大、瑞幸咖啡等等,皆輕佻怪誕,有時甚至荒腔走板,對中國經濟,誠大傷害也。 另一方面中國又常積極支持巨企:以為科研創新財雄勢大即可。哪知未嘗獲國家支援之華為,竟為研發楷模。且不幸者是,全中國,僅華為出類拔萃也:尤其僅論大企,無類似例子也。 整體而言巨企對於中國經濟,並非有太大貢獻:倘多打造幾個華為,需提供一個有利小企之環境。而從生態角度,大企、財閥,純是蠶食社會資源才能生存——好比大恐龍也。對當局,最希望固然是讓大批恐龍滅絕:維護生態平衡也。 整體而言巨企對於中國經濟,並非有太大貢獻:倘多打造幾個華為,需提供一個有利小企之環境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科研之局限

圖片
自金融海嘯以還,中國一直致力投資高科技——華為崛起是為例。之不過弄高科技,非僅在於有心,尚需顧及一些複雜問題。 比如現今舉世大多科研,本質屬應用層面:倘是科學理論則基本難突破。原因不難理解:經得起檢驗之科學理論,前人早已有述,後世要創造新論說,難乎其難也。諸如牛頓力學定律、質量不滅定律、能量不滅定律,以及冷縮熱漲、光合作用、呼吸作用原理,直到今天依然成立,如何推翻?挾太山以超北海也。 舊時達爾文提出進化論,於當年很大爭議,然卻為後世生物學基礎:遺傳、基因等概念,都是進化論概念而來也。 因之在理論、學術方面,中國研究,必難突破:舊之一套,尚有用也。 而即使在應用層面,尚涉及市場之需要:比如各種機械、交通工具,皆是科技,然使用成本一般不便宜。舉例農業上可用收割機,一般農民買得起乎?買回來,維修、保養成本?另一方面收割機收割穀物時,通常會連枝葉亦被剪掉。或藉智能化去辨認:如此一來收割機,必貴上加貴也。 以中國之國情,降低科技使用成本,在推出科研產品時,誠不能忽視也。比如對農民,見收割機貴得嚇人,鬼才買來用也。 除此之外尚有一點不太多人討論:哪類企業積極創新?以歐洲作例子,法、德、意通常專出一些隱形冠軍,規模細小,僅靠一些研發成果,即獲大企青睞收購。創新,通常是小企才有優勢,蓋因包袱不大也。大企則經營上講究規章,往往形成束縛,尤其創新方面。 日本過去科研能力不可謂不強健,可是日本整體財閥壟斷,小企受壓。自長期不景氣後,科研成就寥寥也。 現在中國提出共同富裕,核心在於扶持歐式隱形冠軍——欲小企遍地也。因之乃成立北京交易所——面向小型企業,提供平台籌錢科研。倘步日、韓之後塵,對研發創新,大礙也。 現在中國提出共同富裕,核心在於扶持歐式隱形冠軍——欲小企遍地也。(Kuka官方圖片)

豐田與華為

圖片
何以美國打壓華為倒不見華為崩潰?拿豐田汽車來比較:按豐田之所以能有今天,是美國市場養大,否則以日本市場規模,必作為有限也──鈴木為對比。 華為則不同:按華為在未壯大前就已被美國狙擊,根本上,從未真正立足美國市場。如此結果當然是華為不用受美國羈絆。何況中國本身是大市場,養華為有何難也? 過往豐田家族一見美國下馬威,馬上如坐針氈,急得撒尿;反之華為、任正非,則越受壓越神勇,一副不屈不撓姿態。 究其實制裁有效果與否,端視乎對方是何國:通常大國制裁小國,才會有效果,比如美國制裁古巴;小國制裁大國,是倒打自己——古巴制裁過哪國?敢制裁美國乎?又如日本:日本當年被美國迫簽《廣場協定》,就是沒得反抗,蓋因日本,極端依賴美國市場。 另一方面,制裁一方自身市場龐大,才有制裁能力:以美國而言,恃者,正是人人皆欲進軍美國市場。而倘被制裁一方有著龐大市場,亦是不易被制裁。中國正是:中國勝在市場規模夠大,能讓中國企業進可攻,退可守;日本,正是缺少內需作後盾也。 因之制裁實並非萬靈丹:欺負小國工具而已。小國沒條件反抗,自然無可奈何;且即使如此,亦需武力作後盾,才能迫對方就範,蓋因制裁得多,對方終必會視制裁如無物也。即如北韓,被美國制裁數十年,卻說弄核子彈就弄,美國如何阻止?敢揮軍過來乎?中、俄能不反擊? 而倘進一步說,美國動輒打壓中國企業,不讓他們做美國生意,反過來,是讓中國企業不受美國約束——反效果也。即以科技而言,美國欲阻撓中國發展科技,最有效,是多賣美國科技予中國──讓中國產生依賴也。然美國卻一禁,反是鼓勵中國獨立自主──兩彈一星是為例。何況中國科研本有基礎,不少尖端科技問題不在技術,而在市場。因有美國限制,中國科企獲得訂單之機會,大增也。 始終中國為大國,要在國際間縱橫捭闔,易過借火也。川建國就是敗在頭腦簡單,倒幫中國一把,反拖拜登後腿也。 過往豐田家族一見美國下馬威,馬上如坐針氈,急得撒尿;反之華為、任正非,則越受壓越神勇,一副不屈不撓姿態。(Shutterstock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