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2021整治政策」標籤的文章

供應鏈與通縮

圖片
撇除2021年時之一系列整治政策,中國近年經濟政策重心,顯然在供應鏈方面——大概受疫情之啟發也。倘是整治政策,主要劍指科研——藉洗滌人心達致也。而供應鏈則是另一問題:比如打仗或救災時,如何保證物資補給?依賴外國,說不通也。 具體政策方面比如限制稀土出口:從外交上其實效果存疑,至少供應上,本土優先也。又如國產替代進口——通常高科技方面,特別在美國打壓下,不得不如此也。 從外交方面說中國近年重點多集中在落後之邦:比如非洲、拉丁美洲,原材料來源地也;又或廉價生產基地——致力鞏固彼此關係,莫讓美國有可乘之機也。對比則是先進之邦:像加拿大,資源豐富,惜成本太貴,不值得去拉攏也;而日、韓亦雷同:中國乃疏遠之也。 或生動些描述中國現在之政策:食物保證足夠供應,管他有否芝士、龍蝦、巧克力、象拔蚌之類吃也;又有否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之類開,不重要,只要有車可用足矣。 按保證供應鏈之政策一大好處是穩定物價:近年頗有人關注中國目前出現通縮,顯然是多慮也。通縮一定是不好乎?穩定物價時,出現之副作用耳。又或,難道要弄到廣大百姓喘不過氣才叫合理?擺明無稽也:生活壓力太大很多時候,社會動亂之因子也。 美國正為例:按近年美國出現超級通貨膨脹拜登已解決不來,川建國之關稅政策,更是火上澆油也!偏逢川氏矢口否認:甚至說未來發生通貨膨脹之概率,遠低於隕石撞地球也。 試想倘美國抵制中國貨,以美國成本之高昂,按理該多拉攏一眾落後之邦才是:可是川氏加關稅不止加中國:連落後之邦亦加,且還是兩、三成甚至五成也。豈非怪哉?難怪越打越糊塗也:彷彿是在自殺也。 另一方面中國近年一直對寬鬆貨幣政策不積極,亦出於此擔憂:不但徒然抬升物價,生產成本亦是也。尤其在今天中國之生產成本對比二、三十年前,不可同日而語:於發展新質生產力大有所成前,抑制物價者,必要也。亦因此通縮擺明是幫大忙:決非洪水猛獸也。 究其實內捲此回事亦是穩定物價之過程:所謂價格戰者,不全是壞事也。治內捲事實本是不必要:於價格戰過程中總會淘汰一些劣質企業,且過後,促進產業升級也。 撇除2021年時之一系列整治政策,中國近年經濟政策重心,顯然在供應鏈方面——比如打仗或救災時,如何保證物資補給?依賴外國,說不通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電遊限制與民情

圖片
暑假又來,以騰訊為首之電玩企業公布限制小孩玩遊戲之時間:根據新規,7/1-8/31兩個月內,小孩僅能於周五、六、日晚上8-9時登入遊戲。而騰訊還推出全新家長管控工具,允許家長自行定義遊戲時長、次數,並升級辨識系統,以免小孩冒用家長之帳號也。 按中國限制小孩電玩之時間,揆諸全球可謂奇特:有一較接近之可能,是於2007年法國總統大選曾有候選人提出類似政見,只因其人最終敗選無人理會——且迄至當時,根本沒一國家有如此政策出台也。政策有問題乎?根本之關鍵是小孩身心成長,對各國選民,非最著緊之議題也。而且此政策多少具家長式之意味:又或說,彷如學校般作風也。 中國之情況是擔憂小孩身心成長不良,危及未來國家之競爭力:比如從事科研者需刻苦非常,沉迷享樂,誠大忌也。打造新質生產力究其實是艱巨任務:要大有所成,決非三朝兩日也。而過程中所講求者,恆心、毅力也:於貪圖享樂之過程中,容易被消磨殆盡也。 連同之前一碗麵六塊錢之爭議,中國限制小孩沉迷電遊,亦是民情之體現也。 比如倘在其他國家,或會覺得如此限制小孩享樂誠不必要;中國則傳統上有業精於勤荒於嬉之想法——與農家思想如出一轍也。又或,其他國家會覺得一碗六元麵哪涉及貪污?中國則相信防微杜漸也。中國之想法是道德層面:可是道德此回事是沒固定標準,可無邊無際也。於法律上在寧枉毋縱或寧縱毋枉之間到底選哪一,中國通常選前者——雷厲風行也。 按雷厲風行之好處,是蘊含嚴格認真之態度:看上去一絲不苟也。可是往往容易流於苛刻,缺乏彈性,失諸極端——請客吃六元一碗麵被視作貪污,即為例也。又另一方面看,嚴格認真一絲不苟之態度是有利於科研——如當需想法確保質量時,不得不如此也。美國之情況為反例:當人人像川建國般玩世不恭,自難怪美國不論在製造業以至科研,皆江河日下也。 從教育角度看對待小孩如此嚴厲,於提升國民質量上,不可或缺之一環也:就拿川建國作例,誰會認為其人之言行舉止值得仿效哉?反而盡皆反面教材,不得不警惕也。 中美國勢之逆轉其意正在此:當美國正在荒於嬉、自甘墮落之際,中國倘能端正國民心態,抱持戰狼精神,趕超美國好機會也。 倘在其他國家,或會覺得如此限制小孩享樂誠不必要;中國則傳統上有業精於勤荒於嬉之想法——與農家思想如出一轍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新質生產力議

圖片
每年三月舉行之兩會究其實例行公事性質:不是說不重要,只是一般鮮有新政策頒布也。包括今年情況亦然:主軸還是集中於討論發展高新產業、科研立國,亦即過去幾年所訂下之大方向也。 此點從習主席於會上一直提出新詞「新質生產力」即可看見:所謂「新質生產力」很明顯是指新創、具質量之生產技術,亦即科研也。他在會上表示發展「新質生產力」,不是要忽視、放棄傳統產業,而是在推進創新同時,除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作應用外,還要藉此協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,以煥發新面貌也。 另一方面會中有些政協之主張值得留意:其中有一曰邵馳者,為飛機引擎廠副總經理,即提出要改革技職教育制度,比如完善學業銜接渠道,以及事業晉升階梯之類。尚有另一洪姓者則大膽提議,要連中小學學制亦要改:變成小學五年、初中、高中各二年,十九歲大學畢業。大動作乎?大概背後意思,是欲以技職為本也。 概言之就是說哪怕經歷疫情以至房市不景,自2021年起當局在一系列整治政策中所定下之目標,大抵沒變:誓要打造多幾個華為,少一些恆大也。 然亦有一點很明顯者是,外界似尚未看出當局此一政策走向:尤其在中國房市正下行之下,他們普遍認為中國理應效法英語系,寬鬆貨幣政策也。哪怕當局經常公開表示不會大水漫灌,英語系依舊如故:彷彿沒注意中國政策之另一面也。 亦因此形成一現象是:英語系普遍看低中國經濟前景——以金融角度看而已;而中國則從實體經濟角度說——的而且確在實體經濟方面,中國確有不少亮點製造出也。 按中國經濟走勢綜合看並不如英語系所言那麼糟:只是中國和習班子之目標,根本有異於英語系,不以金融為本也。英語系之觀點大體出於短線角度:哪管長遠如何也。然英語系此等想法對中國,有益還是有害?答案已不言而喻也。 倘找世界各地類同例子,習班子追求者本質較像歐洲之法、德、意:要打造專精企業、隱形冠軍也。 英語系與中國難有交集,此為關鍵點也。 按中國經濟走勢綜合看並不如英語系所言那麼糟:只是中國和習班子之目標,根本有異於英語系,不以金融為本也。(Kuka官方圖片)

治經濟與外間雜音

圖片
對於中國經濟現況,竊以為最使人憂慮者不是衰退,而是經濟政策能否連貫,堅定不移般落實:倘為短期犧牲長期,不值得也。 這是不難理解:比如前年一系列整治政策中其中之一,為打擊補習班,而最受影響者當為補教企業。他們當然憤恨:趁經濟不景氣向當局發難,不奇怪也。要知道中國好些補教企業經已是很大規模:舉例新東方,甚至堪比騰訊、阿里巴巴者也。 又如限制小孩沉迷電玩,騰訊會高興乎?總會找機會說三道四也。 然對當局,退讓亦不是好選擇:比如小孩如何?倘其成長有所偏差,對國家是好事乎?尤其是對積極科研立國之中國,人才培育不良,禍患無窮也。何況中國經濟早就升上一個台階,生產成本非早些年可比:產業升級,不可免也。既如此,當局及早籌謀佈局因應,並創造有利條件,有何錯哉?沒回頭路可走也。 按中國正效法者為歐洲——法、德、意也,致力打造專精企業——高階製造業也。此中日、韓與英語系一套,必然不受待見——舉例金融炒作,國家眼中釘也。如此一來那些專與日、韓、英語系做生意者,能不反對乎?只是倘反撲,破壞當局之大計也。 另外中國當要治理房市,炒房者或房地產商會如何看?趁房市下行大肆炒作,渲染房市不景如何危害中國,為指定動作也。倘當局聽從他們,危險也:一旦炒風重燃,泡沫再現,尚能共同富裕乎? 概言之就是過去一些既得利益者,於經濟轉型期,藉機興波作浪:揆諸世界各國,都總是如此也。好些國家正是不能克服這些阻力,最終無以為繼,淪為失敗國家:菲律賓是為例也。現在美國亦有此等傾向:川建國擁有大量支持者,非無因也。 目前中國所謂經濟不景較多是商業週期之問題:從短期角度看也。尤其是經歷幾十年、長時期之升軌,一旦回調,有何奇也?而倘重拾經濟動力,最便捷最簡單最立竿見影者,學美國般量化寬鬆——製造泡沫為禍蒼生,亦是顯而易見也。值得中國借鏡乎?糖衣毒藥也。 到底中國能否排除外間這些胡言亂語,誠至關要緊也:需堅持正確方向也。 中國所謂經濟問題是過去一些既得利益者,於經濟轉型期,藉機興波作浪:倘當局聽從他們,危險也。(Kuka官方圖片)

說兩會與整治政策

圖片
每年三月舉行之兩會整體而言儀式多於實際——都是重複一貫政策,鮮有新意頒布也。惟今年比較特別,蓋因適值習主席第三個任期:於人事上,新面貌也。 當然官員人選於半年來大致已定——不算新公布也。政協人選才是:過去為廣納各界,什麼行業皆有,包括科網、房地產以至補習行業——頗有三教九流之味道也。而今者則側重實體經濟,科研為主:像騰訊、恆大這些,本屆皆被擺在一旁,取而代之則是車廠、機械、能源、晶體電路企業——其意態能說不鮮明乎? 無疑這是與前年一系列整治政策相呼應:按於該次整治政策中所牽涉者,計有電玩、互聯網、補習社、才藝班,以至演藝行業。很明顯皆事涉小孩:按小孩成長好與否,對未來國家之發展,決定性也。尤其是科研工作論本質,刻苦非常也。倘中國小孩普遍自小貪圖享樂,玩物喪志,當日後長大時,如何從事科研?美國為前車之鑑也。 至於另兩大行業——金融、房地產,究其實對當局,亦為眼中釘也。且已另有政策修理一番:以阿里巴巴講,才幾年前即叫囂要改掉中國金融之舊思想,一旦受到整治,即低調起來,再沒提及也。 按一貫以來中國一大重要國策,正是科研立國:尤其於改革開放過程中,國人與當局逐漸意識到最適合中國借鏡者,為歐洲,亦即法、德、意也。而她們皆是以打造專精製造業見稱——規模或有限,然於某些技術領域,出類拔萃也。當對諸中國國策,吻合也:中國要作何選擇,不言而喻也。 對比之下學英語系最大弊端是其本身以金融為基:對中國,製造泡沫,大貽害也。 過去阿里巴巴、騰訊以至恆大這些企業,以其所作所為,常會予人很多不良印象——不像對中國有貢獻也。究竟當局會否繼續器重這些企業,誠大哉問也。何況過度金融化以國家利益論,糖衣毒藥也:以英語系為鑑,不能不警惕也。 從外交上說,於中美關係陷入困局之今天,中國依舊與法、德、意保持一些往來,不止是出於美國——美國常不當法、德、意一回事也,而且對中國,有很多值得參考之經驗也。對法、德、意,中國市場之重要性,不止是夠大,還要是於對美關係以外,另一保障也——多重押注,誠上策也。 按一貫以來中國一大重要國策,正是科研立國:阿里巴巴、騰訊以至恆大這些企業,以其所作所為,究竟當局會否繼續器重之,誠大哉問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違背國情之苦果

圖片
早前有件事對阿里巴巴,可謂飽吃驚風散:話說杭州有位馬姓人士因犯事被拘留,被外界懷疑該人為馬雲,至後來披露該馬姓人士,其名原來是三個字,且出生年份不同也。然因此事,阿里巴巴股價一度大幅下挫——以為又遭整治也。 倘從股市角度,自去年以來當局一系列整治行動,必然不受歡迎——政策風險也。然股市、金融、投資市場,從來不是中國當局所關心者:對當局,發展科技打造隱形冠軍,才是重中之重也。脫貧更是:要國民生活真正有提升,才能共同富裕也。把經濟重點放在股市、投資角度,美國正是:其經濟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也。 數十年來中國經濟國策始終如一,那就是以生產、科研為基:一如法、德、意也。金融投機者則為英語系一套:不合中國需要也。至於股市?於中國,不代表什麼也。 即是說不能以英語系之經驗衡量中國:國情有異也。 竊以為阿里巴巴真正問題不在受到整治,亦不在壟斷,而在破壞生態平衡:中國社會之生態也。比如,能鼓勵小孩大肆揮霍乎?小孩沒經濟能力也。又如,阿里巴巴常引進一些中國不需要,或不適合中國之東西:即說借貸消費,倘於中國推廣,破壞脫貧大計也。前年末馬雲更公開曰,必須改掉中國金融當鋪思想:究竟欲引進什麼?難不成英語系一套?必坑害國家也。 故謂妄顧中國國情,霸王硬上弓,誠阿里巴巴碰壁因由也:受整治,非莫須有也。 之所以阿里巴巴可如此有恃無恐,主要出於中國市場未夠成熟:不成熟之環境,自然會為不少光怪陸離生存,提供土壤。尤其中國本應師法歐洲,可是受制認知視野,往往僅能知道周邊國家事情:比如日、韓。再不然,英語系一套也。說就說於發展過程中,拉七八糟無可避免,然倘因此枉付學費,對中國,代價不可謂不大也。 按當中國要強化科研和工業,法、德、意才是借鏡;日、韓那種則因中國常受美國排擠,註定仿效不來也;而英語系則以金融為基,對中國,有害無益也。 不但阿里巴巴,騰訊、樂視、恆大以至瑞幸咖啡等等,皆是類似問題:不是拚命引進中國不需要之東西,就是大玩財技,擾亂產業生態,甚至損害中國形象。他們本來就無益於中國,一旦紛紛碰壁下馬,對中國之經濟,解脫也。 阿里巴巴真正問題不在受到整治,亦不在壟斷,而在破壞生態平衡:中國社會之生態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教育之波瀾

圖片
在中國今年一系列之整治政策中,重點之一,為杜絕補習社、才藝班:外界視之作教育改革看,儘管嚴格說來,不算是大動作也。 具體說,正式重點是官方,不欲教育行業產業化、商業化:一般補習社最典型,蓋教育制度以外也。就在政策出台後,已有多家補習機構聞風而遁,倒閉收場。而未倒下來者,裁員止血居多,只是能等到翻身之日乎?尚有家,甚至改為於網上賣農產品——轉型也。 而學校儘管是制度以內,一樣有產業化者:原來近年亦有一些國際學校——通常是英語系,來中國設分支辦學。原則上因教育行業性質敏感,中國哪怕改革開放多時,一直是不開放——決非始於今天也。大概是為方便外籍人才照料家庭,當局才權宜性大開中門。然發展出來者是,亦招收國人也:藉機賺中國錢也。 亦有一些外籍教師身處海外,於網上開課程授課:當然高等教育居多。 換言之只不過少許動作,已掀出波瀾也:部分國際學校擔憂教育政策收緊,乘機關門;網上課程陸續結束;另又有些諮詢機構、外籍教師,選擇離開中國市場。 儘管結束、退出者暫時尚少數,英語系已大作文章,認為中國在教育制度上有趨嚴之傾向,並與歐美文化針鋒相對。真是乎?哪怕是,需作更深理解也。 竊以為真正關鍵在,這些國際學校、網上課程對中國,不接地氣也:倘是方便外籍人才長駐中國,尚非問題——規範化即可。問題在於這些學校和其教育內容,根本不合中國需要:比如英語系多是好金融,重虛擬,與中國致力搞科研,格格不入也。而且要有錢才有資格玩財技:對廣大國人,不實際也。 按中國如今效法之對象,為歐洲——法、德、意也,主力發展專精企業——隱形冠軍也。英語系之一套顯然,無助於中國也:決非中國之需要也。從自身利益看,當局在市場上作些適當引導,必須也——共同富裕之手段也。 現在主要問題是中國之教育制度,止至目前,尚未大刀闊斧改造:要改革就要改造成法、德、意那一套,即在初中教育上,來個分流。一部分專攻學術,更多則職業教育也。此等制度尤其對農村子弟,更有利:從事學術,流於虛無,不及早就業實在也。 中國之教育制度要改革,就要改造成法、德、意那一套,即在初中教育上,來個分流。一部分專攻學術,更多則職業教育也。(新華社)

阿里巴巴犯天條

圖片
自去年底以來馬雲與阿里巴巴,可謂值處多事之秋——屢遭當局整治也。而何以致此,則是自身問題也。 細觀阿里巴巴之企業文化,彷彿有些輕佻:比如倘上淘寶網,網站予人之感覺,整體頗孩子氣。很明顯阿里巴巴,是專針對兒童、青少年:馬雲甚至認為這是個大金礦,須好好挖掘也。 只是兒童、青少年,真是具經濟能力乎?此等人群頂多才剛出來社會工作,且大多處求學階段,鬼才有收入也。另一方面家境富裕一如「漢摩拉比小姐」那種,於中國,極少數也。兒童、青少年之市場基本上,瘠土而已。 按《漢摩拉比小姐》為韓劇,主角是富家女,自小住大宅,父親讓之學琴,長大後修法律成為法官。如此背景對諸中國國情,明顯不接地氣也。 於是阿里巴巴,難免會鼓勵先花未來錢——借貸消費也。事實是阿里旗下,是有相關業務專貸款予人去消費。倘放之任之,其後果,坑害小孩也——自小負債累累,說得通乎? 倘打個比喻:小孩好比樹苗,國家一直悉心栽種,馬雲等則專打些樹苗主意,大力砍伐。阿里巴巴者,破壞生態之禍手也:既然妨礙國家實踐共同富裕,受整治,自作自受也。 騰訊之情形亦是:按騰訊久不久即被當局針對整治,追本溯源是騰訊,專做小孩生意也。尤其是一旦中國小孩普遍沉迷打機,禍及小孩身心,動搖國本也。 凡此即引申一嚴重問題:倘說小孩是國家未來主人翁,則小孩成長好與否,至關要緊也。滿足小孩物質需要,不是錯,不能過火位也:賣予小孩之東西,不能太貴也。而倘鼓勵小孩大肆揮霍,罪大惡極也。 對國家,其心目中之期望是小孩該像全紅嬋,通過刻苦成材,如此才能對國家有貢獻——戰狼精神也。 阿里巴巴既然鼓勵小孩大肆揮霍,妨礙國家實踐共同富裕,受整治,自作自受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壓抑消費政策議

圖片
自從馬雲與其阿里巴巴崛起,即不斷炒作11月11日為全國購物日——謂之雙11也。而每年交易額都會刷出新高——當然,是與過去中國消費量基數低有關。 今年因受當局整治,雙11成交額依然突破紀錄,惟增速為歷來最低。而阿里巴巴與其他電商,甚至連炒作亦不敢——每年有即時成交額戰報,今年翌日才公布,純粹最終數字。當然,消費熱情未至於無:明顯是商家們顧忌政策,才比以往低調也。 一個重要鐵證為官方有評論,認為對雙11成交額之崇拜「可以休矣」。言詞中見有「都是低水平消費刺激」、「把消費者當猴耍」、「成交額再高無非是『寅吃更多卯糧』」⋯⋯似對雙11恨之入骨也。 如此言詞不免流於偏激,然亦引申一個問題:中國經濟是否需以消費驅動?一方面,倘弄到像美國人般普遍舉債度日,當然不是好事。另一方面倘以中國國情,消費風氣太濃是會破壞脫貧大計,不利實踐共同富裕。即如早些時國家之整治行動,矛頭之一,為補習社、才藝班:對一般家庭,負擔不可謂不重也。 另外追星行為不免涉及花錢:這些支出,無謂也,乃遭當局遏止也。 嚴格說來中國消費風氣,尚未至於一如美國走火入魔:儲蓄依舊是大前提。只不過結構上只有兩個型態:一端為低價消費,主要是日常開支;另一端則為面子消費,專買高檔貨也。中國之消費者平日拚命儲錢,一積下來,錢就花在面子上也。 包括買房自住亦是消費,尤其國人買房特好豪宅,貪其夠派頭——面子消費也。 因之中國消費市場之大商機,只有對高檔品牌如LV、iPhone,以至瑪莎拉蒂,才有意思,否則是中國企業之世界——猛虎不及地頭蟲也。像三星、鈴木、H&M之類,皆本不該賴死中國市場——輪不到低端品牌去爭也。 高端消費正常對一般人,是偶一為之:不會常作如是辦也。而當局不鼓勵或壓抑消費風氣,實為無可厚非。只是如此一來,不但對電商如阿里巴巴,對外資中低端品牌,受衝擊最大也:高端消費,尚可倖免於難也。 倘以中國國情,消費風氣太濃是會破壞脫貧大計,不利實踐共同富裕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民間認知水平

圖片
從中國近幾個月來一系列整治政策看,似乎在中國,很多事情都要官方出手干預。民間不理性乎?或者是。 比如人妖明星,本為國人普遍厭惡,只是民間自發抵制不成,才出動官方打壓也。對一些投資者,或會覺得,人妖明星有何不好?大概他們不知道人妖明星妖來妖去,光是傷風敗俗,死罪也——中國社會風氣,終究是保守也。 又如抄襲日、韓劇,根本是沒顧及中國國情,是與日、韓不同,致拍出來者,不倫不類也。國人一旦抵制無效,又要當局出手也。 再一些日、韓式事物,比如財閥經濟,一旦引進到中國,災難也:好像三星那種在韓國國內橫行無忌,作威作福,以中國之國情,值得去仿效乎?此點,國家有責任阻止也——哪怕粗暴,沒辦法也。 按中國民間一些人拚命引進外來渣滓,並視之作佳餚,主要是信息之局限:比如中國固然想學歐洲,可是能熟悉歐洲乎?歐洲光是東、西歐,已是兩個世界——中國欲學者是德、法、意那種,以製造業為基,以中小企為本,然能獲之信息幾何?官方亦未必能盡皆掌握,遑論民間——主動找,傷神也。 日、韓之情形是近水樓台:尤其在出口加工之年代,外資多來自日、韓。因之國人所學得者,難免是日、韓一套;而日、韓之市場信息,亦是隨手可得。這些日、韓之事物於歐美,根本不成主流,可是國人能知道乎?難辨也。 理性作決定一個前提是,事前能獲充分信息。可是如此條件放諸任何國家,皆不具備:以美國為例,能對中國國情作充分掌握乎?強人所難也。 信息掌握不到位,流弊當然是學錯:對社會構成傷害也。恆大之所以財困如現在,主因是老板無知:見日、韓財閥排場大,有面子,加以亂學財技,出事也。 始終中國很多方面都是未夠成熟,同時亦要考慮中國發展起來,半個世紀不到:由中央提供指導,讓中國少走彎路,對中國,始終很要緊也。 一些日、韓式事物如財閥經濟,一旦引進到中國,災難也:好像三星那種在韓國國內橫行無忌,作威作福,以中國之國情,值得去仿效乎?(shutterstock圖片)

以貌取人之流弊

關於中國整治人妖明星,倘深入去看,或是肇於強調外表之風,越趨極端:體現在濃妝豔抹也。而事實是近來,濃妝之風氣,為官方炮轟重點也。 以外表衡量某人之價值,究其實,生物本能反應也,且簡單易懂。比如每年有選美會:資料記載選美會約十九世紀末開始有,源於歐美。傳統上選美所選者都是女性:偶而亦有男性,多僅斷續舉辦,不長久也。 說到美人,遠者不論,倘說香港,筆者聯想到兩個表表者:其一為趙雅芝——《上海灘》女主角也,另一為楊采妮。前者,於1990年代曾主演一古裝連續劇,於兩岸轟動一時;後者,記憶中於同一時間,國內街頭巷尾,皆貼滿其人之海報。 兩位香港美人於國內,或者是個開端——此前外表好不好看,不太側重;惟筆者看來《還珠格格》才是始作俑者:此後作品一大堆,甚至女配角,皆以貌作賣點,彷彿外貌值千金也。 按影視作品以外表選拔女演員,從生物本能看,情有可原。然流弊顯而易見:外表好壞本是天生,而醜陋,是否代表其人缺乏價值?尚有其他標準也。比如說苑瓊丹、羅蘭演技精湛,毫無疑問也,可是一個為醜婦,一個老太婆也。難道因此否定二人? 以外表評價一演員,倘是女士尚且稱不公道,男士亦不例外:《戇豆先生》男主角路雲阿堅遜,擺明不是美男子,因作品成功,曾獲英女王授勳也。 另一方面弊端在於整容風氣盛行:據說荷里活有半數女星曾整容。中國如何?倘普遍重外表,差不多此數字——保守估計也。 從國家層面說,擁有一大堆美女、美男子,國家形象會提升乎?代表國家強盛乎?歷屆環球選美冠軍多來自中南美,可是中南美,多是失敗國家也。 而倘回顧過去,中國影視亂象歸根究底,市場未成熟也:根本連經營亦缺乏概念。對於引進之事物,不識分辨,囫圇吞棗——尤其人妖明星,市場甚至以為是先進之體現,殊不知,愚昧無知也。 當歪風民間抵制不了時,出動官方干預整治,沒辦法也。

棒打日、韓之意味

圖片
日劇有部著名者曰《半澤直樹》,講述主角半澤身為大企職員,受辦公室政治牽制(惟不用吃椒魷)——按現實中日本之打工族,正是類似半澤,除打大企工,沒多少出路選。而在日本職場,員工拿著者,鐵飯碗也:可如此一來,人員流動性甚低也。 另尚有部為韓劇《漢摩拉比小姐》,女主角出身富裕家庭,自小學琴,長大後修法律成為法官——看起來,中產普遍之背景也。而女主角打扮還頗搞笑——彷似樹熊也。 與中國有何關係?兩劇之故事固然是虛構,之不過故事之背景,是出自日、韓人普遍現實生活。於中國,國人有多少能如此優渥?極少數也。比如,國人多受僱於山寨廠——小企也;又沒鐵飯碗待遇,除非任公職;人員流動性大,生活不免機動——讓孩子上才藝班,奢侈也。 故謂日、韓這些作品倘拿給國人看,國人必難感共鳴:生活背景迴異也。 而倘進一步說,企圖把日、韓之一套套諸於中國,其不碰壁亦幾稀矣:又以才藝班作例,對國人,徒然加重負擔而已。另鼓勵一眾山寨提升員工福利——比如保證鐵飯碗,以山寨盈利之不穩,走得通乎?企業要發展到像三星、三菱那種巨無霸,以中國市場競爭之激烈,作死也。 從樂視到恆大,正是如此糊塗:按兩企之老板明顯是好面子之輩,乃欲仿效日、韓也。他們就是無視中國市場環境現實,終夜半臨深池也。 人妖明星情況更是:日、韓此等畸形愛好,能不激怒國人乎?迫使當局雷厲整治,對相關投資者,咎由自取也。 再換個角度看,中國官方近月來一系列整治措施,多少有棒打日、韓之意味:由補習到打機再到追星文化,皆盛行於日、韓也。而共同富裕之目標,正是抵制日、韓財閥經濟——在官方看來,理應借鏡法、德、意,以中小企為本也。 按其實日、韓那種優渥生活,主因在於日、韓本是靠美國供養——美國給市場日、韓,日、韓即發跡也。中國則不然,蓋常受美國之打壓,一如華為——當中國要不屈不撓,堅持反抗美國時,日、韓經驗,用不著也。 中國官方近月來一系列整治措施,多少有棒打日、韓之意味:由補習到打機再到追星文化,皆盛行於日、韓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學歐洲之傾向

圖片
對近來一系列整治政策,中國官方一直之定調是:不能讓資本無限制擴張。可是另邊廂,則有胡錫進指整治措施,並非殺富濟貧——看起來,矛盾也。尤其當及後官方提出「共同富裕」一詞時,因字眼關係,更易使人混淆也。 依筆者看其關鍵在,並非官方顧忌私人企業,而是當局不欲中國,成另一南韓也。 按南韓經濟有一詞概括——「三星共和國」,意指三星,是南韓經濟之全部。當然實情並不盡然:不止三星,現代、LG亦是同樣本質。而倘綜合之,財閥經濟也。 由一群財閥控制一國之命脈,好處是方便匯聚社會資源辦大事;同時又能提供穩定職位——近乎鐵飯碗也。而壞處則是壓抑中小企,且造成大量不公——政府政策制定,易被財閥制肘也。 南韓在財閥經濟下,韓人職位選擇相應較少:新人甫畢業,除加入三星,沒其他出路也。韓人大力包裝偶像明星,大概出於此也:有否發現韓星一大堆,幾乎同一打扮甚至面孔統一?工業化生產也。 按其實除南韓,日本同樣財閥經濟:三菱、住友為表表者。而日本社會流動性,亦相應較差——財閥永遠是財閥,員工恆員工也。 中國很明顯不欲像日、韓:按中國早在漢、唐,一直是世家豪族把持政、經——上品無寒門,下品無世族也。至唐代設科舉制,迄至清末,中國乃一直靠科舉,以維繫社會流動性。至踏入現代,鄧小平之改革開放,其要旨,正是讓每一國人發揮所長——如何辦另一回事,需不忘初心也。 一些分析認為「共同富裕」概念,是基於中國比較過美日韓與歐洲——如法德意,發現法、德、意之一套,較支持中小企,具可持續性;反觀美國重虛擬輕實業,日、韓則財閥壟斷,皆不利社會流動性。或許今後中國政策制訂,多以歐洲為榜樣也。 按歐洲倘說產業結構,中小企為大多數,而其提供職位,少說七、八成也。 從針對騰訊、阿里巴巴看,中國之傾向是,決不扶植巨企參與國際競爭——以中國人口之眾,其就業問題,非巨企所能滿足也。 分析認為「共同富裕」概念是基於中國發現法、德、意之一套,較支持中小企,具可持續性;反觀美國重虛擬輕實業,日、韓則財閥壟斷,皆不利社會流動性。(Kuka官方圖片)

共同富裕、小康目標

圖片
中國官方近來提出一詞,曰「共同富裕」。此詞在外間產生不少質疑聲——是否搞大鍋飯制度?倘觀乎古今中外,大鍋飯制度,多數沒好結果:往往使社會停滯也。 對此《環球時報》總編輯胡錫進撰文,為官方澄清,指「共同富裕」不等於殺富濟貧。另有官方智囊解讀:「共同富裕」重點在於提升民眾技能——授人以漁也;並且支持中小企業發展——早前針對者皆巨擘,且涉違規行為,非打壓營商也。 竊以為官方說「共同富裕」,意思是在扶貧有成之基礎上,再提高一般人生活水平:按中國早在近年,最貧困之縣市,基本已宣告脫貧。之不過脫貧成功,不表示已富裕,而倘要富起來,須繼續努力也。只是「共同富裕」一詞照字面解,易被人們誤讀——倘換成「小康目標」一詞,較確切也。 一般而言個人經濟,大概要從收入、支出兩方面看——要避免返貧,前提是確保支出,不能大於收入也。提升技能,授人以漁,是從增加收入看,可是倘日常支出太鉅,則收入再多,沒意思也。 即以小孩教育看,鼓勵相互攀比,拚命報補習班、才藝班之類,對家長之荷包,大負擔也。且對孩子成長,又有何意義哉?要知道一般才藝班、興趣班,報者,多是富裕家庭也。香港或日、韓,可以成行成市,卻不宜於中國普及:能負擔者,極少數也。 換句話說,要實現小康目標,減輕經濟負擔之政策,必不可少也。 按中國在提升一般人技能上,不可謂沒做過事;促進就業政策亦是多如牛毛。反而減輕民眾負擔方面,則嫌著墨少也——止至目前,缺乏明顯例子也。且有者,多未見成效,蓋搔不著邊際也。 依筆者看在奢侈品之外,理應培育一些像WalMart之類平價店——WalMart是美國著名超級市場,以天天低價作招徠。在美英歐等地常有類似連鎖,貨品沒最平,只有更平也。 按中國有拼多多——手機購物頻道,亦是以價低見稱。此等企業究其實哪怕有千萬個不是,總不能把之一棍子打死:對一般人民,救命稻草也。 按中國在減輕民眾負擔方面,嫌著墨少也——要實現小康目標,減輕經濟負擔之政策,必不可少也。(新華社)

說中國小孩培育

圖片
竊以為中國近來整治一系列巨擘,動機之一是小孩——關注小孩成長也。 比如針對騰訊,主要是擔憂中國之小孩,倘個個沉迷電遊,危及身心也;罰阿里巴巴錢,真正因由是阿里巴巴搞借貸消費——自小負債纍纍,大禍也;再如人妖明星,放之任之,中國小孩長期受浸淫下,會如何也?大概妖來妖去,不成體統也。 尤其在中美對抗之大背景下,小孩如何培育,對中國,關鍵也:事涉國家競爭力也。 在一系列整治政策中有一點不得不提,那就是教育:原來近年中國補習風氣甚濃。即如筆者於國內,常見大街小巷一大堆補習社,或興趣班之類——比如深圳一些高級屋苑,其商場,幾乎盡是這些。大概是家長欲攀比,常著孩子上這些班:除操功課,學琴、學跳舞、學繪畫之類,拚命參加也。 一般在香港或日、韓,如此現象司空見慣——請恕筆者淺陋,未嘗聽聞美英歐有補習社、興趣班。即以美國而言,孩子補習,通常亞裔才熱衷也。白人社會似乎不拿孩子攀比:通常先教孩子獨立,至孩子長大後不論結婚與否,自立也。 就筆者所知是,於法、德、意,其教育體制大致是到初中後,來個分流:成績優者可深造學術,遜者則學職業技能——不限工業,會計、餐飲之類亦可選擇。 現在中國其中一項舉措是減輕功課上壓力:規定不給太多功課,測驗不能太密,諸如此類。如此一來問題在於:學業上可不用太大壓力,惟小孩總得成材也。培養什麼方面?運動員?技師?維修師?或演員?對此誠不能忽視也:事涉社會需什麼人才也。 倘中國整治補習風氣是教育改革之一,未免流於皮毛也:起碼未入核心也。 或問補習風氣濃會有何弊端?要知道中國之家長不同日、韓:普遍經濟能力有限。日、韓可拿孩子攀比,倘中國模仿之,對廣大中國家長,災難也:弄至破產,豈不冤枉?可是問題在於國人對於外界,認知有限——孤陋寡聞也。而日、韓近水樓台,見日、韓如何,乃照抄也——抄出個大頭佛也。 當進一步去看,中國倘要愛惜小孩,改革教育,歸根究底,產業之問題也:產業發展明確,為孩子安排出路,才精準也。 要知道中國之家長不同日、韓:日、韓可拿孩子攀比,倘中國模仿之,對廣大中國家長,災難也。(新華社)

說中國整治影視圈

中國在把矛頭指向科網企業同時,又瞄準影視圈:其中就針對負面新聞不斷之藝人,予以封殺,其演出之作品,一律撤下各大平台;另出台一系列措施,限制各種追星行為,尤其於網絡上。 而較為轟動者當屬近來炮打人妖明星:某官方報章開宗明義譴責此乃歪風,是病態審美,同時其衍生之追星文化,毒害無數青少年。此文一出引起震盪:粉絲固然不高興,惟大多數國人,則嫌官方整治動作果斷不夠——苦人妖明星久矣。此中更有國人把矛頭指向韓國——韓流文化坑害也。 按官方攻擊人妖明星已非第一次:兩、三年前就已有限娘令,小試牛刀而已。人妖明星根本不符合國人審美觀,本就不能放之任之——觸及國家底線,需行動整治也。 然倘綜觀起來,中國影視圈一系列亂象,彷彿野蠻生長,且甚至不看國人之口味、需要。主要是基於改革開放之背景:按幾十年前因貧窮,引進外資選擇有限,來中國投資者,皆屬東亞周邊地區,比如日、韓。此中一些本是影視界者,把己家之一套帶到中國,包括造星、化妝、打扮等等。而中國某些土炮,亦從中樂於配合,推波助瀾——直白說,與日、韓等,戰略捆綁也。 按造星是起源於日、韓——在歐美反而不多見。而中國一向較欲引進歐美一套——《戰狼2》、《紅海行動》、《流浪地球》之類,皆借鏡歐美也。中國影視圈之亂象歸根究底,是市場提供之東西,不合國人之口味也。 比如人妖明星,一看知是抄自韓流,而韓國文化,則素遭國人鄙夷——嫌其下三濫也。又如一些影視題材,擺明是日、韓一套,其故事情節套諸於中國,古怪突兀也——中國國情,本與日、韓有異也。 按中國小孩之家庭背景,普遍有異於日、韓:中國大多一如奧運金牌得主全紅嬋,自小家貧,必須刻苦以求改善生活。日、韓孩子則多不愁吃穿,可常攤開雙手向雙親討錢花——在中國,如此小孩,尚少數也。孩子們花錢追星在日、韓,不是問題,於中國則不然也。 如此看來基於小孩成長,中國對影視界大力整頓,必須也:哪怕有投資者損失慘重,在官方看來,乃因其妄顧國情,咎由自取也。

中國當局之底線

圖片
有朋友問,究竟中國之底線是什麼?大概建基於一點——社會穩定也。 這是不難理解:任何國家總希望社會能穩定。即如英語系,都常會強調「Law & Order」——以選舉而言,大家不遵守規則,如何選舉?任由落敗一方隨便反口,輸打贏要,不承認選舉結果,倒不如一言堂也。 年頭川建國支持者攻佔國會山莊,美國平亂毫不猶豫,究其因,不能開壞先例也。 以中國而言,比如過去幾年豬價因豬瘟而狂飆,國家何以不停出手?蓋因豬肉者,國人必吃也——哪怕豬價多貴,尚堅持吃。豬價問題弄不好,是可危及社會穩定:國人沒豬肉吃,鼓噪也。而孰令致之?傳統作祟也。 倘是大豆、茶葉、蓮藕、山藥價格大漲,倒需國家出台政策應對,蓋此四者情形,是與豬肉雷同;反之咖啡、芝士、巧克力、牛油果之類貴成如何,則對國人,沒相干也。為政者,大可不聞不問也。 買房問題亦是:國人普遍面子消費,不出手壓抑房價,一鼓噪,社會不穩也。問題只是當局壓抑房價手法,或不恰當,無濟於事——流於粗線條也。 從外間看,倘中國某些政策看上去,好似匪夷所思,那是外間,未理解國人之思想行為,以至傳統觀念。而要理解之,因牽涉中國悠久之歷史,誠艱巨工作也。 又舉例子:國家今年出台《反食物浪費法》,從外間角度看,有必要乎?倘能理解飢荒對中國之影響,則豁然而悟也。又如限娘令,不就是基於國人,普遍反感人妖明星?弄不好,社會不穩也。 某些企業不管是什麼資,不能理解此一底線,闖大禍也:即如阿里巴巴,公然鼓勵國人借貸消費,倘嚴重下去,國人負債纍纍時,社會不穩也。又如騰訊,慫恿小孩沉迷網絡遊戲,孩子身心一旦受損,一樣社會不穩也。他們遭受國家整治,看似傷得冤枉,實咎由自取也。 故謂國家一些難理解之舉動,倘能清楚國家底線是啥,當知其所以然也。 騰訊之罪過是慫恿小孩沉迷網絡遊戲,一遭國家整治,看似冤枉,實咎由自取也。 (路透社)

科網企業滋生風險

圖片
自去年阿里巴巴上市遭喊卡,中國對一系列科網企業,似乎動作多多:以騰訊而言,有多個併購項目被叫停;而其旗下網絡遊戲,亦被指違反保護青少年法規,吃上官司。至於阿里巴巴,則於此前,已因壟斷被判罰款。 而近來備受矚目者為多家網企欲於美國上市,遭當局喊停。在中美關係處於敏感時刻,難免讓人產生聯想:難道是為防美哉? 中國何以如此動作多多?倒不易解答:違規甚至政治因素,皆屬其次。反而是騰訊、阿里巴巴他們,經常踩中國家底線,誠一眾網企受針對之原因也。 什麼意思?比如騰訊主力網絡遊戲,而打機者,通常是兒童、青少年。兒童、青少年一來思想未成熟;二來沉迷遊戲,危及身心;三來小孩經濟能力一般有限,倘弄到孩子們無節制般消費,致自小負債纍纍,禍在長遠也。 事實上阿里巴巴亦是同樣問題:其旗下之金融機構設有消費信貸,有鼓吹借錢消費之嫌疑。對國家,借錢做生意尚可是理由——投資也;借錢消費則從中生不出回報,徒然惹上債務。一旦人人借錢消費,必成中國金融一大風險——美國為前車之鑑也。 以目前國情計,脫貧大計才見眉目,倘因消費過度致更多人返貧,決非國家所樂見:做生意賺大錢,買一隻勞力士獎勵自己,尚可平常心視之;為玩網絡遊戲無節制般花錢,顯然不是正常之舉。騰訊、阿里巴巴遭殃,不無因也。 換言之從經濟角度,要固本培元也——起碼須去走毒素也。 說到底這些互聯網企業,始終歷史不長,底蘊缺乏,在行為上,難免有著暴發戶之色彩。最常見者為畫一個大餅,說得天花龍鳳,以鼓動投資者下注——圈錢也。早些年就有所謂之共享單車:說穿之,騙局而已。盈利在哪?無也。另瑞幸咖啡亦是:母公司有見本業沒突破,乃設一局圈錢,哪知東窗事發,尷尬也。 而倘進一步說,這些互聯網亂象已存在多年,放任不管,久而久之,對中國之經濟,大破壞也。因之國家出手整治,誠時間問題也。 違規甚至政治因素,屬其次,反而是騰訊、阿里巴巴他們,經常踩中國家底線,誠一眾網企受針對之原因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