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中國房市」標籤的文章

房市與鬼城

圖片
按中國房市情形有一點為外間所忽略,那就是中國各處各地情況有異:要知道以中國之大、之廣,縣市甚眾,總會有些土地供應緊張,有些則不也。 要知道於過去廿年來全國新建之房盤,遍佈各省各市各縣:一線城市新盤固然不怕需求缺乏,二線者必差一些也。再三、四、五線縣市,則需求拾級而下也:其原因很簡單,流入之外來人口不足也。那何以流入者少?當地難有鴻圖也。 比如北京貴為京師,固然居大不易;周邊之河北各縣市,因地域性質,差一截也。再隔壁之山西情形更糟,蓋因當地發展滯後,人口流入不夠多也。 又長三角一帶,江蘇各市諸如蘇州、無錫、昆山、鎮江之類,房盤不怕沒需求——皆產業密佈也;然安徽那些縣市則如何?因地處內陸,另一光景也。 尚有些房盤甚至位處內蒙古:乏人問津,只好淪為鬼城也。 按過去房價處於升軌之時期,各縣市政府就是不顧一切強推建房、賣地:到底市場真實需求如何,顧不得如此多也。然另一方面,倘能看透市場長期走勢,超出常人能力所及:升市時,不會想到有跌市之可能;跌市時則一味看空,何其短視也。 究其實正常說一個國家,通常是一線城市之房盤才最值價:越次級縣市越不然,蓋因難吸納外來人口也。可是此點於房市升軌時,亦是容易受忽略也。 換言之如今境況,最治本之道,正是產業分布調整:概言之,產業需流向次級縣市也。這是說難不難,說易不易:總會有些縣市不適合產業生根,比如內蒙古也。可是拿歐洲對比:平治總部位處德國小市——曰斯圖加特也;空中巴士總部位處法國圖盧茲——同樣小城市也;而法拉利總部——意大利馬拉內羅,則更僅鄉村地方也。 全世界之生產基地總是城市地位較次——決不會是大都會也。 以金融手段註定無助解決問題——所謂金融手段不過是製造泡沫耳。尤其是那些鬼城之房盤本就缺乏需求:正常投資者是不會買也。英語系之主張擺明不是出於中國之需要——只圖坑害中國也。 以金融手段註定無助解決問題——尤其是那些鬼城之房盤本就缺乏需求:正常投資者是不會買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治經濟須對症下藥

圖片
關於中國當下房市,外間常有質疑當局推出之政策大多不如市場預期——嫌當局出手不夠狠辣也。惟深入去看,這些質疑擺明建基於英語系一套:其背後之含義是,中國需量化寬鬆(即QE)也。 即以美國講,量化寬鬆真良方乎?好像說於三藩市、洛杉磯等城市,有很多美國人,是要隨街搭建帳篷露宿街頭——無家可歸也。美國淪落乎?據一些報導說是當地之房價、租金長期高企,大多數人沒法負擔:深究其由,QE之結果也。 按QE之好處是短期內有效刺激消費、投資:這些投資最直接者,股市、房市也。不難預見其副作用:這幾年美國遭逢幾十年來最嚴重通膨,要不停加息才能遏止也。 到底中國該效法否,此間重點是中國經濟狀況沒外間所說般糟糕:倘隨便QE,燒壞中國經濟也。況且哪怕中國經濟當真不濟,QE者,非對症下藥也:需針對癥結所在也。 事實上習班子早於疫情期間,已對中國未來經濟有所佈局:包括前年一系列整治政策,以及出台《反食物浪費法》,諸如此類也。概言之就是要仿效歐洲之法、德、意,打造高階製造業:英語系之一套一言蔽之,炒金融也,決非中國所樂見也。而日、韓那種論本質,出口加工也:以中國刻下經濟之高度,早已不可持續也。 這才是合符中國之國情:按中國本正是規模宏大之經濟體。倘相應較小之法、德、意亦能藉製造業有聲有色,中國沒理由不行也。何況就業之解決亦是大挑戰:金融相應難以提供大量就業崗位,除非是袖珍型國家,才有條件憑藉也。 過去中國一直做著出口加工,一大缺點在於成本要一直低:如此一來,不切實際也。何況中國過去做出口加工時,所引進之東西統統無益於中國社會:由金融財技以至電玩、追星,皆為例子。清算之日子早晚將到來:早作準備疏解一下,日後衝擊自可控也。同時當局亦要為日後作些佈局:為轉型奠定基礎也。 大抵中國產業轉型是科研為導向:從事科研本質講求刻苦堅毅,因之國家強調戰狼精神,不可免也。而貪圖安逸、享樂靡爛之風對當局,毒瘤也:必除之而後快也。 大抵中國產業轉型是科研為導向:從事科研本質講求刻苦堅毅,因之國家強調戰狼神,不可免也。(Kuka官方圖片)

房市作支柱之風險

圖片
於中國房市長處升軌之時間,好些人即形容房市為中國經濟之支柱——倘換個角度說,其背後含義是中國房市,萬萬不能崩盤也。 是否當真姑且不論,此中一個盲點在於,房市倘作為經濟之支柱,可靠乎? 綜觀世界各國房市,究其實亦經歷過中國那種升軌:像日本,泡沫經濟爆破前,房市一度使日本,能買下整個美國也。然爆破後如何?美夢破滅也:尚能向美國叫板乎?美國在金融海嘯發生時,其中之一亦是房市崩潰:還使銀行業一片哀怨也。 按靠房市維持經濟缺點之一,是房市本身就不可靠:正常而言,有升就有跌也。或說生動些,花無百日紅也:哪能寄望價格永遠只升不跌?買方負擔能力,總有其局限也。房市、股市本是同一原理:人類有史以來股市長升不衰者,未曾見也。 另一方面房市本是內需性質:正常要有內需,房市才有動力。外國人買房亦可,然其目的在哪?倘為炒賣,通常是看在此國之房市有前景:住就一般情況下,不會也。加拿大為例子:很多買房之外國人,不一定長居加國,蓋說到事業、打拚,加拿大者,比不上很多國家也。 那內需之推動力在哪?一般須靠產業:必得生產出些東西,才能賺取收入也。像美國與英語系般專靠金融度日,其經濟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——終不可持續也。 換言之藉房產支撐經濟與就業,白日夢也:不務正業,其能久乎? 而倘推而論之,甚至不該有什麼刺激內需之政策:內需本來就有,無謂亂添鹽加醋也。何況消費論本質,是很易辦之事:當人一有錢,即會也。困難者是生產:搞產業要大有所成,艱難非常也。只要拿華為作例即明瞭:每年大量投入於科研上,少點魄力、勇氣,不可也。 刺激房市則更無謂:嚴格說來中國房市,主要在於次級縣市房盤,無人問津也。反而一線城市,甚至還有升價個案——經濟發達,多人流入也。目前之情形頂多是回復常態:誠不得不渡過也。哪怕當局出手亦救不到:既然房價累積到大多數人吃不消,撒手讓房價下調也。待跌至一個程度,才能否極泰來也。 總之就是評估中國房市,難以一概而論也。 嚴格說來中國房市,主要在於次級縣市房盤無人問津:一線城市甚至還有升價個案,經濟發達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房市正軌下之型態

圖片
竊以為對中國,其房市經歷一輪調整,終歸會重回正軌。只是屆時中國房市將是兩個型態:到底作何以說哉? 準確說是對一、二線城市,房價整體有抗跌力;反之對次級縣市可糟矣——不但房市長期低迷,且鐵定不見家鄉也。 比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,由於在全國地位超然,對很多前來打工者,要於這些大城市租房立足,想必是大難題也。而要增加房盤供應亦是知易行難:尤其於這些大城市,地再多亦有限度。而周邊縣市之房盤亦未必合宜:上班動輒花幾個小時,不實際也。 像毗鄰深圳之惠陽,近年來經常建成大批房盤:發展商一般聲稱可方便深圳打工人口,然問題是上班距離如何?按坐地鐵三號線全程得花不止一小時:倘由深圳到惠陽,兩小時不止也。果不其然筆者曾到惠陽一看,鬼城處處,尤以入夜後為然也。惠陽是有些工廠,只是以其工業規模,不足以支撐如此多房盤也。 按中國過去多年,即有不少類似惠陽般之鬼城:於興建時,彷彿不計後果也。顯而易見房市並非純粹數量問題:質之方面,才要緊也。 這是對中國經濟真實現狀之反映:大多經濟活動集中於重要城市,尤其是京滬穗深。從每年之春運當可證明:於過節前,人流主力從大城市到次級縣市、偏遠地區,相反則鮮見也——通常是少數大城市人口,接鄉間親人到來過年也。到節假後,則人流一窩蜂從小城湧入大城——與節前調轉過來也。 換言之整體上,中國房市是不需救:一、二線城市因其城市性質,房盤必有巨大需求;次級縣市則因發展機會缺缺,人口流入有限,其房市之困難,非當局所能扭轉也。當然可以靠中央之規劃扭轉局面,然如此辦是一盤棋——某些地方比如西藏、內蒙古這些,顯然不容易解決也。 究其實對中國,師法歐洲如法、德、意,把產業之分佈均勻些,才是有效良方也:舉例平治、法拉利、空中巴士之總部,皆非位處千萬人口城市。可有影響這些企業之競爭力?倘中國斤斤計較,杞人憂天也。 中國房市經歷一輪調整,將是兩個型態:一、二線城市因其城市性質,房盤必有巨大需求;次級縣市則因發展機會缺缺,鐵定不見家鄉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房價與人口分佈

圖片
在筆者看來中國房市哪怕崩潰,決非中國末日:原則上房價下跌是買家入市良機。早些年不是怨聲四起乎?買不起房,鼓噪也。而解方只有一個,那就是讓房價下跌也:只要房價繼續升,房價問題,無解也。 毋須擔心房市一蹶不振:始終國人普遍面子消費,且城鄉差距大,對房市,剛需之基礎也。況且價格正常而言可升可跌,總不會跌無止境:跌一輪,又會重拾升軌也。 從另外視角觀察,房價之問題,背後涉及人口流動:通常房價貴之地方都是城市。而倘一國家,農村人口紛紛湧入城市,對城市住房需求,必然構成壓力:房價升之基礎也。即以中國而言,京、滬、穗、深之房價倘冠絕全國,究其實有何奇也?人人湧入此四市也。 正常情形房價貴之城市,居大不易,而哪些人能住下來?要看經濟條件也:此中一些條件較差者,沒法留下來也。而這些沒法留下來者,姑且稱之低端人口也。 以深圳為例子,舊時出口加工年代,來深圳者不乏三教九流,多居於城中村,藏污納垢,敗壞治安也;現今轉型致力高端,就連城中村,亦一一難逃厄運——被清拆,改建成新型屋苑也。三教九流能住乎?低端人口,再難立足深圳也。 上海之情況亦是:以上海之龍頭地位,對一些人而言望而生畏,有何奇哉?上海人甚至因此,不歡迎低端人口也。 按其實深圳、上海之情形,決非中國獨有:紐約、倫敦、巴黎這些大城市,一樣是同樣情形。欲在當地購房乎?一樣沒門也。正常看一城市土地再多,總有極限,不可能把前來人口一一收留。而如何去篩選?房價為最有效也。 到倫敦打工者,找住房往往為頭痛問題;而到巴黎打工者,欲在巴黎購房?奢想也。 於先進之邦有鑑於大城市人口太稠密,通常會發展次級縣市——一般產業正在此落腳也。比如空中巴士,總部在圖盧茲;平治位處斯圖加特,德國縣城也;法拉利身在意大利馬拉內羅,偏遠小鎮也。 歐洲此等情形中國尚未展開:今後不得不開始也。 倘一國家農村人口紛紛湧入城市,對城市住房需求,必然構成壓力:即以中國而言,京、滬、穗、深之房價倘冠絕全國,究其實有何奇也?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美房市不同本質

圖片
按房地產市場危機,於世界各地曾發生:舉例日本,泡沫經濟年代,甚至誇張得能買下整個美國;然踏入1990年泡沫爆發,房市崩潰,日本即彷如灰姑娘,打回原形也。 美國金融海嘯時,亦是房市崩盤開始:因崩潰時危及整個美國經濟,美國祭出寬鬆貨幣政策,於是又刺激房市。如今美國遭逢嚴重通膨,惟一對策為加息:然倘收緊銀根,美國房市受到衝擊,不可免也。 正常一個市場價升同時,亦可價跌,沒什麼大不了。最驟忌者為托市:倘製造新之泡沫,日後一旦調整,更痛苦也。 事實上中國之情形並非一如美國:差異主要在於中國是有剛需,而美國不是。美國房市基本是以投資為主:最起碼放租出去也。而一般人住屋通常是靠租房:租金走勢才影響到大眾。中國則面子優先:不買房會丟面也。而剛需者,面子消費構成也:美國人一般而言,沒面子之困擾也。 按其實很多國家之房市,基本是美國那種:未至於非購房不可也。而且面子對於他們,並非至關要緊也。而一些調查指出,中國擁有自家房產比率,誇張得八成多:歐美以美國最多,卻得六成,德國更僅三成也。誇張乎?文化決定一切也。 另一方面中國城鄉差距亦極明顯:甚至連製造業亦集中於一線城市:指者為京滬穗深。反之尤其四、五線者,農村依舊也。對比之下,歐洲之平治、法拉利、空中巴士,其基地皆次級小鎮;日本之日立之類,亦是設廠於偏鄉也。城鄉差距有何不好?人口持續流向大城市,蓋就業機會多也:從全國一盤棋看,強榦弱枝也。 人口分佈至此對中國房市,亦是剛需之因由:不居於大城市不可也。 準確說美國之房市,本質是很脆弱:一來大眾沒買房之因由——靠租房即可也;二來人口分佈相對算是均勻——尤其最大城市紐約,八百多萬人口,上海之三分一。美國房市主要是寬鬆貨幣政策之結果:投資者輕易獲得資金,而炒房,相應操作簡單,故而一窩蜂也。 中國之關鍵是要避免美國那種情形:既然有剛需在,倘貨幣大量供應,房市瘋狂,不可免也。當過一段日子因熾熱過頭而崩盤,災難乃堪比美國也。 一些調查指出,中國擁有自家房產比率,誇張得八成多:歐美以美國最多,卻得六成,德國更僅三成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房市真實談

圖片
自去年恆大財務危機以來,中國房價似乎趨向熊市:比如有所謂「爛尾樓」,有業主拒絕繼續供款,而工程則陷入停擺也。 某些地方政府開始實施措施,限制房價持續向下:有用乎?跌勢依然不止也。 按其實哪怕房價跌不停,本沒啥大不了:早些年官方拚命打,如何打打不死,甚至有人形容中國房市泡沫是用鋼造。現在開始下跌,按其實已難得:亦是早些年,不少國人期待房價有下跌機會,遲遲未如願。現在按其實對大多數國人,根本是一線曙光,只是趨勢如何,尚是難確定也。 一直認為中國房市不能簡單說是泡沫——官方常作如是說,究其實,是不知泡沫何物也。或者形容是剛需,或更貼近國情——所謂「剛需」,意指有強勁需求,而此需求,是不可能改變也。 竊以為中國房市過去多年,有幾點需注意,而卻不為人所思考:一是中國房市之本質,是面子消費,二是中國房市高,究其實多是一、二線城市,差幾級者,基本乏人問津,房價亦一池死水也。 按中國市場素來都是兩個型態,即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。低價市場當然是為國人省錢用:錢一省下來,就花在面子上也。而買房,本質是予人感到有面子:表明自己富有也。而倘不買房,最大難題在於會遭人指指點點——被人瞧不起也。於結婚時,是最能看見一切:女人嫁人時看男方有房與否,即可判定男方富或貧也。 即是說面子者,即決定出中國房市特色:其他國家少見如此現象,蓋文化不同也。買房者非沒有,通常單純投資炒賣:美國是為例也。未嘗聽聞美國人買房是為面子:倘為住,租房才是主流也。 當然不是簡單有一套房,即會感到有面子:擁有一線城市房子,才有如此效果。四、五線之類則不會:這些縣市通常窮鄉僻壤,有該地之房子,不代表什麼也。 即是說城鄉發展不平衡,亦是中國尷尬問題:正常像法、德、意,平治、法拉利、空中巴士之類總部,通常位處僻壤,並不像中國工廠,盲目設於一線城市。而中國正因如此,一線城市人口爆炸,則其房價,焉有不飆升之理乎?其不瘋狂亦幾稀矣。 面子者,即決定出中國房市特色:倘不買房,最大難題在於會遭人指指點點,丟面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