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中國內需」標籤的文章

中國治經濟之取捨

於經濟學上有所謂機會成本之概念——概言之,代價也。 比如作一個決定時,往往要顧慮需犧牲一些東西:舉例用膳,倘欲吃牛肉麵,則不能選擇吃麥當勞也;而倘選吃麥當勞,則等同放棄吃其他東西,比如牛排、披薩、蒸餃、排骨飯、鰻魚飯定食,諸如此類也。 這就一如孟子所言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」:要一條魚時,不能獲得熊掌也;而倘要熊掌,則須放棄該條魚也。 以川建國關稅戰說,據其人所言是為重振美國製造業——倘進口不再,對他國,輸貨到美國何必哉?屆時美元之需求大減也——其價值亦隨之而下降也。 又美元貶值固然有利美國出口——代價是美國物價飊漲也。美國人如何消費哉?買不起也。 另川建國一直希望美國減息——以刺激出口、方便投資也。可代價是製造通貨膨脹也:嚴重時需加息解決,惟如此,投資者難借款也。 舉凡治經濟就是有如此煩惱:解決到一些問題,或衍生另外弊端也。重要者是這些弊端是否致命非常——於壞處上,兩害取其輕也。重振製造業原則上是有利於偏遠地區——經濟發展滯後也;可是另一方面,是要犧牲大城市——大城市者,多偏向消費主導也。 按其實中國亦是有類似煩惱:比如倘要出口主導,人民幣幣值不能高——然倘幣值低落,犧牲百姓購買力也。而一旦以消費主導作為經濟模式,前提是幣值要夠高——以出口減少作代價,中國承受得起乎?弄不好,產業空心化也——美國是為例也。 又中國能隨隨便便印鈔一如美國乎?房市必如脫僵野馬——抱怨房價貴,此起彼落也。可是收緊銀根,房價向下,人們買房變得容易:惟房市一池死水時資產貶值,又該作何看哉? 另手上有錢拿去用作投資總比消費好:國人不消費沒啥大不了,最怕揮霍成癮也。 從某個角度看,通縮對中國未嘗不是好事:難不成物價不斷膨脹好?經濟或較易增長,大家吃貴米、穿貴衣、交貴租,則另一回事也。 按中央現在正在積極治內捲:內捲一定是不好乎?只是競爭中不可避免者:一旦沒內捲表面上減少價格戰、激烈競爭,卻同時間,國家之進步亦會減慢也。屆時恐怕只是白忙一場——另外之煩惱也。

供應鏈與通縮

圖片
撇除2021年時之一系列整治政策,中國近年經濟政策重心,顯然在供應鏈方面——大概受疫情之啟發也。倘是整治政策,主要劍指科研——藉洗滌人心達致也。而供應鏈則是另一問題:比如打仗或救災時,如何保證物資補給?依賴外國,說不通也。 具體政策方面比如限制稀土出口:從外交上其實效果存疑,至少供應上,本土優先也。又如國產替代進口——通常高科技方面,特別在美國打壓下,不得不如此也。 從外交方面說中國近年重點多集中在落後之邦:比如非洲、拉丁美洲,原材料來源地也;又或廉價生產基地——致力鞏固彼此關係,莫讓美國有可乘之機也。對比則是先進之邦:像加拿大,資源豐富,惜成本太貴,不值得去拉攏也;而日、韓亦雷同:中國乃疏遠之也。 或生動些描述中國現在之政策:食物保證足夠供應,管他有否芝士、龍蝦、巧克力、象拔蚌之類吃也;又有否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之類開,不重要,只要有車可用足矣。 按保證供應鏈之政策一大好處是穩定物價:近年頗有人關注中國目前出現通縮,顯然是多慮也。通縮一定是不好乎?穩定物價時,出現之副作用耳。又或,難道要弄到廣大百姓喘不過氣才叫合理?擺明無稽也:生活壓力太大很多時候,社會動亂之因子也。 美國正為例:按近年美國出現超級通貨膨脹拜登已解決不來,川建國之關稅政策,更是火上澆油也!偏逢川氏矢口否認:甚至說未來發生通貨膨脹之概率,遠低於隕石撞地球也。 試想倘美國抵制中國貨,以美國成本之高昂,按理該多拉攏一眾落後之邦才是:可是川氏加關稅不止加中國:連落後之邦亦加,且還是兩、三成甚至五成也。豈非怪哉?難怪越打越糊塗也:彷彿是在自殺也。 另一方面中國近年一直對寬鬆貨幣政策不積極,亦出於此擔憂:不但徒然抬升物價,生產成本亦是也。尤其在今天中國之生產成本對比二、三十年前,不可同日而語:於發展新質生產力大有所成前,抑制物價者,必要也。亦因此通縮擺明是幫大忙:決非洪水猛獸也。 究其實內捲此回事亦是穩定物價之過程:所謂價格戰者,不全是壞事也。治內捲事實本是不必要:於價格戰過程中總會淘汰一些劣質企業,且過後,促進產業升級也。 撇除2021年時之一系列整治政策,中國近年經濟政策重心,顯然在供應鏈方面——比如打仗或救災時,如何保證物資補給?依賴外國,說不通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鼓動消費不二法門

圖片
自從川建國回鍋狂加各國關稅起,美國即掀起一片搶購風潮:尤其低價門店、超級市場,佈滿人龍,蓋要囤貨,生怕日後貨品更昂貴也。 根據紐約市一名46歲女程式員說,現在舉凡外出都會自備食物、水瓶,盡量不買外賣食物——能省則省也;又科羅拉多州一名31歲電訊員亦曰,自己不預期在可見未來能每月收支平衡,遑論存錢退休也。另芝加哥有一名62歲紡織品店家,還說關稅迫使自己生意做不下去:店家有25 名員工,皆即將失業申請救濟也。 如此看來一般美國人之生活看似風光,實則經不起考驗也。 那到底美國消費市場是如何一回事?根本靠低端市場:按美國消費者很多都是囊中羞澀——有生活壓力也,因之在消費上,一樣對價格敏感也。 此間美國最著名低價店為沃爾瑪——英語WalMart是也:一向以來沃爾瑪最鮮明之招牌,天天低價也。而如何做到低價?從落後之邦進口:起先為中國,至金融海嘯後中國成本日貴,乃多了向越南、印度、墨西哥者進口也。 如今川建國狂打關稅戰,倘專針對先進之邦並沒甚大不了:殃及落後之邦則另外說法也。尤其考慮到美國消費者之真正購買力——能說不要命乎?倘是奢侈品倒是沒所謂:一般日用品倘太貴,於民怨沸騰下,加關稅者,能說非政治自殺乎? 由此即反映一關鍵問題:到底如何消費才會活躍?一般而言物價太貴是有壓抑效果——美國現在是為例也。另一方面不能假定消費者普遍皆是紈絝子弟——沒日擲千金之能耐也。而以低價促進消費不但美國:連歐、日亦如是,蓋因不二法門也。 按先進之邦之情況是生產成本普遍高昂:大體僅歐洲之法、德、意才能有產業在,蓋其所生產者,奢侈品也。英語系擺明是性格問題——不適合搞製造業也;至於日、韓則是文化上始終流於淺薄——其製造業節節敗退,與叫不起價,大有關係也。 現在中國儘管生產成本優勢尚在,顯然不及幾十年前:倘欲帶動消費,多從落後之邦進口誠不得不如此,且要穩定物價也! 到底如何消費才會活躍?一般而言物價太貴是有壓抑效果——以低價促進消費不但美國,連歐、日亦如是,蓋因不二法門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內需前提幣值也

圖片
到底中國是否當真需要促進內需?此問題姑且不論,倘真欲,竊以為前提是人民幣要有相當幣值:這是不難理解,蓋因一旦升值,代表著人民幣在財富上升級——買得起更多也。反之貶值則不然:一貶值就物價上揚,購買力受壓抑也。 過去中國消費者普遍有點消費能力,無他,人民幣升值所致也。 倘不明白,即找些實例解答:比如日本,長期以來都被人嫌生活指數太高,蓋因物價高昂也。另一方面倘看關於日本之報導,通常之情形是日圓一升值,日本政府即伸出有形之手干預,把幣值壓低回——擺明是賤賣自己也。那何也?為確保出口也——尤其出口至美國也。而日本一向親美——最顧忌失去美國市場也。 可是在確保出口之同時,日本物價水平只有高居不下:事實是每次日本政府壓抑日圓匯價,日本民眾定必紛紛節衣縮食,蓋生怕生活水準降低也。日本那種中產生活究其實很表面:只有負擔一堆堆,教人喘不過氣來也。 另南韓亦是同樣情形:按以韓圜計價往往動輒幾千、幾萬塊般。所謂韓式生活一樣是中看不中用:無獨有偶,南韓亦是熱衷於出口到美國也。 顯然對中國而言,日、韓只是反面教材,且決非好參考:倘中國亦像日、韓般壓抑己國貨幣價值,賤賣自己也。何況因此弄到百物騰貴:如此生活,叫救命也。 而倘看深一層,出口到美國是否中國經濟該關心者?始終中國不是日、韓:日、韓長期是美國之附庸,反之中國,則常受美國嫌棄也。又看華為:按華為遭美國打壓已非近年之事,華為依舊壯大也。那憑什麼?靠做非洲市場也——人棄己取也。反例則有Tik Tok:根本美國生意佔Tik Tok營收很有限,卻偏賴死於美國,犯賤乎? 對比下華為有骨氣得多:反正美國容不下華為,華為乃乾脆展現風骨也。 按所謂中美貿易者,論本質,只是白白供養美國:中國出口到美國,相應從美國,沒獲什麼東西來也。這算是貿易乎?沒啥可交換也。對比則有歐洲:中國從歐洲所獲得者儘管是奢侈品,總算是斬獲也。 到底中國是否當真需要促進內需?前提是人民幣要有相當幣值:一貶值就物價上揚,購買力受壓抑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保就業勝於促消費

圖片
說到中國經濟有何地方需要穩定,大概是就業:說什麼都是假,正常內需之前提,就業也。不先於就業方面下工夫,而說什麼刺激消費,論本質,本末倒置也。 之不過於就業此一方面,中國其實經已很有優勢:起碼製造業基礎尚在也。一般而言僅製造業,才能產生較多就業崗位——靠服務業效果一般較差,尤其金融,更不可能。茲舉一例:有國際投資銀行開分支於香港,開宗明義不聘用香港本地人。何也?主要是其崗位皆要求具備國際級視野,而香港人,普遍力有不逮也。 又拿美國作例:紐約與華爾街較諸美國中西部各市,不相關連也。川建國、共和黨正是藉此城鄉差異見縫插針——川氏之支持者,多是中西部鄉民也。 再看世界各國,於解決就業上,往往一籌莫展——蓋製造業基礎缺缺,有別於中國也。由中東到東歐至非洲再到拉丁美洲,例子不勝枚舉也。 按其實在中國已有恆大作為反面教材:綜觀恆大過去一貫所作所為,一言以蔽之,玩財技也。這些財技到底能創造出多少就業崗位,不言而喻也;反之華為一直堅持以科研作定位,於產業升級上貢獻良多:推而廣之,有助促進製造業也。 另一方面消費之本質是什麼?財富之破壞也:既是破壞,前提是要有財富,而財富則需依靠累積也。未積到一定程度卻走去大肆消費,說得過去乎?難不成鼓勵大家借貸消費?徒然負債纍纍,返貧也。 按以中國之國情,最重要者決非刺激消費,而是盡力保證國人生活水準:從美、日、歐等經驗看,一個辦法就是從落後之邦進口生活必需品,以平抑物價也。現今中國亦是有此需要——連美日歐之國民亦要看菜吃飯、量體裁衣,遑論中國也。 反映在外貿上,當然要專攻落後之邦:尤其在進口方面也。另一方面中國正致力打造新質生產力:那些新質生產力製造之產品,對落後之邦才有意思也。中國把高精尖賣到落後之邦,換取落後之邦之食品、日用品等,如此一來,才叫互惠互利也。 反而先進之邦是不需要中國之新質生產力:像日、韓般,已太多也。 說到中國經濟有何地方需要穩定,大概是就業:不先於就業方面下工夫,而說什麼刺激消費,論本質,本末倒置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金融真正顧忌

圖片
當美國股災殃及日、韓等國之同時,似不影響中國:基本沒太大跌幅,彷彿置身事外也。一般之說法是出於中國股市本身估值已夠低:就算被美股下挫所影響,只是隔靴搔癢也。亦因此有人說哪怕美股崩潰,亦不宜追捧中國股市也。 低歸低,就算中國股市不值得進場,那又如何?此間一重要疑問在:股市真能反映經濟實況乎?以美、日、韓之情況看,明顯尷尬:即說美國,好些調查指出多數美國民眾對股市之榮景無感,且普遍之看法是,沒嘉惠及實質經濟上也。 事實上看美國不能只看紐約、矽谷:中西部之情況是號稱「鐵繡帶」,長期遭遺棄也。這些地方不是美國一部分乎?當綜合起來,真實一面是美國為兩個世界也。 日、韓情況亦類同:其經濟根本上缺乏亮點,依舊死氣沉沉也。 既如此,則衡量中國經濟時,股市方面大可不理:根本上,中國之國情為政策市也。端看當局政策如何:很多時候確是因實際情況而制宜,不盡是全不合理也。 按當局之政策大方向本是眾所週知——打造新質生產力也。尤其需知科研立國,為中國一貫國策也。反而金融炒賣這些並不為當局所樂見:就以房市為例,當局堅持房住不炒直到今天依舊如是,是有其理由在也。而馬雲於疫情時在一次演講中大呼要改掉中國金融之舊思想,即遭當局警告:深究其由,是怕中國經濟被坑害也。 按其實到底中國經濟是如何狀況,觀點、角度之問題:英語系主要是看金融那方面;而中國,則是從製造業方面說也。難道英語系一套為金科玉律乎?起碼沒顧及中國國情也:哪怕英語系自己,產業空心化所帶來之苦果,不容否定也。 而倘著中國出台寬鬆貨幣政策,則更是不負責任:美國自己亦因超級通貨膨脹而大加息,是如何之反映?通貨膨脹者,普通民眾吃不消也。 按中國普遍民情是一貫顧忌通貨膨脹——欲生活壓力減輕也。而現在之情形儘管說不上天降甘霖,至少於己較有利也。當局制定金融政策時需如何之考慮,能說不十分鮮明乎? 根本上中國之國情為政策市——很多時候確是因實際情況而制宜,不盡是全不合理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奢侈品在中國尚火

圖片
於中國經濟處於轉型之時期,根據奢侈品巨頭LVMH表示,中國之銷情哪怕是現在這五年,尚有大幅成長,達兩倍左右也。而LVMH客戶服務部門亦回應外界稱,已於2月19日起調高部份產品之中國售價,平均有6%增幅——於中國市場,無有怕也。 按很多人都有一誤區,那就是認為經濟一不好,奢侈品、高檔貨消費必然大受打擊。果真乎?事實卻不然:從古今中外之經驗看,當知往往出乎意料。像印度,一般貧民還會積極購買黃金、飾物,或大排筵席之類也。同時他們又會低價消費:無關經濟榮衰,而是任何時候,必有此一需求,蓋要維持生活也。 當然受打擊者是有:準確說是中端貨,蓋定位上,高不成低不就也。那又何謂中端?大致就是看彷似很高級:一詞形容曰「輕奢」——表面上能與低端貨有個區分,實際自欺欺人耳。 或打一生動比喻:擺在舊時,中國或會禮聘一些韓星或港、台二、三、四線藝人,作代言、商演,當是國際巨星駕臨也。現今當然不會如此:一來錢財已非問題,二來以中國之地位,沒必要委屈自己也。 由是觀之,中國之消費市場早就進化至另一面貌:再不像早些年般,能讓一些三教九流、牛鬼蛇神混水摸魚也。通常鮮有人能指出此點:對中國之認知跟不上也。三星何以兵敗中國?Note 7爆炸事件尚是次要:中國市場大進化也。又如鈴木、三菱車,因其定位不上不下,一旦失意中國市場,除撤離,別無他選也。 整體而言中國市場是呈兩個型態:低價市場、高端消費。於此型態下中國消費者死命省吃儉用,一儲得些錢來,就花在高端消費上——面子消費也。哪怕是早些年低價市場於中國,尚是極為普遍也:舉例吃飯可能十塊、廿塊左右,即一頓也。 倘拿手機作例:中國市場一端蘋果手機壟斷——面子消費也,捨此皆中國手機之世界——論價低,中國貨具絕對優勢也。那三星如何?高端拼不過蘋果,低端又難做到廉價,於中國,乃再無立錐之地也。 今後中國市場步向成熟之時,就是此一格局:於認識中國市場時,誠不能忽視也。 整體而言中國市場是呈兩個型態,低價市場、高端消費:於此型態下中國消費者死命省吃儉用,一儲得些錢來,就花在高端消費上——面子消費也。(新華社)

進口博覽與需求

圖片
近來中國於上海舉行進口博覽會——說起來已是第六屆也。何以有此展會?大概是有人認為中國一直進口太少,當局為求籠絡各國,乃有此等展覽也。 之不過是否當真中國不願進口他國貨品?那倒不是:其一,中國願進口者究其實,老早經已進軍中國市場,比如奢侈品、名牌子等等。其二,有些尚未在中國市場涉獵者,之所以未打入,很可能是這些東西為中國不需要也:舉例咖啡、巧克力之類,合國人之口味乎? 綜觀是次進口博覽,說參展商數目創下歷來紀錄,所賣者,不外乎工業設備比如機床、機器人,又或高新科技——欲借鏡別人之成果也。於是參展商中歐洲企業居多——法、德、意也;反而中東、非洲、拉美國家,因在此兩方面一片空白,少有參會者也。 按中東、非洲、拉美出口之東西多是原材料性質,比如石油,皆不像是進口博覽所參展之項目:從性質上,確如是也。 另一方面不幸者是,消費品項目於進口展覽中亦偏少:真正立足於中國者早就在中國市場,佔有一席之地,沒非參展不可之理由也。而未立足者哪怕參加進口博覽,不見得能打出名堂:中國之消費市場始終呈兩個型態,即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也。 嚴格說來倘單純批評中國不積極進口,是有點片面:一切取決於需求也。拿其他國家對比:英語系需要華為乎?需要C919乎?又或者,需要中國鋪橋、建大壩乎?需要中國之高鐵列車乎?連對吃中菜,英語系極嫌棄也。 又或全面些看:中東人普遍反美,會對吃麥當勞有興趣乎?當然不也。 對於中國,一般日常生活消費低價為大前提,因之極其量只有落後之邦,才有資格涉足——中國製造夠應付也。除非產品能給消費者面子,才有條件售以高價——於中國市場,歐洲貨之機會也。另一方面發展高精尖產業為中國一貫國策,而在此方面之進口,亦是歐貨居多——空中巴士為例也。 英語系普遍不適合打入中國市場——以金融炒作為基,對中國,困擾也。且她們亦缺乏產出:能找什麼與中國交換哉?再說,她們亦不需要中國之科技也。 日、韓者則因不合中國國情,更難堪也。 倘單純批評中國不積極進口,是有點片面:中國之消費市場始終呈兩個型態,即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也。(新華社)

日、韓生活模式之弊

圖片
在筆者看來中國經濟過去最錯之地方為盲抄日、韓:不但不宜師法,還是學不來也。 倘從表面看日、韓之一套看似很光鮮——中產生活也。比如上班族普遍打大企工——福利一般不俗,甚至終身聘用也;上班西裝骨骨——整齊華麗也;日、韓人之消費普遍買房又買車,進而為孩子上補習班、才藝班——看似幸福家庭也。而孩子們,甚至可以盲目打機或追星之類——揮霍無度也。 過去中國從事出口加工,而外資又往往以日、韓為大宗,於是中國所吸收者,不免盡是日、韓一套——看上去日、韓之生活,似是完美無瑕也。 惟當然此中是有很大誤導性:一來高收入從何來也?二來過此等生活論本質,成本很大。三來除日、韓,尚有哪些國家擁有類似條件?須知日、韓之所以能如此優渥,靠美國供養也:美國之政策根本上是照顧日、韓,惟當然代價是,日、韓缺乏自主性也。這好比一般寵物,不愁伙食,可行為上,則限制多多也。 倘只論先進之邦,法、德、意之國民生活一般小康水平:可能居於二、三、四線城鎮,於當地工廠打工也。而就算是美國,低價貨品之供應夠與否,至關要緊也:一旦無或不足,對白宮,大麻煩也。 換言之就是中國一直以來,囫圇吞棗也:對外間一無所知,亂抄一遍也。 而倘進一步說,根本是不該有日、韓那種生活方式——消耗之資源何來也?國民生活倘能保持小康水平,其實經已不俗:或花費不多,尚有一定物質享受也。另一方面日、韓普遍財閥主導:小企沒生存土壤也。財閥把持一國經濟究竟有何負面影響,韓國已擺在眼前:橫看豎看,死胡同也。 總言之就是日、韓,純粹特殊例子:缺乏參考價值也。 究其實自前年起中國推行一系列整治政策,論本質,棒打日、韓也。比如打擊補習社、才藝班,而兩者,日、韓普及也;限制小孩沉溺電玩,而電玩者,盛行於日、韓也;再如追星者,日、韓之一套也——對中國有何好處哉?進而改為師法法、德、意打造專精企業,亦是為小孩日後:打工廠工,總比從事金融實際也。 故謂一系列整治政策者,否定日、韓式生活也。 中國經濟過去最錯之地方為盲抄日、韓:日、韓純粹特殊例子,缺乏參考價值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內需何用刺激哉?

圖片
中央今年把經濟政策重點放在內需方面。然內需需要刺激乎?不同於發展製造業:制訂發展工業政策相應簡單直接,比如招商引資也。消費則如何促進?總不能強迫也:倘沒錢時,如何消費?而一有錢,自然就去消費也。 過去中國亦曾出台一些刺激內需之政策,就是成效不彰:純粹浪費國庫也。 深入些說,中國市場素來都是兩個型態——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。國人平日節衣縮食,錢一儲下來,即花在面子上也。最簡單例子是春節:一般國人會於此時刻意打扮,以便拜會親朋戚友。而穿什麼?LV、Chanel、Gucci之類,甚普遍也。每逢春節前這些名牌門店總會有相當人流,蓋國人撐面子也。 而對國人,只有產品能為他們帶來面子,國人才捨得花費也。除服裝,汽車為表表者:一般國內街頭豪華車居多,諸如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也。捨此則是裝備簡陋之微型麵包車:用以拉貨載客,實用為主也。 歐洲有款豪華車品牌曰「瑪莎拉蒂」,於中國暴得大名,就是出於面子消費——貪其造型似戰狼也。與美、加比較,北美市場,通常豐田、福特車已夠也。 總言之,消費純屬本能反應:一旦有錢,自然會也。反而難辦者是生產活動:打造一套具系統之產業鏈,決非三朝兩日也。科研則更是:從事者需刻苦非常,具恆心與毅力也。 按中國民間並非缺乏消費力:消費文化之問題也。且正常論,不論自身多有錢,總得要量入為出:否則負債纍纍,返貧也。 換言之對中國,與其著國人多消費,出台便利國人省錢之政策,減低國人經濟負擔,反而更為實際:需知國人之經濟條件與先進之邦比,尚有一段距離也。且即使先進之邦,以歐美為例,尚需優先考慮低價——顧及自己荷包也。最不好是日、韓:日、韓那種生活模式表面看光鮮,大負擔也。好聽說是中產,實質對社會,不可持續也。 因之像阿里巴巴、騰訊者受到當局整治,究其實不冤枉:他們皆錯在引進日、韓之一套生活模式,為國人製造負擔也。或許他們以為中國之小孩普遍皆是紈絝子弟:此等坑害中國小孩之舉,論本質,泯滅人性也。 對中國,與其著國人多消費,出台便利國人省錢之政策,減低國人經濟負擔,反而更為實際:需知國人之經濟條件與先進之邦比,尚有一段距離也。(新華社)

壓抑消費政策議

圖片
自從馬雲與其阿里巴巴崛起,即不斷炒作11月11日為全國購物日——謂之雙11也。而每年交易額都會刷出新高——當然,是與過去中國消費量基數低有關。 今年因受當局整治,雙11成交額依然突破紀錄,惟增速為歷來最低。而阿里巴巴與其他電商,甚至連炒作亦不敢——每年有即時成交額戰報,今年翌日才公布,純粹最終數字。當然,消費熱情未至於無:明顯是商家們顧忌政策,才比以往低調也。 一個重要鐵證為官方有評論,認為對雙11成交額之崇拜「可以休矣」。言詞中見有「都是低水平消費刺激」、「把消費者當猴耍」、「成交額再高無非是『寅吃更多卯糧』」⋯⋯似對雙11恨之入骨也。 如此言詞不免流於偏激,然亦引申一個問題:中國經濟是否需以消費驅動?一方面,倘弄到像美國人般普遍舉債度日,當然不是好事。另一方面倘以中國國情,消費風氣太濃是會破壞脫貧大計,不利實踐共同富裕。即如早些時國家之整治行動,矛頭之一,為補習社、才藝班:對一般家庭,負擔不可謂不重也。 另外追星行為不免涉及花錢:這些支出,無謂也,乃遭當局遏止也。 嚴格說來中國消費風氣,尚未至於一如美國走火入魔:儲蓄依舊是大前提。只不過結構上只有兩個型態:一端為低價消費,主要是日常開支;另一端則為面子消費,專買高檔貨也。中國之消費者平日拚命儲錢,一積下來,錢就花在面子上也。 包括買房自住亦是消費,尤其國人買房特好豪宅,貪其夠派頭——面子消費也。 因之中國消費市場之大商機,只有對高檔品牌如LV、iPhone,以至瑪莎拉蒂,才有意思,否則是中國企業之世界——猛虎不及地頭蟲也。像三星、鈴木、H&M之類,皆本不該賴死中國市場——輪不到低端品牌去爭也。 高端消費正常對一般人,是偶一為之:不會常作如是辦也。而當局不鼓勵或壓抑消費風氣,實為無可厚非。只是如此一來,不但對電商如阿里巴巴,對外資中低端品牌,受衝擊最大也:高端消費,尚可倖免於難也。 倘以中國國情,消費風氣太濃是會破壞脫貧大計,不利實踐共同富裕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內需與金融政策

圖片
改革開放多年常有人說中國內需不足。真是乎?那瘋搶iPhone和LV手袋,該從何解釋哉?總不會是極少數也。 事實是中國之消費市場,本就經已蓬勃,包括買房在內——買房旨在比面子也。或有人說房價貴,然對沒錢者,價一貴,必不買也,蓋總得量力而為也;而刻下中國之情形,是多貴尚有人瘋搶——具購買力者眾也。 又如買車:窮之時候,買鈴木;富起來後,嫌棄之,改捧瑪莎拉蒂也。 按中國就算民間少消費,倒非問題:消費之本質是花錢,而花錢過程中,是不會生出回報——既無盈利,又無息收。對經濟,投資、生產才是最重要者:既能產生回報,又能帶動就業。以中國而言,既一心脫貧,該把重點放在哪?不言而喻也。 企業只要有生意,員工只要有薪取,多少會有錢消費——擔心內需不足,無謂也。至於一般民眾消費多少,當然要量力而為:沒錢卻扮大款,愚昧也。 另一方面,日常生活,總得要省錢之渠道。像WalMart之類低價店,對國人,有實際價值也——如此則面子消費,有基礎也。 反映在金融方面,如何之政策才恰當?借貸予企業投資,擴充廠房增加產能,能對經濟有助;借貸予消費者購物,則不宜也,蓋此中,徒然讓人負債,什麼回報皆無——如何脫貧哉? 故謂中國官方整頓互聯網企業,究其背後,涉及經濟政策方向:比如阿里巴巴,提供貸款予人消費,對中國之經濟,糖衣毒藥也。另騰訊問題亦類似:因專做網絡遊戲,少不免會慫恿小孩,胡亂花錢。如是者,教壞小孩也。 而倘進一步看,中國應否出台刺激內需政策,答案是否定:按內需本來就已有,搞什麼鼓勵消費之政策,畫蛇添足也。另一方面,把重點放在如何減輕大眾生活壓力,才是正道:哪怕再富裕,總得要看菜吃飯也。事事講求精緻對任何國家之人們,不宜也,包括中國在內。 反映在金融上,確保貸款用於投資,抵制借貸消費,以中國之國情,才實在也。 中國應否出台刺激內需政策,答案是否定:按內需本來就已有,搞什麼鼓勵消費之政策,畫蛇添足也。(新華社)

中國市場綜合觀

圖片
中國市場究竟是如何一回事?有兩方面可看。 基於自身文化,國人之生活方式是自成一格。就如國人吃飯普遍較為傳統,豬肉、大豆、茶葉、蓮藕、山藥,必消耗多多也。又如國內各縣市都總有批發市場,專賣琴棋書畫。何也?傳統文化也。 很多時候舶來品,因不合國人之生活方式,在中國,碰壁也。就如芝士、咖啡、黑松露、巧克力、牛油果之類,哪能獲國人歡心?國內有家曰「瑞幸」,主力賣咖啡,在碰壁下,只能作假業績,以瞞騙股東和投資者也。 中國之情形論本質,放諸其他國家,一樣:美國人會拚命吃蓮藕和山藥?反之芝士、咖啡,就會消耗得多也。亦可作如是說:各國各處例也。 另一方面國人又極崇面子消費:最明顯例子為iPhone和LV手袋。另買房亦是:不買房太丟人也。歐洲有豪華車「瑪莎拉蒂」,因能給國人面子,乃打出名堂也。 按面子是建基於國人崇尚「禮」之傳統。而如何才是「禮」?行為要檢點也。反映在打扮、生活上,國人必講規範以合乎「禮」——慢慢乃講面子也。一般而言體積較大,或設計大氣之產品,較合乎「禮」,反之則不然:鈴木、三星就是敗在產品大氣缺缺,乃失意於中國也。 倘進一步綜合起來,中國市場大概是兩個型態: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。低價市場一般是讓國人省錢,而此中,通常切合國人生活方式。而當消費者拚命省,錢一積下來,就花在面子上也。兩種市場並非界線分明:夫省錢者,面子消費之基礎也。 消費型態如此並非中國獨有:按印度人一樣死命省錢,一到某個時候,黃金之類消費,大規模也。而哪怕是美國,其消費者於平日,多光顧WalMart也。 按中國市場在蓬勃早期,因未成熟,經常見到之現象是,什麼品牌皆被搶個清光——好奇心驅使也;至中國消費者觀念成熟,見識增加,自當知道哪些才值得搶,哪些才值高價——中國消費成型也。現在,正正是成型階段——逐漸不易混也。 中國市場大概是兩個型態: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。當消費者拚命省,錢一積下來,就花在面子上也。兩種市場並非界線分明:夫省錢者,面子消費之基礎也。(新華社)

亞馬遜不忿之因由

最新一期《福布斯》雜誌調整了最新富豪榜,登首位者,竟是法國LVMH集團總裁,壓倒矽谷一眾富豪。雜誌之理據是LVMH股價於近幾年,節節攀升,且雙位數升幅。 只看身家數字,LVMH總裁與矽谷頭頭比,實非很大差距,所不同者,是對中國之涉獵:按LVMH主打之奢侈品,國人甚好也,反觀矽谷除蘋果、微軟,整體敗在文化差異——不合國人也。倘說中國市場對外資,至關要緊,賣奢侈品相應著數——正如無數調查一致指出,奢侈品牌之買家,半數國人也。 以過年而言,通常鮮有人意識到,過年之本質,比面子也:傳統農家平日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經常省著省著;惟一到過年,大家必一反常態,為包裝自己,不惜工本也。比如穿衣,不止要漂亮,還要是名牌,蓋名牌者,能方便拜年也;吃飯也是,就如看年夜飯之排場,已可知一二也。 買房、買車亦為面子消費:否則豪宅、豪華車,不會全國遍地也。 換轉別處未必如此:印象中一樣對名牌瘋狂者,不多,日本為其一也。而在歐美哪怕億萬富豪、矽谷大佬,對生活再講究,亦不致於如此:以喬布斯為例,其人素來一身牛仔裝示人,彷彿滿不在乎。 也許外人會問國人,面子很要緊乎?按面子此一東西論本質,乃涉及「禮」:傳統中國講求「禮」,而「禮」之意思大概指如何行為舉止,才叫恰當。可是「禮」究竟如何標準,則說不定。經過歷代探求,連打扮、生活之模式,亦有規範以合乎「禮」。當國人為達到此標準而努力不懈時,就為面子此一觀念,奠定基礎也。 當然穿平價衣,吃平價菜,以至開國產車,皆是平日國人會作之事。只是一旦錢積下來,錢就花在面子上也。平價貨市場,是中國企業之天下,輪也輪不到外資爭;而外資,則只有高端市場,才有戲也。鈴木、三星之所以敗走中國,品牌低端,為主因也。 當然外資品牌能切合國人生活習慣,也有戲,惟要做到如此,談何容易哉?即如矽谷,要熟悉中國一如阿里巴巴,行乎? 以亞馬遜為例,中國市場既打不入,其老板身家一旦比不上LVMH總裁,難免不忿也。

內需、猛虎、地頭蟲

圖片
說中國應鼓勵內需,早於金融海嘯時,就已常有人說。然內需何需鼓勵?正常人一有錢自然就會消費,毋須外人提點,也不須先受教,才懂得——生物式本能也。 按消費是需以有收入作前提,而收入之基礎,產業也。以中國產業之眾多,儘管非每一家皆盤滿砵滿,賺錢者,總不少。擔心內需缺乏?庸人自擾也。 故謂鼓勵內需之政策,實多餘也:畫蛇添足乎? 按其實早於金融海嘯前,中國內需就已萌芽。就如中國是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費國,蓋國人講面子也;豪華汽車消費尤以中國為最,且要越買越大部;iPhone、庫克吃粥還是吃飯,要看中國市場面色;金融海嘯時中國票房倘破億,已算厲害,現今廿億才能過關。凡此種種,皆是內需之反映——有內需,這些現象,才會發生也。 就連買房也是內需:按買房本質為面子消費,尤其是豪宅,一字記之曰「大」,且還要是林蔭處處,鳥語花香——居住環境講究也。 中國內需龐大誠毫無疑問也,只是應注意是,並非每一外資,皆能從中獲益:當中國消費市場發展到一個程度,市場上之競爭者,必甚眾也。在激烈競爭下,哪些才能留下?就如筆者說過:產品給到人面子才有戲;產品夠大氣才有戲;產品與國人生活觀吻合,才有戲。 而且中國尚有不少土炮企業──猛虎不及地頭蟲也。麥當勞儘管在中國橫掃千軍,一面對本土餐館,難搞也;iPhone儘管是國人之愛好,一見華為,威脅也;LV、Chanel、Gucci儘管在中國賺到笑,一見山寨,頭痛也;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儘管在中國所向披靡,一見國產車,難輕敵也。 如此看,倘觀乎貿易戰,問題已非中國進口多少──還須看合不合國人愛好。這非談判桌能解決:通過政治、外交所作之購買決定,很多時,難持久也。 倘觀乎貿易戰,問題已非中國進口多少──還須看合不合國人愛好也。(新華社)

市場巨大助於崛起

圖片
中國於近四十多年時間,從一窮國,躍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,關鍵之一,在於中國乃一龐大市場:市場之龐大使中國光主打本土市場,已夠做,且能進可攻,退可守,毋須看出口市場面色。 正常經濟首先是由生產帶動,待一程度,才去貿易。至於程度到哪,端視乎能否打出口碑、名堂,一如平治、LV、香檳酒。此道理好比吃一頓飯,生產才是主菜,貿易,充其量是飲品。 過往中國做出口,按其實是白做,且其盈利,是連買一個橙也不夠付——貿易未夠條件也。反而做內銷,情況倒還好些,起碼不愁銷路也。 曾在國內一些批發市場,問過好些店主:原來那些山寨貨,或假冒偽劣之類,一般是銷向次級縣市。倘在京滬深,山寨貨,反而不多人買——傾向面子消費也。 觀中國近代史,中國基本上是什麼都缺,誇張之時,連一個鉛筆刨也難找到——商機處處,此謂之也。且考慮到市場規模,即使貨品只賣一元,十多億收益,為最起碼矣——當然這是粗略計算,尚未計各種變數。然儘管打個折頭,再差,差不到哪也。 華為正是受惠龐大本土市場:因如此,任正非才能從容不迫,無懼美國打壓。 中國此等優勢是小國難以比擬:以日本為例,北美市場乃日企之命根;再看三星,其規模倘單靠南韓市場,支撐不起也。 中國市場龐大除使中國企業易於壯大,對外資之影響,可以一線之差:比如蘋果,倘見中國市場有何異樣,必大為緊張,蓋營收一下滑時,損失可很恐怖,非其他市場能填補;空中巴士之飛機,中國外,沒多少國家具如此大胃口,大批吸納;歐洲一款車呼曰「瑪莎拉蒂」,本來一直半死不活,就靠中國市場做起——按其出口市場,最大者,中國也。 當一國與中國交惡,沒得賺中國錢,則其災難性,是一如被導彈轟炸。而國家越小則越不敢對抗——否則五行欠打也。 當一國與中國交惡,沒得賺中國錢,則其災難性,是一如被導彈轟炸也。(新華社)

中國企業,地頭蟲

任何國家不管發達與否,一旦與中國呈貿易逆差,真正良方,是減少從中國進口。作如是辦放諸今日,非不可能:今日中國生產成本,已不同於以往。越、印、菲、柬之類,成本更有優勢也。一旦選擇一多,一切不是問題。 至於打入中國市場,實則需顧及文化差異:叫國人吃飯不用筷子,而轉用刀叉,可能乎?叫國人不雕檀木,改雕大理石,可能乎?又或者,叫國人多吃芝士、鵝肝、黑松露之類,可能乎?文化差異只能適應,難改變也。 按其實外人來中國競爭,除文化差異,也需注意中國企業,包括一眾山寨王。千萬別小看山寨王:質量差誠不假,說到底是土炮——猛虎不及地頭蟲也。這些土炮光是熟悉中國,已先天具優勢。外資要與之競爭,看質量,尚未夠——賣點要夠獨特,優勢無可替代。 如此特點明顯地,是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,或LV、Chanel、Gucci那種級數。 很明顯落後國家很難從中國市場,分得好處,蓋因他們產品,本不夠競爭力;而先進之邦之低端品牌,在中國市場,亦必不敵中國土炮。三星、鈴木,皆為例子。 按中國企業在中國市場,其最大優勢莫過於熟悉國情。就如做餐飲,中國土炮所開者必是中菜館,而非西餐廳;穿服裝,中國土炮服裝通常弄鮮紅色,皆因鮮紅色者,乃國人最愛也;就算國產車也是:國人買車通常崇尚大車,因之土炮企業推出者,都是SUV。 互聯網企業則更是:阿里巴巴、騰訊、百度在中國之地位,皆有目共睹。而Google、臉書他們,倘進軍中國,須比阿里巴巴等多花幾十倍努力,才行。花在哪?了解國人喜好也。 也可作如是說:在中國能挑戰到阿里巴巴、騰訊、百度地位者,必是土炮,輪也輪不到外資。 一言以蔽之,文化差異決定成敗,也對中美貿易逆差問題,有所啟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