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中美關係」標籤的文章

三大國之新角力

川建國與共和黨有聯俄抗中之想法,到底對中國影響大與否?至少不能說沒影響:一般評論都對美國聯俄抗中持否定看法,認為不可能實現,真是乎?恐沒那麼簡單也。 當然說聯俄抗中難實現,是從短期去看:從技術上說必須在中、俄之間發生重大矛盾、衝突時,美國才有漁人之利。這就像半世紀前中、蘇交惡甚而大打出手,中、美才有合作可能——究其實當年中、美之間皆不願站在一起,只是為求抗蘇,權宜一下也。至蘇聯解體以降,中、美之間不咬弦擺明路人皆見:直到川建國第一任,才宣告決裂也。 然與中、美不同:始終今天之俄羅斯不能與當年之蘇聯,類比也。蘇聯解體後美國還反俄,是有點思維僵化——拜登那群傳統政客,跟不上時代也。尤其在反中面前倘既反中又反俄,中、俄抱成一團,反而是美國之難題:舉例當中國靠著俄國之糧食、能源,抗美有底氣也。 共和黨就是看穿這點上,才積極調整政策:哪怕聯俄不成,至少美俄間緩和一下也。 按現在美、俄之間一大癥結在烏克蘭:川建國在阿拉斯加竟以紅地毯歡迎普京,彷彿在諂媚也;進而欺負烏克蘭——除施壓,還大肆勒索也。而事實上烏克蘭問題要解決,關鍵在美國:美國一念之差,事情大不同也。 總言之就是哪怕短期內美國不易聯俄,不等同美國沒操作空間:今天不行,不代表他朝不行也。而且只是美、俄關係緩和對美國說,究其實已足夠——屆時中、俄合作缺少緊迫感也。 按其實不斷強調美國聯俄永遠沒指望,對中國有一大弊端,那就是疏於防範:意思是,中國或對中、俄關係盲目樂觀也。而一旦如此,中、俄一有磨擦,自不然會大意,而不知克制也。始終儘管今天俄羅斯不是當年之蘇聯,敢保證中、俄交惡不會乎? 竊以為在美國外交策略如此明顯之轉向下,要如何去穩定中、俄關係,對中國,擺明是一大挑戰:比如盡可能滿足俄羅斯、普京之訴求,哪怕有多少,沒所謂也;又或當有些微爭執,盡可能小事化無——看似屈辱,考慮到美國在從中作梗,不能麻痹大意也。 有一點可以很肯定者是,中、美合作在可見未來,不可能也:尤其美國,極不欲也。美國不惜聯俄正是為避免此情景:美、俄鬧僵時原則上,真會弄至此境地也。

美國反中以退為進

圖片
自中美貿易戰越打越激烈後,川建國面對中國似混亂無章:比如,川氏不止一次表示欲到中國訪問,還常言快成事也。當真乎?迄今尚未:事實上中國方面一直否認也。 而川建國另一反常舉動則是批准一款半導體出口到中國:原來是美國一家大廠曰Nvidia,特意推出一款H20晶片,並聲稱是中國特供版也。可是一方面,H20晶片被指僅為低階——性能方面如何,不難想像也;另一方面,中國官方又質疑此一晶片存在安全風險——還藉《人民日報》炮轟信不過也。 按近幾年為因應中美關係惡劣,Nvidia老板即常遊走中美兩國政府之間:比如常訪問中國;還有一次在公開場合故意穿唐裝——有討好中國之意也。為哪樁?據其人說,中國市場重要非常:一失去,後果極其嚴重也。 倘想當然去看,彷彿是因Nvidia老板遊說成功,川建國才批准其晶片賣到中國:然共和黨人會轉死性乎?需知共和黨人,普遍視用筷子吃飯為怪物所為:突然對中國心慈,聽來匪夷所思也。另一方面從中國官方質疑H20晶片看,其背後,依舊對美國有戒心:一來放行者不過低階貨——哪有如此便宜哉?二則低階晶片中國自己亦能生產:不會不夠用也。 竊以為現在川建國不過是欲以退為進:其人與其幕僚當然想繼續對中國強硬,只是心態偏激,導致低估中國很多方面。比如中國生產半導體之能力:究其實一般而言,晶片低階已夠用也。又如經貿方面:中美貿易本就建在空中樓閣之上,故一旦崩塌,不論對中、美,無關痛癢也。美國狂加中國關稅,又如何?徒然讓中國解脫,倒幫中國一把也。 再如阻擋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,亦沒意義:現今科研成就美國已不如中國也。何況美國又排外風氣濃:都是共和黨人所鼓吹也。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工作能看見前景乎?自討沒趣也。 於對外共和黨人又欲聯俄抗中:可是時機不成熟,恐需漫長等待也。 凡此背景種種下川氏、共和黨,乃不得不從長計議:近來反常行為擺明只是權宜,實際態度不變也。試想川氏等人如何對黨內交代哉?只是形勢又不利:暫時退一步,沒辦法也。 這同時亦解釋到何以習班子猜疑Nvidia之晶片:疑美之心不可無也。尤其一旦真是產生安全問題時,豈不冤哉? 川建國面對中國似混亂無章,不過是欲以退為進:其人與其幕僚當然想繼續對中國強硬,只是形勢不利,暫時退一步,沒辦法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稀土戰之大哉問

圖片
按自川建國回鍋再打關稅戰以來,中國反制手段其中之一,為限制稀土出口:所謂「稀土」究其實並不稀有,四處皆有蘊藏——說僅中國才有相關礦產,不正確也。概言之是些性質特別之金屬元素:比如什麼鍺、鎵之類,因用途較特殊,才予人感覺罕見也。 從製造業角度說稀土主要是應用於生產電子部件:比如半導體之類;又或者,飛機機身亦需取材自稀土也。另一些現今常用者諸如鋅、鋁,於舊時因少見,算稀土之一種也。 然則就因重要,即可成為中國之籌碼乎?應當指出中國刻下之舉措論本質,是斷人供應:斷人供應就能讓對方屈服乎?恐怕沒如此簡單:舉例伊朗,長年與美國交惡,能靠限制石油供應迫美國妥協乎?倘能,就不用老是挨打:蓋美國買石油,本就選擇甚多也。又如富士康,哪能向蘋果漫天要價哉?蘋果是大客戶,找代工時,一樣選擇多多也。 又當年日本被美國迫簽《廣場協定》時,作為出口國之日本大可藉斷供來抗議,然有乎?日本清楚走不通也!再看現在美國限制賣半導體到中國,同樣成效有限。那何也?中國要獲得半導體,總會有辦法也:不論自己生產抑或進口,皆如是,有需求才關鍵也。 通常在產業鏈裡處上游者,必是受氣之一群:就個人之經歷,確如是也。另一方面亦需指出稀土本不稀有,要尋覓並不難——不但深山,甚至海灘亦有也。 說到底市場才是關鍵:要有買家,才談得上做生意也。壟斷市場從來都不易為:尤其倘對方是大客,定必尷尬,蓋大客選擇之能力,夠大也。而在國際市場則更如是:競爭之形式多樣也。一方有張良計時,對方會沒過牆梯乎?隨時超乎想像也! 理論上美國與英語系要解決稀土問題,是易如反掌:很可能己國亦有蘊藏也。且哪怕沒有,大不了找些落後之邦幫忙供應:或越、印亦有也。對中國,打稀土牌長遠去看,是不具可持續性:頂多收一時之效,蓋對方尋找替代供應時所需者,時間也。 換言之此中關鍵在於美國和英語系,與落後之邦之關係:過去尤其美國,對此方面一直不重視,才是真正致命傷也。於拜登在任時拜登先納印度入四方聯盟,又與越南定調戰略伙伴關係,其理正在此也:川建國意識到乎?從關稅戰中川氏之作為,當知大失策也! 對中國,打稀土牌長遠去看,是不具可持續性:頂多收一時之效,蓋對方尋找替代供應時所需者,時間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美國排外與中國

圖片
川建國嫌棄哈佛逾三成學生為外國人,多少是排外之反映:惟想深一層,有排外之心又有何奇哉?始終揆諸古今各國,排外者,乃普遍之情緒也。 比如倘某國外來人口大量湧入,當地資源緊張,排外情緒之溫床也——日本是為例,蓋因日本長年以來國土狹小,乃不歡迎移民也。又有一種情況是:外來人口、事物皆非當地所需要者,卻又大量湧入:美國拒絕中國留學生,即為例也。 按中國之一切皆是英語系所討厭、嫌棄者:比如抵制孔子學院,又或限制中國貨於當地售賣,不准中資投資這投資哪,諸如此類也。這不代表英語系性格封閉:反而印度人移來英語系者,比比皆是也。即如英國,據說逾半當地醫生為印度籍也;而矽谷一眾科企中,起用印度人出任總裁、高管者,亦眾所週知也。 印度人之所以在英語系吃得開是文化之問題:歷史上印度曾為英國殖民地,印度人融入英語系,輕而易舉也。甚至誇張之例子是:咖哩為英國菜一部分也。 至於中國之情況是,過去幾十年來湧入美國之中國人眾,偏美國並不需要他們,和中國之事物:像禁Tik Tok,難不成美國朝野胡來乎?肯定是有相當民意在先,政客才積極推動也;而美國用戶一旦註冊後發覺不合用,有抵制情緒,不奇怪也。 其他國家比如歐非拉美之類,則主要是基於在當地之中國人還沒夠多——相對於英語系而言也。 按其實對中國說,該反思者是與英語系往來是否真是互惠互利:倘真是,那美國誓死抵制中國人和中國之一切,是搞什麼飛機?就算美國因抵制中國而損失慘重,那是美國之事:毋須中國去關心也。再看中國自己,相應從美國,確真獲益良多乎?以貿易而言,純粹白做而已:出口到美國,沒換得多少東西也。 另一方面文化上中國與英語系,本就格格不入:中國文化要融入英語系,實不如印度咖哩也;而中國積極於英語系之銀行開帳戶,亦看似奇怪突兀也。 總之英語系之性格本就如此:中國倘還想繼續與之往來或討好處,不智之極也! 按中國之一切皆是英語系所討厭、嫌棄者:比如抵制孔子學院,又或限制中國貨於當地售賣,不准中資投資這投資哪,諸如此類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美談判無謂也!

圖片
美國先與英國達成貿易協議,到底會有什麼影響?究其實無關宏旨:始終美、英關係之緊密誠非比尋常——類似例子無也;於經貿上美國與其他國家之情況遠比美、英複雜——像日本,說長年親美,當年美國迫日本簽訂《廣場協議》時,美國毫不留情也;又如歐盟,與美國之矛盾事實是宛如亂麻——偏偏為人所忽略也。 至於美、中之間則更毋庸多言:要談判從何談起哉?根本話不投機半句多也! 倘從技術層面看,談判時雙方能隨隨便便退讓乎?對美國如是,對中國亦如是也。且各自有自己需要:美國之議題是誓死抵制中國之一切——光此點,即可不用談判也。而中國則有什麼能妥協?很多美國東西究其實對中國不管用:比如Google、Facebook、Twitter之類,以其定位,皆不切合中國用家之需求也。 明顯這已非僅貿易方面——還在文化上也。就如英語系之一套如何打入中國市場?並非中國准許與否,而是適合中國之需要乎?又例:中國多出幾個華為對英語系,有意思乎?惟多些恆大式之小丑才為英語系之商機:能從中混水摸魚也。 又如川建國自己:炒房出身,對中國有幫助乎?徒然添煩添亂也。 按英語系普遍是以金融炒賣為基:與中國堅持科研立國者,格格不入也。 將心比己:中國之一套套諸在美國與英語系市場,美國與英語系,周身不自在也。Tik Tok是為例:擺明是美國人普遍反感Tik Tok在先,美國朝野,才能夠大造文章也。 換言之中美之間其實是彼此彼此:大家事實不需要對方也。美國不買中國貨,原則上可改到越、印、墨等落後之邦下訂單——選擇總是有也;而中國沒美國貨其實亦沒相干:當貨比三家,必發現美國貨者,其實沒啥性價比也。勉強為之,無謂也。 就算是農產品同一類型,各國所種者,分野有限也。以澳、加作例:其所出產之小麥、牛肉,相比他國有何賣點?澳、加憤恨中國誠不奇怪:當想深一層,小麥、牛肉者,畢竟性質太普通也。 至於美國之小麥、牛肉,情形亦雷同也。 總言之中、美談判之意義在哪?無也! 中美之間其實是彼此彼此:倘從技術層面看,談判時雙方能隨隨便便退讓乎?對美國如是,對中國亦如是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美發展條件比較

圖片
何以美國之製造業與中國比,已完全處下風?主要在於美國,缺乏發展製造業之土壤:體現在不重視技藝,又急功近利,玩世不恭,英語系普遍之通病也。 那中國則能乎?竊以為關鍵在其一,成本低——落後之邦普遍之優勢也;另一方面中國素來強調科研立國——培養之科研人才數目遠超各先進之邦,不無因也;還有是文化上——比如在舊時,中國在瓷器、絲綢、漆器等方面,曾享譽全球也。 即以瓷器而言,昔日中國製瓷一大特色在於:不管外地客人要求如何苛刻,中國總能有求必應,由餐具到各種人像、花瓶或其他容器,皆包羅萬有也。注重技藝之基因對中國誠不無裨益:當國家大力振興製造業時,如魚得水也。而當再加上重視科研之風氣,則是另一面貌:由華為以至Deepseek,別國所仿製不來也。 過去中國貧窮落後主要在於人口過度膨脹:陷入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所言「慘澹科學」中也。而此中體現在近代,過剩勞力投身軍旅:像1927年國民政府拍板裁減兵力,即引發中原大戰,蓋對軍人而言,就業缺乏出路,徬徨也。應當指出中國近代之情形,很多國家普遍現象:由東南亞、中東、非洲到拉丁美洲,不勝枚舉也。 中國人口問題剛好是在改革開放時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後,才算是解決好:倘非如此,中國只會一如印度,永遠大而不強,不論經濟發展、科研,總被拖後腿也。 按其實現在美國亦有類似傾向:主要是拉丁裔移民引發,體現在生育率奇高,製造過剩勞力,牽出一系列治安問題也。川建國之選票來源:不滿此方面聲音也。與此同時美國中西部長期失業問題亦是備受忽略:美國失業統計往往不包括也。可是美國既然缺乏發展製造業之土壤,照顧此等地區對美國說,誠棘手非常也。 從本質論川建國欲製造業回流美國,是有點像中國改革開放:只是不算開放,偏向閉關自守也。川氏顯然對美國國情理解不足:中國之條件具備,美國相反也。美國倘像加拿大般或會合理些:人少地廣,靠自然資源吃飯也。可是困難在於減少人口辦得到乎?此美國之所以不昌也! 何以美國之製造業與中國比,已完全處下風?主要在於美國,缺乏發展製造業之土壤:體現在不重視技藝,又急功近利,玩世不恭,英語系普遍之通病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沒啥好失去也

圖片
川建國在狂打一輪貿易戰後,近來彷彿神經兮兮:尤其當一提及中國,經常胡扯一堆也。比如加完中國關稅逾百分百,川氏竟聲稱會減一大半——理由是不可持續也。又川建國和其團隊不斷指中美雙方正在談判磋商且進展良好:惟被中國否認也。 川氏之古怪表現顯然是出於美國內部之壓力:比如包括華爾街大鱷等商界中人,於川氏關稅戰下,尚能做生意乎?他們如何看川建國?肯定不會客氣也。反之中國則沒如此問題:反正一切根源在美國,有事時推在美國身上,即可也。 而到底中國於是次中美貿易戰中有何底氣?竊以為恐怕在於,中國在對決中沒什麼好失去:深究其由是中國於過去幾十年裡,從美國,本就一無所獲也! 這是不難看出:比如當中國拚命輸貨到美國時,相應從美國,沒能進口多少也。美國好些東西早於美蘇冷戰年代已禁賣予中不國——餘下能賣者都是沒性價比也。舉例美國車,遠比不上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之類也;美國石油、天然氣,流於昂貴,寧可從中東、俄羅斯進口也;而衣服鞋履之類,倒不如買越、印貨也。 至於農產品則更如是:小麥、牛肉、玉米、大豆這些,統統太普通也。 按舉凡貿易理應是互惠互利才是:一方提供貨品,另一方同樣也。可是過去所謂中美貿易卻是中方提供貨品,美國則無——單純美國佔便宜也。而手握美元對中國根本是沒意思:尤其當美國死命反中國一如刻下時,豈非太冤哉?該速速疏遠美國也! 而當回顧過去,當必見從美蘇冷戰一刻伊始,美國即不信任中國:只有1970年代為求聯中制蘇,才對中國好一些也。美國對中國友好其實不過權宜——可一不可再也。而與中國深入交往亦非美國所期待者——美國朝野普遍之共識也。 故謂當川建國打關稅戰劍指中國,實質上,正中中國下懷也:反正美國反中國之態度是歇斯底里,中國需當傻瓜乎?趁此機會選擇對自己有利之事情,才最實際:以目前走勢看來,都是川氏在自說自話,習主席則愛理不理也。 還是那句:中美無謂再往來也! 到底中國於中美貿易戰中有何底氣?竊以為恐怕在於,中國在對決中沒什麼好失去:過去所謂中美貿易卻是中方提供貨品,美國則無——單純美國佔便宜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從文化析中美脫鈎

圖片
當中美於貿易戰中宣告脫鈎,原則上對中、美雙方都是好事——過去已常言中、美間,已到了不得不離婚之境地,無謂勉強下去也。只是此中總會有些人不高興:比如從事中、美貿易者,於中、美離婚後,必然沒生意可做也。 可是真正問題核心恐是這些人所不願面對:深層次看中、美之間決裂是文化上,彼此難以融和也。而當進一步說,是中國與英語系之間,必是水火不容也。 亦可說得更具體:當中國作進一步發展時,是不需要英語系也。 對此實不難明瞭:比如中國素來強調科研立國,可是多出幾個華為對英語系,有意思乎?反之多些恆大式之小丑對英語系,才是商機——能從中混水摸魚也。只是像恆大此等鬧劇式之企業對中國,擺明只有負面影響——破壞市場秩序也。 傳統上英語系是不看重科研以至製造業:話說於舊時在英語系之大學,工程專科甚至是遭受鄙夷也。況且長期以來英語是為國際語言——既然教英語本身已為商機,則積極於科研有必要乎?不但美、英:澳、加、紐於製造業方面,亦一張張白紙耳。 按從事科研、製造業從來單調乏味——講求刻苦、堅毅也。剛好此乃中國一直所強調者——謂之戰狼精神也!反之以英語系之民族性,甚至有點玩世不恭——川建國為典型也。此等輕浮心態較多鼓勵投機炒賣:進而凡事都只看短期也。 由此觀之舉凡英語系者,皆不適宜打入中國市場:徒然水土不服也。英語系之產品較諸中國製造,並不見很有優勢——談不上是奢侈品也;而英語系之服務亦難以切中中國之需要——只會磨擦多多也;英語系之經驗對中國往往是反面教材——指經濟結構上也;進而到英語系留學海歸中國,亦難融入中國社會——對中國,異類也。 凡此正是現今中美決裂之大背景:按其實不但中美,中加、中澳亦雷同,蓋中國市場之商機對加、澳說,於己何干哉?科研方面,本非加、澳之所長也;且加、澳經濟是以金融為大宗——中國所鄙夷者也。 至於中英之間則更加是:彼此橫看豎看,話不投機半句多也。 深層次看中、美之間決裂是文化上,彼此難以融和:而當進一步說,是中國與英語系之間,必是水火不容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關稅戰與東南亞

圖片
就在川建國狂打關稅戰之際,習主席即出訪到東南亞三國:分別為越南、柬埔寨、馬來西亞也。一般認為是針對於三國當地之出口加工:話說自金融海嘯以還,東南亞諸國即取代中國,成為出口加工勝地。可是在川氏關稅戰下,反告陷入困頓也。 亦因此於是次習主席訪問裡,乃涉及兩邊之實質貿易:比如獲越南等國訂單,購買C919客機也。只是這夠乎?顯然尚未算緊密:像東南亞之貨品,中國需訂更多也。 按越南、柬埔寨此兩國於川氏貿易戰中率先讓步:除承諾大減美國貨關稅,還說進口更多美國貨也。當然美國有否東西可賣,則是另一問題也。 彷彿對東南亞諸國是兩難:欲平衡,不知從何下手也。倘親美,從美國所獲得好處幾何?說承諾進口更多,誰都清楚美國整體不事生產——哪怕有,性價比太低也。而中國則過去主要是供應商關係:反而中國從東南亞所進口者,有限也。中、美兩者對東南亞,各有各難信任之處:美國敗在貿易政策反覆,中國則其錢難賺也。 以菲律賓作例子:除因南海主權爭端,尚是因為菲律賓從中國,很難有何斬獲也。美國要收買菲律賓根本易如反掌:何況菲律賓者,曾是美國殖民地也。 而當進一步說,從現在之局面,當知出口加工輸美之不可持續性:包括由此衍生出之外交關係,根本不可靠也。舉凡貿易該是一方提供貨品,另一方亦得提供一些東西來——物物交換也。美國與東南亞之貿易顯然只有單向——說不上相互得利也。而中國與東南亞之關係亦顯然未到此地步:最起碼,沒多少東南亞產品輸往中國也。 倘在中國之大城市,街上外國人中有歐洲人,有中東人,非洲人、拉丁美洲人亦有,就是東南亞人寥若晨星:尤其前來經商方面,更如是也。 有一點對中國較好者是,美國於東南亞之涉獵沒日、韓般深入:日、韓之情況是朝鮮半島局勢敏感,且因美國,中國很難有作為也。反之東南亞頂多是南海主權爭端:現在說要圍堵中國,對美國,佈局時,顯然有後知後覺而意味也。 如此看來於此帶,中、美打成平手也。 中、美兩者對東南亞,各有各難信任之處:美國敗在貿易政策反覆,中國則其錢難賺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美貿易回歸虛幻

圖片
川建國狂打貿易戰儘管劍指所有國家,與中國卻反而愈演愈烈:原來是川建國不滿中國反制,乃追加中國關稅作報復。中國繼續奉陪,拚命與美國鬥加——形成彼此抽之稅率,竟超過百分百也!由此一般認為中美之間,已無貿易可言也。 既然成功脫鈎,中國亦於後來宣告點到即止:並指美國再追加只是數字遊戲,沒意思也。中國放棄反制乎?倒不是:只是換成其他形式,比如制裁之類也。 竊以為中國與其他國家不同之處,在於中國是美國眼中釘:其他國家或可以獲美國網開一面——比如日、韓,中國肯定不會也。中國之強硬態度其故正在此:反正美國必然蠻幹到底,尚談什麼判哉?妥協必走不通也——總不能讓美國得寸進尺也!而且對比川建國首任時,到底川氏什麼貨色、什麼斤兩,不可能不了然於胸也。 當然一切並非川建國一人之問題:根本是舉美國上下已如是也。對美國說現在算是求仁得仁:中美之間早已到了不得不離婚之地步,與其歹戲拖棚,不如早了斷也。 按其實尚有一點是應當指出,那就是中美貿易之本質是什麼?所謂貿易者論本質,該是互惠互利才是:當中國出口貨物到歐洲,尚能換得奢侈品來;出口到美國換來什麼哉?需知好些東西,美國本身已禁賣予中國——餘下者或能賣,惜偏缺性價比也。對中國說,根本是當冤大頭:川建國實際上,是幫了中國一把也! 換言之中美貿易本質是不該存在:打從美蘇冷戰之年代起,中美已沒關係可言,只是於1970年代因美國欲聯中抗蘇,才有所謂往來也。特殊情況始終性質特殊:總會回歸常態也。勉強維持下去尚能久乎?就等一個臨界點爆發耳。 毋庸置疑此刻中美貿易崩盤,必然有人損失慘重:只是這些人之利益論本質,建基於空中樓閣也!中美關係倘以離婚比喻:中美貿易者,中美雙方之小孩也。而此一小孩,本就不該存在於世上也。 按沒中美貿易對中、美以至全球,其實沒什麼大不了:一旦崩盤,經濟衰退只是短期之事。只要找尋其他合適發展路徑,必然另一光景也! 中美貿易本質是不該存在:打從美蘇冷戰之年代起,中美已沒關係可言,勉強維持下去尚能久乎?(Shutterstock圖片)

論美俄抗中之盲點

圖片
到底美國能否聯俄抗中?普遍都持負面看法:這些人覺得以美國長年反俄,民意難扭轉也;而且普京掌政多年,沒理由不理解美國之態度——美俄間難共贏也。 可是亦很不幸者是經過此幾年,美國反俄又反中,反導致中、俄之間常走在一起:尤其對共和黨,相當焦慮也,蓋一旦中、俄聯手反擊美國時,美國僅單打獨鬥,且其他國家像英、日、加、韓者,礙於實力所限,難助美國一把也。 竊以為美國聯俄抗中在實際上確是很大困難,然普遍之理據尚不足以解釋:主要是中、俄關係到底如何非美國所能左右。哪怕中、俄有矛盾且愈演愈烈,那是中、俄本身之間之事:挑撥離間說就容易,美國只能從中漁人獲利,處境相應被動也。 所謂聯俄主要看在一大前提,那就是美、俄同時間,與中國有矛盾也。 按中、俄之間倘是互補關係,其前提亦僅一:於中國輸出貨品之同時,俄羅斯專出石油、天然氣也。於此中俄羅斯必須甘於只做能源供應國——偏偏普京志不在此,而是欲把俄羅斯,打造成超級強國也。這明顯是與中國夢,甚雷同也:兩國同時爭著強大,彼此必諸多磨擦也。於是中、俄競爭關係,自然不可避免也。 事實上倘是產業方面,中、俄之間之重疊性,是普遍為人所忽略:舉例造車,俄車與中國車比,優勢何在哉?普通消費品亦同樣:俄貨能抬價而售乎?至於科技則更加是:上太空即為例也。俄羅斯不時顧忌國家機密流往中國:抓人時,不手軟也。 亦可以說,磨擦是何時發生之問題,可是卻不能預料——沒人能說得準也。 按美國有聯俄抗中之想法,是基於1970年代聯中抗蘇之經驗——當時中、蘇交惡,美國自能乘虛而入也。可現今能仿效乎?止至目前,中、俄之間尚未嚴重磨擦——時機不成熟也。美國只能坐等事情朝此方向發展,難以主動——不知猴年馬月也。 究其實倘美國能成功緩和、穩住美俄關係,對美國已可開香檳:只要中、俄之間不走得太頻繁,足以讓美國安心也。而這才是川建國刻下之意圖:現實局限如此,乃退而求其次也。 按中、俄關係到底如何非美國所能左右:哪怕中、俄有矛盾且愈演愈烈,那是中、俄本身之間之事,美國只能從中漁人獲利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疑美之心不可無也

圖片
到底中國該如何應對川建國之鷹派內閣?前提僅一,那就是「疑美」也。 按其實不止川建國政府,根本美國不論由誰主政,中國一概要如是也。 所謂「疑美」顧名思義,就是要懷疑美國——起碼勿相信美國也。其因由很簡單:美國過去對中國之所作所為,擺明路人皆見也。如此一來,哪能信任美國哉?被騙一次半次或沒啥大不了,惟被騙無數次,則已非對方之問題,而是自己蠢蛋也! 茲舉一例:一時間突然有無數美國網民註冊使用百度作平台,正常乎?需知中國網絡平台皆是針對中國市場——美國人不合用也。而且對美國網民說,有何理由不用美國社交網站,而走去用百度?倘非出於工作、生意需要,鬼才會也! 又如倘美國政府突然對中國友善起來,能信乎?焉知有否貓膩在哉?分分鐘陷阱暗藏也:尤其以川建國為人,連加拿大此一自己人亦敢欺負、魚肉之,遑論中國哉? 應當指出美國不信任中國決非始於今天——早於毛澤東年代已如是。惟一例外是1970年代尼克遜為聯中抗蘇,才對中國好一些——那是特殊情況,可一不可再也。倘以夫妻作比喻,中美之間夫妻關係必然不可持續:離婚收場,當可知也。至於中美貿易根本就不像是貿易:中國輸貨到美國卻從美國無物可買,如此一來,誠白做也。 從世界各地例子看,親美或信任美國,通常都沒好結果:遠者有越戰時之南越,親美非常,卻到越戰晚期被美國拋棄,終而亡國告終也。而近者則有阿富汗:美軍進駐阿富汗時阿富汗萬萬沒意識到,美軍竟最終撤離,背棄當地親美之政權也。 日、韓那些止至目前尚未遭到美國出賣——其富裕之背後,國家缺乏自主性也。 總之川建國是不會有意欲去促進中美關係:從其內閣名單已可見,連國務卿還被是被中國制裁,如此一來,川氏有心與中國對話乎?另一方面美國朝野是以共和黨反中最狠:共和黨人,還恆視用筷子吃飯為怪物所為也。 現在川建國才剛就任不久,自然未有太多動作:只是現在未有,不代表日後沒有,更難說未來中美關係會雨過天青也。 所謂「疑美」顧名思義,就是要懷疑美國——起碼勿相信美國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美國網民真實心態

圖片
根據一些報導,中國國內一些社交網站突有美國Tik Tok用戶下載使用:按某些估算,1月8-14日七天內,美國用戶數量較1月1-7日多廿倍也!因中國社交網站大體沒進軍海外,沒英文版,美國用戶,往往要另用第三方軟件翻譯也。 有分析指這是美國Tik Tok用戶欲尋求其他網上平台,以因應Tik Tok被美國政府封殺也。可是亦因此使一些中國用戶不便:有人不滿平台無故彈出各式英文筆記;有人抗議太多美國用戶擠佔平台;亦有中國用戶與美國人磨擦,蓋意識形態有異也。 真有如此多美國用戶乎?竊以為即算有美國人使用中國國內社交平台,肯定僅一小撮人——這才是真實情況也!其因由很簡單:一下子如此多人湧進來,且還是美國人,焉知會否是間諜行為哉?委實不正常也:有零星美國人光顧,倒尚算可信也。 試想一般而言,除非工作需要長駐中國當地,美國用家,會隨隨便便選用中國社交平台乎?尤其與中國以外之朋友交流,用Facebook、Twitter之類也。又如文化差異——中國社交平台合美國人用乎?須知中美之間論本質,話不投機半句多也。再者有信息不對稱之問題——舉例美國人,會知百度是何物乎? 另一方面在文化差異上,中國社會文化與美國比,大相逕庭也:比如美國人普遍只求享樂甚而寅吃卯糧;惟如此生活態度對中國,孰不可忍也——返貧也。又如中國學理工風氣濃,然美國人,則嫌學理工太辛苦,鮮有修習者也。試問中美之間哪能有效溝通?道不同不相為謀,此之謂也。 換言之相關報導只是言過其實:尤其倘扯說這是中美關係之曙光,誠相當幼稚也。 按Tik Tok如今在美國之境況論本質,是水土不服:美國朝野一致打壓Tik Tok,決非胡來,而是嫌棄Tik Tok者在美國,有相當訴求也。哪怕經已註冊成為用戶,一旦發現不合用,自有抵制之念頭也——用戶數量並非重點,攸關使用體驗也。當然忠誠用家不會沒有:此等骨灰級別者,於正常情況下,鳳毛麟角也。 Tik Tok之錯誤正是忽視中美文化之差異:何況美國對中國什麼態度,有目共睹也。 一般而言除非工作需要長駐中國當地,美國用家,會隨隨便便選用中國社交平台乎?尤其倘扯說這是中美關係之曙光,誠相當幼稚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關稅大棒何足懼哉?

圖片
按川建國最廣為人知者是加外國貨關稅,包括中國貨在內:哪怕回鍋後川氏又狂加中國貨關稅,又如何?竊以為對中國,倒不一定災難性也。 首先是川建國首次上任時即開過中國貨刀:有此一先例在,中國總有個參考也。而一般而言,天大地大,一定要賣往美國乎?像華為,被美國打壓已非近年才是,最後不就成功壯大?那何也?靠非洲市場也:於此中,競爭對手不多也。 另一方面並非每一國家都對美國言聽計從:真正死跟著美國者,來來去去,還是日、韓、英語系也。原則上中國大可先生產些半成品,運到一眾落後之邦組裝,再輸往美國:美國是很難去打壓這些落後之邦,蓋這是孤立自己,不智也。 尤其當美國抵制中國貨,按理是需要更廉價之替代品:就如越南、印度,這幾年拜登積極拉攏她們是必然,蓋越、印兩國,除低成本,反中之上佳棋子也。 而倘進一步說,中美之間究其實並不需彼此依賴:概言之,中國是不需依賴美國市場,而美國,亦不需依賴中國貨也。對中國,華為之情況已說明一切:Tik Tok之態度擺明是犯傻,蓋美國市場對Tik Tok之營收,貢獻有限也。而對美國,儘管現正積極籠絡越、印,然尚未夠:能拉攏之落後之邦,越多越好也。 而哪怕目前中美相互脫鈎進度未夠理想,其大方向是不變:倘以婚姻作比喻,中美之間不可能復合也。而任何對話皆無濟於事:感情此回事,逝者不可追也。 按貿易此回事必是基於互惠互利:一方提供貨品時,亦需對方提供其他貨品,物物交換也。而找什麼交換?自己擅於生產者也:好比法國以酒——香檳是也,德國以車——平治是也,相互交換也。法車、德酒則因缺乏獨特優勢,不宜拿來交易也。 總之就是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實不盡是壞事:中國於中美貿易中並沒獲得什麼來,徒然吃虧也。而有川建國在正好幫了大忙:中國從中,可順水推舟脫身也。中國比較適合與些落後之邦貿易:於此中,中國才如魚得水也。 對川氏此怪物,中國大可平常心看待也。 中美之間究其實並不需彼此依賴:而有川建國在,中國從中,可順水推舟脫身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川建國與中美離婚

圖片
揆諸各國,似以俄羅斯最樂見川建國勝選——儘管普京並未明言,川建國即不止一次曾曰,上任後會立即叫停烏克蘭戰事也。其人還說最糟之協議,亦勝於戰事持續也。這是合符共和黨之一貫主張:共和黨人,普遍不承認烏克蘭之價值也。 可是對俄國利好之同時,對中國則不然:美國朝野以共和黨反中最狠也。包括烏克蘭問題在內:共和黨人普遍都嫌反俄太過,破壞反中之大計也。 究其實從過去共和黨種種言行看,根本不難預見川建國回鍋後,對中國必更強硬:且其程度,彷若嫌中國為洪水猛獸也。共和黨人還視用筷子吃飯為怪物所為——鄙夷中國之一切也。對比下俄羅斯經已不算什麼:與蘇聯時代,難比也。 還是那話:中美之間早已走到不得不離婚之地步,難挽回也。任何對話都是毫無意義:既然美國一心離婚,中國何必勉強哉?已非溝通多少之問題也。 要知道結婚此回事,是要講求雙方彼此互信:願意奉獻一輩子也。否則勉強在一起,只會悲劇叢生:釀成血光之禍揆諸古今中外,實不絕於耳也。即以中美之間而言,互信在哪?此段婚姻,無稽也:只是最壞之組合也。而倘雙方育有小孩則更糟糕——不該有此小孩存在也。那中美雙方之小孩是誰?中美貿易是也。 應當指出自美蘇冷戰以來,美國是從未信任過中國:唯一例外是1972年尼克遜訪問中國起一段時間,然那是因為美國欲聯中抗蘇,屬特殊情況也。另一方面中美貿易,果真互惠互利乎?論本質,不過是中國單方面輸貨到美國也。美國方面本身即已有東西禁賣予中國,一狂抽中國貨關稅,彼此即再沒什麼能交換也。 至於人文交往則更毋庸多言:比如孔子學院在美國,只會神憎鬼厭也。而Tik Tok在美國面臨被禁,擺明是美國人普遍反感Tik Tok所導致:嫌Tik Tok內容不合口味也。 究其實中美離婚對中國實非壞事:即如中美貿易,堅持下去徒然繼續吃虧,無謂也。而硬碰到底對中國亦沒相干:以現今中國之實力,非沒底氣也,何況不少落後之邦一立身反抗時,往往更有勇氣也。 還是那話,中美之間早已走到不得不離婚之地步:既然美國一心離婚,中國何必勉強哉?已非溝通多少之問題也!(Shutterstock圖片)

說石破茂與中美

近來日本又換一新首相,曰石破茂——按換首相對日本說根本家常便飯,理應見怪不怪也。而石破比較特別者是其人已五度參選,終告是次成功跑出:一般認為是執政之自民黨長期內鬥,加以頻換首相,致用人上,選無可選也。而石破是次登上大位時已67歲——剛好前任安倍晉三遇刺身亡,同樣67歲也。 倘論政策當然不會有何亮點:反正日本貴為先進之邦,自然難有鴻圖,何況換相又如此頻繁也。包括外交亦然:日本鐵定親美,對中國反到底,民心所決定也。 綜觀石破茂之生平,政治世家出身,而為官則任過國防大臣——國防部長也。如此一來其人那些經驗皆與國防有關:有人問石破茂經濟方面政策,石破竟答非所問也。 然對中國說,更麻煩者是此一石破茂是有些許親台灣:曾經常來台灣訪問,還曾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,彷彿日本國土也。於中美反目之當下,石破如此背景不免引起憂慮:然考慮回日本政情,日本因素於台灣問題上,實不該被忽略也。 按台灣之政壇不分朝野,親美是必然:即以國民黨而言,根本是鼻祖也。而藍綠雙方最大分野大抵是對日態度:綠營尤其親日,還遠勝於親美也。反之國民黨不太瞧得起日本:藍營之心態是,搞定美國,即一切好辦事也。 毫無疑問是藍營較知時務:按台灣之事情美國能作主導,日本則不能,蓋日本者,美國之跟屁蟲也。而綠營則因此盲點,往往盡是錯誤判斷:賴清德是為例也。可是對一些台灣人,比如漁夫、農民之類,美國離他們太遠——僅精英才有能力親美也;而日本則於日常生活比如車輛之類,對台灣實惠些——尤其綠營,覺如是也。 大陸之情形是另一回事:美國同樣對大陸人沒意思,蓋美國反中國也;而日本則中日恩怨複雜,大陸整體反日——他們去到日本其中要旨,於靖國神社塗鴉也。 話說回來,當聚焦回中日關係本身,這就非日本首相說了算:直白說是不論誰當日本首相,都一樣也。如此一來亦自難寄望石破,能帶來什麼奇蹟:中日之間,少些往來較妙也。

到美留學之風險

圖片
根據中國官方報導,近大半年每月平均有幾十名國人在美國被美方無理遣返:主要是些留學生也。通常普遍情況是,這些留學生入境美國時,被美國拘留:之後還被註銷留學簽證,禁止五年內來美也。至於到底有否犯罪或犯什麼罪,皆非重點也。 按這些究其實並非新鮮事:尤其以現今中美關係論,國人一旦在美國被無理針對,或受排擠,誠必然也。這可說是白談:要知道特別是共和黨人,甚至視用筷子吃飯是怪物所為也。保守風氣當道才是重點:哪怕共和黨在野,沒人敢惹惱之也。 美國錯是一回事,可以不論:反而國人不知思辨盲目行事,實亦同樣該罵也。錯在哪?不知保護自己也! 要知道從歷史上看,中國親美從來自討沒趣:所謂中美合作較多是種權宜,是美國有另外盤算,比如抗衡蘇聯也。而中國之價值觀與所追求者,又與美國格格不入:比如中國強調脫貧,美國則無此需要也。 換言之中美關係本質上,空中樓閣耳:話不投機半句多也。 根本上以如今如此氣氛下,最優解當然是不相往來:即以俄羅斯為例,擺明就是也。普京深知英語系反俄之心永不變,因之才公然與美國作對:早在敘利亞內戰時已作如是辦,非肇始於現在也。至於英國,俄羅斯還說擲一核彈即可擺平也。 另一方面俄羅斯之外交重點皆放在次要國家:由印、巴到中東到非洲以至拉美,皆有俄羅斯影子也。別小看這些國家:就算是拜登政府,亦常對她們客客氣氣也。 這其實是俄羅斯之長遠佈局:按普京亦清楚世界大勢有利一方,都是趨於落後之邦。而俄羅斯之工業製品倘外銷,亦是落後之邦才有機會——特別是英語系,就算不反俄,亦沒非買俄貨不可之理由也。再看先進之邦:像加拿大,面對印度,亦只能啞子吃黃蓮也。又如英國,一旦脫歐,即什麼皆不是也。 中國本身經已推進一帶一路,作何選擇,能不知乎?又拿英語系之情形:中國在英語系之市場,尚有機耶?何況英語系普遍反中最狠:根本非溝通即能化解也。 像普京般做得決絕,才是中國之選擇也。 要知道從歷史上看,中國親美從來自討沒趣:中美關係本質上,空中樓閣耳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貿易價值決定外交

圖片
究竟貿易之本質是如何?經濟學有論說指事涉競爭優勢:舉兩國家作例——法、德,法國以釀酒聞名——香檳、干邑也,德國則造車——平治為表表者也。法國拿酒,德國以車,相互交換,如此則互惠互利也。 然問題是德國釀酒沒優勢乎?倒不見得:大概品牌效應不如法國酒也。而法國亦有造車——不是用不著,形象沒德國車鮮明也。德國酒、法國車亦可相互交換,只是大家都會覺得,如此交易,值得做乎? 某些例子雙邊貿易還是單向——中美貿易是其一也。中國拚命出口貨品到美國,相應從美國,幾乎沒東西可獲得——或美債吧,然持這些美債到底可作什麼用途,或能獲得什麼價值,誠很大疑問也。 於是中國總會意識到如此吃虧下去,不值得也:美國不主動,中國自會脫鈎也。 按今年中國官方首十個月貿易數字,第一大伙伴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,歐盟次之,美國第三,日本第四。而此中一帶一路之數字比歐盟多一截,而歐盟,則又多美國一大截;至於日本,則少美國一半也。值得一提者是從一帶一路國家與歐盟之進口,有升幅;美、日則下跌也。 很明顯是中美貿易脫鈎後之效應:一來中國製造升級一直如火如荼,而這些高精尖一旦出口,賣去一帶一路也;與此同時中國消費市場亦漸成熟——呈現兩個型態,亦即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。面子消費者當然是歐貨——法、德、意也;低價市場則除國貨,皆來自一帶一路,蓋成本夠低也。 換言之對中國,與歐非拉美國家貿易才實在:過去日、韓與英語系於中國之投資,出口加工為主也。如今中國成本日貴,哪怕出口加工紛紛撤離,對中國,沒所謂也。另於消費市場除極少數例子,她們在中國整體如何?於兩個型態下,高不成低不就:缺生存空間也。 歐貨比如法、德、意者主要是面子消費——高端貨也;而倘中國進口一帶一路貨品,則出於低價消費也。 通常貿易上需互惠互利,才能促進兩國關係:由此檢視中美關係,當知中美兩國之間走到反枱地步,誠必然也。 中國拚命出口貨品到美國,相應從美國,幾乎沒東西可獲得:由此檢視中美關係,當知中美兩國之間走到反枱地步,誠必然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美關係史之聯想

圖片
嚴格說來歐美不算是一整體:比如英語系,一般與非英語系不咬弦。最典型為英、法:歷史上英、法之間是經常開戰,死人無數也。而英國又與德國不睦:於兩次大戰裡勢如水火,同樣哀嚎遍野也。 而美國則更不當非英語系一回事:來來去去最看重者,英、加、澳、紐也。而於七大工業國裡,法、德、意在美國心目中,連日、加亦不如也。 因之當中美相互對立下,中國與非英語系間,並非沒操作空間:比如四月份馬克龍訪問中國,即獲中國高規格款待也。 按其實在傳統上,中國自己,即不把英語系之一套當一回事:比如自近代史以來,倒鮮見國人提出向英國學習;反而學法、德者則較多也。即如清末所創立之新軍,是仿效德軍模式操練也。不學英軍乎?大概是國人嫌棄、鄙夷之,不願師法也。 又如學科技,通常國人是會標榜德國技術——反之英、美、加者,並不多被推崇也。 至於法國方面,比如已故前總統希拉克,即熟悉中國文化,還因此,與王毅等一眾大員相當友好。中國久不久會邀請法國文化交流團訪問中國——對比下,中國與英語系文化界,則有些疏離也。 尚有一有趣例子是:中國能與意大利合作探索太空。然中美太空合作,天方夜譚也。 美國之品牌因屬國際化級別,情況特殊,可以不論;英國貨在中國則不多流行也。惟法、德、意則相反:舉例依維柯(Iveco)為意大利貨車生產商,於中國非常普及——於整個亞洲,鶴立雞群也。 拿日、韓之情形對比,日、韓則崇美非常:近代日本是美國一手啟蒙才告現代化;而南韓,則是美國養大也。 按其實於中美關係史裡,美國肯與中國往來,純粹出於權宜:比如抗衡蘇俄也。又或者,貪圖中國生產成本夠低:乃大舉投資中國也。尤其在經濟上,倘建基於廉價設廠,中國成本一貴,中美交好,自然缺乏基礎也。現今剛巧正適值中國生產成本上揚——再看目前中美關係,非巧合也。 本質上中國與英語系之商業往來,就是缺乏基礎:彼此對對方沒興趣,能如何貿易哉?從事此等生意虧錢收場,誠必然也。 按其實於中美關係史裡,美國肯與中國往來,純粹出於權宜,比如抗衡蘇俄也;又或貪圖中國生產成本夠低:乃大舉投資中國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說中美脫鈎必然性

圖片
說到中國對美出口不斷下降,從美國之數字亦可反映:按本年首五個月,美國最大進口國為墨西哥,且是歷史新高;加拿大次之;中國則第三,第四為東南亞——從走勢看,東南亞像越、菲、泰之類超越中國排第三,時間之問題也。 好些人對中美經貿相互脫鈎深感憂慮,然果真是災難乎?端看哪個角度:從事出口加工輸美者,必然反對中美脫鈎,蓋確是滅頂之災也。然上升至國家層面,值得顧及此等人利益乎?須知一重要趨勢是,中國今天生產成本早已非幾十年前可比:靠成本低贏得優勢,本質上不可持續也。近年中國致力產業升級,其故正在此也。 過去一直以來那些出口加工之所以選擇投資於中國,無他,貪中國成本低也。現在輪到東南亞:究其實不止,尚有很多落後之邦,類似之優勢也。 另一方面中美貿易長期以來,一直呈龐大逆差——從美國一方看也。中國哪怕享有多大順差,對中國真有好處乎?本質上,白白供養美國也。而對美國,哪怕沒政治因素在,光是成本上漲,已足以是理由撤走中國——美國要者,低價貨也。 換言之就是未來除中國疏遠美國,尚有是美國,亦想擺脫中國也:尤其在經貿上,如何互惠互利哉?空中樓閣也。 按中國經貿之問題尚牽涉到被一些偶發性經驗所誤導:指者是日、韓,與東亞一些國家也。尤其日、韓,藉依賴美國,快速成長為亞洲之巨龍——富起來也。此一經驗於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,經常被拿來佐證:證明中國必須師法日、韓,否則難以脫貧也。當真如此乎?未免失諸粗疏也。 究其實日、韓之模式本身是有其局限:比如日、韓在外交上之自主性,相應較差,常仰美國之鼻息也。而經濟上日、韓為求保持出口優勢,常要壓低己國匯率——日、韓之物價以至生活壓力舉世最高,不奇怪也。還有日、韓不論在產業或科研,一去到樽頸,無以為繼也——極端依賴美國,不能自主也。 按中國與日、韓之差異在於中國自身,常受美國排擠——倘像日、韓般死跟著美國,走不通也。如此一來中國尚能繼續出口加工?另尋出路,不可免也。 中美經貿未來如何互惠互利?除中國疏遠美國,尚有是美國,亦想擺脫中國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