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限韓令」標籤的文章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圖片
對於中國產能過剩與否,哪怕是真,實不影響美國:美國早就缺乏生產力也。而最有資格發炮指責者,該是南韓:而且所受之衝擊,亦為最直接也。 這一點不難理解:揆諸全球以日、韓貨,最雷同於中國製造。且再深入比較,亦以韓貨更為惡劣:蓋韓貨,始終洗不脫劣質之形象。何況論成本,韓國即高一截也:與中國製造比,即全處下風也。再說以韓國之國力,能有什麼產能哉?挨打也。 考韓國之產業主要是靠美國豢養——沒市場,說什麼都是假也。 過去中國出於發展滯後,民風閉塞,在市場不成熟下,才讓韓貨有呼風喚雨之機會:即以三星而言,算老幾?與蘋果比,尚不處同一層次也。又如現代、起亞之類,又算什麼?在美國大行其道,不代表在中國同樣也——韓車終歸是爛車耳。再說其他比如服裝之類,賣點又在哪?決非靠幾部劇即能抬高身價也。 換言之就是韓貨在中國市場之好景,根本是不具長久性:按當中國市場步向成熟,即呈兩個型態,為之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也。前者,國產品牌以外,頂多落後之邦能佔據也;而後者,除歐洲之法、德、意者,能有誰?輪不到韓貨也。 而即使是國際市場,韓貨頂多能夠守住美國:美國之情形是美國誓死反中國,且必關照韓國也。其他國家則中、韓狹路相逢時,須正面對決也:韓國能自信滿滿乎? 如此一來自然難怪尹錫悅此一歐吉桑,選擇親美遠中:換轉是其他人出任韓國總統,亦同樣態度也。韓國在美國市場起碼有東西能守住——深耕美國已多時也;反之在中國則一來成本日貴,再設廠已不划算,加以中國市場進化至兩個型態後,韓貨在中國勢必高不成低不就——處於尷尬位置也。到底如何選擇,誠理固宜然也。 對此中國實不必太在意:韓國此一國家值得去拉攏乎?始終尤其在經貿上,中國產業升級衝擊韓國實不可免——否則如何轉型哉?與此同時中國之消費型態本是切合國情——能因韓國而改變乎?乃無謂也。與此同時在政治上,韓國盲目親美亦是必然——要改掉之,大不易也。 按韓貨在中國市場之好景,根本是不具長久性——中國產業升級衝擊韓國實不可免,否則如何轉型哉?(shutterstock圖片)

論韓流文化替代品

圖片
關於韓流文化與限韓令,筆者在想,究其實中國,是很應該改為積極引進、借鏡其他國家之文化——所指者是,寧要其他,亦不要韓流也。 這是不難明瞭之道理:要學,得要學些有價值之東西,蓋如此,才能獲真正進步也。過去中國不是沒對外學習,就是胡學一遍,囫圇吞棗:不是學英語系般以金融為基,盲目炒作,就是專抄些日、韓之渣滓、糟粕。凡此皆是沒營養之東西:吃得多,病痛不多才怪也。 然那該學哪些國家?比如歐洲大陸——法、德、意也。而事實上中國亦已開始借鏡她們——打造專精企業、隱形冠軍也。而且亦可包括落後之邦:無疑這些國家或於社會、經濟上極之不濟,總會有些具價值之方面,卻未被發現也。 舉例過去歐美樂壇常有很多作品,是拿一些中東、非洲、拉美等地之歌曲、作品改編:於印象中美國有首曰《Rasputin》,原曲是取自土耳其民謠。先進之邦會抄窮國?惟倘不抄這些,正常人,哪可能憑空即想出如此多點子?挾太山以超北海也。 按中國有一帶一路:那些中亞、中東國家,總會有些民謠之類或流行曲歌手,中國可以引進也。而非洲、拉美亦同樣:這些國家之人普遍熱情奔放,能借鏡之音樂,多如牛毛也。中國何以不引進多些哉?總比學韓國好也。 另外除好萊塢,印度電影亦是享負盛名:儘管中、印關係不好,倘中國能引進一些印度電影,總比韓流有營養也。 而當換個角度說,歐美文化界之視野與中國比,是相應較廣闊——比如有很多紀錄片,專講落後之邦風土人情;反之中國過去長期封閉保守,一旦開放,所接觸者,大多是日、韓之渣滓。渣滓當佳餚乎?根本問題是國人,從無接觸過其他國家之文化也。而且日、韓那些畸形愛好,能視作指標乎?於歐美,笑柄而已。 像騰訊那隻卡通化企鵝,擺明是師承日、韓:類似寶可夢、星之卡比那種也。此一企鵝商標能代表什麼來?徒然讓人認為中國、國人、中國企業,普遍輕佻、怪誕也。又如人妖明星,對很多國家,形象負面也:不倫不類,噁心突兀,能代表中國乎?難作宣傳工具也。 究其實中國是很應該改為積極引進、借鏡其他國家之文化——寧要其他,亦不要韓流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說限韓令與道德

圖片
於近來限韓令之爭議中,除涉及某一待北京僅三天之韓星,尚牽扯到國內一女星:原來是此一女星早前到澳門看演唱會——還是韓國女子組合,被國內網民斥哈韓,導致其人最新連續劇被擱置播映。被封殺乎?倒未至於:說失德,純粹網民一面倒也。 按一貫以來中國對藝人之要求甚嚴苛:連品德稍有偏差亦不許。換轉歐美,藝人失德倒沒甚大不了:除非事涉公眾利益,否則茶餘話題耳。這是文化問題:中國傳統之想法是表演藝術是有教化效果,以至對藝人,形象如何,甚關鍵也。反之歐美是看作品:作品好看即可,且作品歸作品,藝人歸藝人也。 然問題關鍵是看韓星演唱會,能算是失德乎?亦需另作解說也。 比如倘某明星虐待自己家人——於過去有類似例子,不論在哪一國,擺明是失德也;又或者有婚外情,亦算是——對公眾利益實不相關連,然論道德,擺在任何地方,說不過去也。只是中國之情形複雜些:二戰時期京劇大師梅蘭芳曾言堅拒為日本人演出,即被視為具節操。何也?其時日本侵略過來,對中國,攸關民族存亡也。 按近代中國史是一個國家掙扎求存、奮發圖強之故事。因之對中國,任何妨礙國家自強之東西、事物、價值觀,統統為牛鬼蛇神,需除之而後快也。 像中國前年即出台一系列整治政策,目的何在?事涉小孩成長也:倘中國小孩普遍貪圖安逸,練精學懶,長大後如何競爭?騰訊、阿里巴巴違背國情,重點正在此也:他們只顧哄哄小孩,引導小孩享樂甚至寅吃卯糧,如此一來嚴重些,國家有兵可用乎? 然國家奮發圖強,又關韓流什麼事?舉例學造車向平治、法拉利學習,確能帶來進步——世界級品牌也。惟學師現代、起亞之流,則不同說法矣:越學越壞,如何進步?又或服飾時尚,Chanel、Gucci之類,上佳借鏡也,然學韓流服飾,能學得什麼來?韓流者,根本就是沒營養之東西:一旦吃壞身體,危及健康,如何自強哉? 又或者倘迷史泰龍、《星球大戰》、《侏羅紀公園》之類,倒算正氣題材也;學韓流則成何體統?倘弄得個個妖來妖去,女裡女氣,對一國家而言,如何生存?尤其是,難以想像一個人妖會富有恆心、毅力,且具備責任感也。 因之倘說哈韓是失德,於中國,實不為過也:妨礙國家自強也。而倘因哈韓被封殺,不冤枉也。 倘說哈韓是失德,於中國,實不為過也:妨礙國家自強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限韓令繼續發威

圖片
自今年來不知為何,中國即有限韓令將會解除之傳聞,然最近一次爭議已否定此可能:話說國內某網絡平台邀請某韓星為節目嘉賓,哪知國內網民檢舉,使當局介入。最後韓星待中國僅三日,節目未上,即返回南韓也。 從此事當可見限韓令受國人之支持,迄今未減:倘非如此,韓星到來會被檢舉,一如過街老鼠乎?來而不往非禮也。 正如過去常言,韓國此一國家出於地理、歷史原因,幾乎不見看頭。就正如韓式服裝方方面面皆山寨水平,有什麼好學哉?要學,理應去學世界級大品牌——Chanel、Gucci之類也。又如造車,有平治、法拉利等大品牌不學,卻以鄭夢九為師?簡直發神經也:此中一大關鍵是韓車那些,純粹九流貨色耳。 考中國是於1992年才與南韓建交:對比歐美日等早於毛澤東年代即已與中國有邦交關係,甚遲也。對中國,攏絡南韓真要緊乎?舊時或需從韓國購買半導體,如今中國自己生產,即可也。 於地理上韓國僅是位處中國之右上角——邊陲性質也。且以韓國之小,能關注些什麼?韓國者,山寨版之中國也——方方面面,抄中國也。這與很多國家不同看法:比如東南亞,與韓國交往好比有朋自遠方來,相互切磋——彼此文化水平,差不多也。又如對美國,南韓者,事涉軍事平衡也。且遇事時,美國總會第一時間照顧南韓——南韓一出狀況,整盤戰略盡亂也。 反之中國,每逢南韓總統訪問中國,中國一貫態度怠慢——從戰略講,無所謂也。 總言之限韓令者,乃肇基於中國獨有國情——誓死抵制次貨也。而這好比吃東西要吃出健康——韓流文化,說不上是營養也。 惟話說回來,相關網絡平台於事件中,又何以如此失策?這大概類同於阿里巴巴、騰訊之流:按兩者之罪過是經常違背國情,引進一些國人不需要之東西。且不止阿里巴巴、騰訊:很多企業都是如此錯誤。他們大抵出於愚昧,或急功近利,或霸王硬上弓,以為從中可以混水摸魚——於經濟急速發展之年代,總會有些害群之馬。到經濟水平去到一程度——從量變到質變時,整治工程,不可免也。 而此中韓流文化,正是牛鬼蛇神之一——遭限韓令清算也。 韓國此一國家出於地理、歷史原因,幾乎不見看頭:對中國,攏絡南韓真要緊乎?(shutterstock圖片)

嫌韓背後歷史因由

抵制韓貨之背後,實尚牽涉到一個歷史問題:傳統上中國在亞洲,基本是個中心,而其周邊國家,尤其文化方面,遠遠不及中國也。 以菲律賓為例,大體土著歷史——看上去,像停留在原始時代。既如此,叫國人向菲律賓學習,十三億人,必嗤之以鼻也。 又如韓國,長期以來為中國藩屬,且其文化對中國,極度依賴也。像韓國很多文書,甚至不加注漢字,就會產生混淆。叫國人向韓國學習?國人必回應:倒不如不學! 看中國搞「一帶一路」當可明瞭:細心看必會發現,一帶一路之路線,最終目的地為歐洲。取道陸路,就是由中國西進,經中亞、中東,最後抵西歐;而海路,則由中國南下,經馬六甲海峽、印度洋、中東,直抵南歐。古時「絲綢之路」,就是由中國沿中亞、中東,運貨到當時羅馬帝國;今日路線大致雷同──仿效也。 歷史上文化厚度除中國,能與之比較者,當屬歐洲。而讓國人感興趣、崇拜者,是歐美貨;一旦做貿易,中國最希望要者,固然是紅酒、香水、平治、法拉利之類──中國覺得與歐美做貿易,會獲得較多也。周邊國家就不是那回事:像菲律賓,極其量不就是香蕉、菠蘿;越南?頂多不過平價貨,與山寨比,有何異也? 至於去學習則更毋庸置疑:從歐美,可學到不少技術和思想;周邊國家,尤其是思想上,厚度甚缺,很難從中吸收養份,提升自己。 近年韓流文化大舉進軍中國,事實上一時間,已有不少質疑聲音,蓋國人發現,很多韓流文化,根本是抄自他國,甚少自創。比如炸雞,只要頭腦清醒者都認識到,何以不去肯德基,而去花大錢吃韓式炸雞?況且其口味又不獨特,國菜很難從中學習,加以改良。又如服裝,韓貨與歐美大牌比,根本不處同一檔次,國人又能從中學得什麼哉? 因之抵制韓貨,需觀察其背後:國人深知那些韓式事物,根本不具價值,亦不值得去學。要學,乾脆直接學歐美──這才會學到東西也。

抵制情緒之遠因

在國內不時有些抵制哪國貨之言論,嚴格說來,非單出自民族因素:更大因由是抵制之那些貨,並非上乘。而此等貨,在中國售賣,莫說昂貴,質量又非大超班。一旦接觸後,久而久之,國人會覺得這些舶來品入華,純粹坑錢而已。 茲舉一例:去年發生南海仲裁風波,就有國人主張抵制肯德基。然而,未見有抵制星巴克之聲音。究其因,是在於肯德基相比起星巴克,相對檔次較差,對比價格,又不成正比。且好些時,甚至使用之食材,亦大有問題──即是說,連質量也不濟也。 若干年前亦有國人高呼抵制法國家樂福,但沒聽見抵制LV、空中巴士。其原因同樣,是家樂福純粹超級市場,且賣之東西,檔次也較低;LV、空中巴士,則不是那回事也。 韓貨情形也是:與IPhone相比,三星、LG之手機,明顯是比不了較。近來有傳聞稱LG手機欲撤出中國,看來非無因也。 自金融海嘯以降,因先進之邦消費低迷,與此同時中國市場崛起,一時間各國外資,皆對中國市場,趨之若鶩。然而很多打算賺人民幣之外資,之所以進軍中國,是旨在敷衍、糊弄一眾股東和投資人。倘若用心經營,按理是該盡力照顧好中國消費者,滿足國人愛好才是。星巴克知道國人愛面子,因之包裝得很優雅很高級;iPhone發現國人有何不滿,必盡量推出措施配合。肯德基則不然,甚至膽敢用不合格之食材;同樣遇消費者有意見,三星則愛理不理,甚至擺出高傲姿態,不把國人當一回事。星巴克、蘋果,就是用心;而肯德基、三星,則擺明圈錢心態也。 今日進軍中國市場之外資甚多,然正因如此,競爭日加激烈。當激烈戰下,則本來賣點不足之外資,倘不審時度勢,必臨兵敗厄運也。

中韓糾紛之背後

南韓總統被罷免,一時間使南韓政局一團糟。而因此,在部署導彈問題上,看來有點失控。尤其在中國,抵制韓貨之聲音,一時間不絕於耳也。 因部署導彈而引起之外交糾紛,未必是死結難解。而抵制韓貨之聲音,亦不盡基於導彈──最多是導火線,非主因也。更大之問題是,國內消費者對韓貨,一直以來甚為抗拒,且遠在導彈之前也。 關鍵在於韓貨本身,缺乏獨特賣點。比如國人普遍都對IPhone著迷,原因是IPhone設計規格,基本有其一套,且手握一部,相對較為體面,較為優雅,較為高尚。倘是三星就難有此效果:大家覺得三星之仿金屬膠殼,太丟人,層次太低。而其作業系統,又見諸於其他品牌(包括國產機),與IPhone一個,沒法比較也。既如此,則當不要IPhone時,亦沒理由選三星,特別是三星機價不見得很低時。 國內炒賣IPhone基本不難有市場,惟炒LG,則不是那回事:大街上持此機者,難覓一人也。 在國內一些城市(多見諸於山東、遼寧),會有些韓人社區。而在這些社區開之店,貨品基本韓國進口。倘國人真是愛韓貨,按理該有大批國人到這些社區,搶著買韓貨。然事實?沒國人會如是做:對一些迷韓貨,非要韓貨不可者,大家皆會鄙夷之,一副不屑表情也。 之不過很不幸,很多外來商家,做生意時,一味只引進些國人不愛之東西,特別是韓貨。比如本來想要IPhone,外商卻提供三星、LG;本來要LV,外商卻偏賣韓式品牌;本來要平治、法拉利,外商卻偏賣現代、起亞車。當國人想要之東西(通常是歐美大牌)不足,而外商所提供者,又非國人所愛時,則國人之不滿和憤慨,不難想像也。 抵制韓貨之舉,就在中韓因導彈而生糾紛之際,爆發矣。

限韓令額手稱慶

國內近月屢傳官方實行限韓令,即限制韓流產品到中國。而落實之因由,是南韓要與美國合作搞導彈系統,對中國之國防,大威脅也。 理由如何不管,值得留意是國內民間:不少人對限韓令之推出,是頻呼叫好也。 原來是一直以來,國人對韓國之事物,本就看不上眼──說確切些,興趣缺缺也。大家會覺得韓星有何好迷?不談國貨,其他地方明星,不見得比韓星差,何況韓星之獨特賣點,何來也?韓星來不了,對韓國,會少了收入,惟對國人,沒所謂——反正不乏選擇,何況少了者,次貨也。 進一步講,儘管國內崇洋風氣濃厚,所謂之「洋」,乃指歐美事物。舉例手機市場於國際,蘋果、三星獨領風騷,然在中國市場,幾乎無一不愛iPhone;反觀三星,又幾乎無一對之著迷。何也?Iphone是「鬼佬」貨,夠品味,三星則相反也。 又如服飾打扮,韓式貨與LV、Chanel 、Gucci,根本無法比較;買車更不用說──即算不買平治、法拉利,亦不會選現代、起亞,因前兩者有千萬個不是,到底是「鬼佬」東西。 事實上不但韓國,日本亦是——最起碼,國人未去到狂熱程度,且某些時,更會高喊抵制日貨。民族因素尚是次要:亞洲人之東西,包括日、韓,大家始終覺得是仿自歐美,格調差一檔次也。 之不過在中國,偏偏外來商家,可能是怕文化差異,引進來者,多是些亞洲東西,包括韓貨。國人對韓貨本不感興趣,只是對方提供者,又偏是這些。其造成之結果是,國內一眾消費者,一消費時,老是覺得好像沒多少選擇:想要者(固然是歐美貨)要不到,或不足,但不想要者卻偏「倒瀉籮蟹」。 這就難怪限韓令一來,大家額手稱慶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