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中國企業」標籤的文章

車市不成熟致內捲

圖片
說到中國車企內捲現象,經營不善該為其中之一:就如有家車企曰「小鵬」,聽來小氣突兀也。何以作如是叫?倘叫「大鵬」或好些:意曰大鵬展翅,夠大氣也。 然企業名稱尚事小,產品才是問題核心:就如很多中國車企拚命推出MPV——豪華麵包車也。可是麵包車此一東西一般用諸於酒店載客——商用性質也。大概是多去澳門賭錢之緣故,以為此等車型大有可為——事實是其市場面較狹窄,且不宜家用也。 又如掀背小車——類似於Fiat 500,一向為國人所反感者:偏偏中國企業同樣拚命推出,其不接地氣可見一斑也。中國消費者比較相信行政級房車,注重外形與氣派——比如瑪莎拉蒂,酷似戰狼也。 另造公交車有部分小型太過:不但難看突兀,用來應付客量,力有不逮也。 凡此當如上述,一旦遭逢市場冷落,或市場越走越狹窄時,則焉能不內捲哉?蓋屆時,是逾百家企業爭吃一個極小之糕餅——根本分無可分也! 與此同時產品線之混亂亦是顯而易見:舉例貨車同一規格可有不同款式,或突頭或直頭。突頭類似歐洲品牌——如Iveco(中文名依維柯);而直頭則指日本那種也。這固然亦是內捲之溫床:蓋很可能,是車企對用家之口味、需要認知不足也。 按以上中國車企種種,皆是基於市場之不成熟:所謂成熟一大前提是企業有能力,切中消費者之需要、喜好也。另一方面消費者口味一片混沌,於市場孕育早期,平常不過也:企業欲掌握市場之脈搏,非具耐心不可也。倘真出現恆大式之車企,論本質,交學費也:綜觀世界各地經驗,此一塹,中國誠不得不吃也。 究其實中國市場經歷多年發展,早於疫情前已逐漸成型:一為低價市場,另一則面子消費也。而所謂面子消費者,高端貨也。中端市場中國從來都未曾有:今後亦不會有也。這是中國消費者之形態所決定:倘不能適應之,困獸鬥下,內捲也。 而倘進一步說,中國消費市場於未來越走越窄,究其實不可免:從舉世經驗參照,且成熟之體現也。盲目樂觀從長遠看亦是極不適宜:內捲者究其本質,盲從也。 按中國車企內捲是基於市場之不成熟:所謂成熟一大前提是企業有能力,切中消費者之需要、喜好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電動車各國反應談

圖片
倘說中國是電動車之表表者,先進之邦反應如何?倒各有各盤算也。 比如,歐洲大多車廠已有推出一系列電動車型:最先有「波子」,幾年前已有專門車型賣;接著平治短短幾年,更有完整產品線也;而法拉利亦於來年推出全電動跑車——有待機而起之意也;尚有其他比如瑪莎拉蒂——總之就族繁不及備載也。 竊以為歐洲車企主要旨在買個保險:賭一下電動車是否真能普及,而成主流也。當然押注是有風險:短期賺錢與否,不重要,僅防患於未來也。 按歐洲電動車整體與中國差異在:前者較注重駕駛體驗也。這是歐洲車一貫之賣點——豪華品牌之定位也。對比下中國車彷彿本末倒置:好像把車視作手機、數碼產品般,流於古古怪怪也。更遑論駕駛體驗——中國車企無一標榜此也。 那美、日方面又如何?竟似抱殘守缺:像美國,福特等本亦有研發電動車型,惜現今卻停止。何也?開宗明義嫌缺賺頭——從短線角度看,確如是也。而日本亦全面看衰:舉例豐田,甚至認為電動車終遭滑鐵盧,不成氣候也。當真乎?尚需時間證明:連同三菱、鈴木等一系列者,擺明態度鮮明,不願作出改變也。 按美、日之短視平心而論並非全錯:以盈利角度,電動車者,確是不值得押寶也。就看二手車市裡電動車一般不保值,當可明瞭:對消費者,為新興事物掏錢,有當白老鼠之風險也。何況未來電動車之前景實猶未可料:或會大為普及,亦有全軍覆沒之可能也。誰能說準電動車終會大獲全勝?尚有很多事要做也。 究其實當中國欲藉電動車超越先進之邦時,論本質,做實驗也:惟此中消費者到底感受如何,誠不得忽略也。 惟當然美、日反電動車另一面,是保守心態作祟:對美國保守派,燃油車者,他們集體回憶也,焉能拋棄哉?而對日本,倘能守住美國市場既有都利益,又何足懼?反正中國車美國必然抵制也。 歐洲車之情形是北美市場整體難守:北美者,日、韓車之天下也。中國市場之利益,乃要命得多也:不得不顧慮也。 究其實當中國欲藉電動車超越先進之邦時,論本質,做實驗也:惟此中消費者到底感受如何,誠不得忽略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需付出萬倍之努力

圖片
【轉載內地媒體報導: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接受《新浪財經》CEO鄧慶旭訪問時表示,中國電動車在核心技術上並無優勢,只勝在產業鏈完整。魏建軍指出,因缺乏核心技術,導致中國汽車市場發生無序價格戰——過去10年中國已有24家車企消失,未來定必更多。 魏認為,目前中國車企在全球品牌力尚不足,主要是賣產品而非品牌;又冀各車企努力提升成車品質、品牌溢價能力。】 到底中國車之質量是否依舊不濟?無疑是否定——之不過只是比過去有進步耳。而技術又是否致勝關鍵?究其實不盡然:比如舊時三菱在技術上完勝豐田,偏卻是豐田笑到最後也。 概言之就是中國車,頂多僅豐田、福特之水平:有質量,惟難賣好價也。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目前實尚處起步:此間關鍵在於倘要大有所成,非三朝兩日也。而產業鏈優勢實質上亦沒啥好吹噓:美國舊時有汽車城底特律,如今安在哉?彷如一片廢墟也。 而倘進一步說,事涉做廠之困難:按做廠此回事最大難處是投入多,於多數情況下,勞而少功也。所謂投入多固然是指人手、設備之類;毛利不佳則是出於產品叫價本錢,不足也。豈非白做?成本低時是沒關係,然風險尚難迴避也。 一般而言對於做廠,品牌溢價能力才有助於賺錢:以造車而言,根據資料,盈利率最高者為法拉利,有五成;平治次之,有三成;而大眾化廠牌比如豐田、三菱、福特這些,倘有一成,已可喜可賀也。另一方面技術又代表些什麼?主要是指生產技術,能提升品牌形象:就像平治、法拉利、「波子」那情形,人人趨之若鶩也。 從舉世情形看,於競爭中叫得起價往往不是必然:就如「美國製造」能算是品牌乎?又或日本:日本車弄得像麻糬形狀般,哪能賣出好價哉?歐洲則相應好得多:主要在於歐洲製造所代表者,藝術品也,能走高端路線也。 中國之問題究其實正是在此:中國所生產者論本質為工業製品,而工業製品者,只能定位大眾化,價格不能貴也。況且把產業造成藝術品之級數,談何容易哉?技術不是不該加大投入:如何把技術化作神奇,鬼斧神工般,才是最高境界也。 按魏董事長冀望爭取品牌溢價,舉凡國人皆抱持:只是需付出之努力,萬倍也。 按爭取品牌溢價舉凡國人皆抱持:只是需付出之努力,萬倍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穩經濟不如治經濟

圖片
對於中國經濟政策,重要者不是穩而是治經濟:所謂「穩」照字面解是維持現狀,然現狀尚能維持乎?以恆大而言,沒可能去穩住也:爛攤子一個,從何保持哉? 按中國於很多方面比如房市,是難穩住之例子:尤其三、四、五線縣市,其住房擺明缺需求,蓋因難吸引外來人口也。不讓房價跌下來?房盤更難覓出路也。寬鬆貨幣政策?再製造泡沫耳:繼續引發資源浪費,有朝一日,局面更難收拾也。 另一方面像股市般,鏡花水月,沒意思也:像恆大般縱使股價再升,哪有支撐哉?尚有是消費方面:一般百姓需要量入為出,否則負債纍纍,返貧也。 竊以為從恆大之例子裡,企業才是更大問題:此中之關鍵,誠信缺缺也。比如造假帳:投資者還能信任企業乎?偏偏誠信問題是很少人提出:比如亂畫大餅、造假帳、假冒偽劣、偷工減料甚至盜竊,諸如此類,不勝枚舉也。凡此種種日積月累,對中國經濟很致命:一旦外間再不信任中國企業,自然流失商機也。 故謂整治這些亂象對中國說,刻不容緩也:尤其從長遠計也。 而當深入去看,中國企業論本質是肥胖過度——打個比喻,決非營養不良也。當穩經濟之時,意味維持肥胖情況甚至繼續增胖——一到臨界點時,隨時弄到心臟病發,猝死也!適當減胖對中國企業說是有好處——減低患危疾之風險也。 按對當局,最好是企業該像平治、法拉利、空中巴士般——穩打穩扎,能創造真正價值也。而止至目前暫時僅華為才是楷模——起碼於中國,看不出其他例子也。很多中國企業一如恆大,心態短視,只顧短線炒作:就如倘某些東西看似很好賣,乃拚命跟風販售也。而放棄本業投身炒股、炒房者,則更比比皆是也。 有說中國企業彷彿常被左管右管,究其實不冤枉:胡作非為之後果也。中國企業是不該怪政府:通常政策背後,民意之反映也。那民意如何?廣大百姓,不值中國企業久矣——亡羊補牢,猶未晚也。 而政策層面當局亦不該被企業牽著鼻子走:國家利益需優先也。 對於中國經濟政策,重要者不是穩而是治經濟:所謂「穩」照字面解是維持現狀,然現狀尚能維持乎?(Shutterstock圖片)

英語系,恆大幫凶

圖片
按恆大之爛攤儘管不算難以收拾,卻衍生不少麻煩:比如一直協助恆大管理財務之PwC(中國稱普華永道),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,即遭當局指協助恆大財務造假,且有傳將被判巨額罰款,以及停業半年——此期間,不得做中國生意也。 說只停業半年,普華永道彷彿感到末日將至:舉例即有中國銀行停止光顧,少一個大客也。而普華高層亦正為業務四處張羅——怕者是恐半年後復業時,元氣大傷也。 究其實國際會計師事務所被中國處罰,非什麼新鮮事:比如另一四大家德勤,亦曾被罰停業三個月。何也?亦事涉違規也。亂象不一定與中國制度有關:很多時市場環境不成熟,荒謬事情百出,誠非奇哉怪也。而法律上,總會有顧不上之地方——亡羊補牢難免也。很多國家都是如此經驗:此一塹,中國實不得不吃也。 現在之問題是有英語系居然認為,懲罰普華永道或會令其趕出中國,不利中國與國際間接軌。此言不負責任:哪能因犯事者是外資,就網開一面哉? 首先犯事就要受到懲誡,是普遍之國際準則——不成文之規矩也。而中國哪怕需要改革其制度、規章,要者不止是時間,尚需要照顧到中國之國情——因地制宜也。英語系之一套必是放諸四海皆準乎?須知於很多國家不管先進或落後,一引進英語系作法,往往雞毛鴨血也! 按恆大過往所作所為對中國,盡皆不良影響:中國很多方面之規章有完善之需要,誠無可否認也,惟英語系機構為恆大造假帳、胡作非為,推波助瀾火上澆油,又是如何之貢獻?一詞記之曰,幫凶也。 由此不難判斷中國一引進英語系之一套時,亂象只會愈演愈烈:真能有益於中國乎?尤其英語系一貫是反中最狠者——揆諸全球,確如是也。 應當指出像普華永道、德勤之類機構,皆英語系之代表:中國多出幾個華為對英語系,誠眼中釘,有意思乎?然而中國多些恆大式之小丑,反而是英語系之商機也。何哉?能混水摸魚也。 現在僅停業半年對英語系已是禮待:倘被判罰永久停業對諸恆大事件,不過份也。 中國多出幾個華為對英語系,誠眼中釘,有意思乎?然而中國多些恆大式之小丑,反而是英語系之商機也。何哉?能混水摸魚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品牌艱難戰

圖片
按中國現在正致力發展新質生產力,可是從本質說,亦是摸著石頭過河:以前改革開放早期,中國即已如是說,蓋在當時,風險大也;現在亦是風險大,尤其是說創新科技此一東西,到底市場反應如何,實未知之數也。 換言之那些創科產品能帶來多少附加價值,尚是很大疑問也。 月前有報導謂近年中國生產之車輛都以電動為主,而這類車之保險費,是竟堪比瑪莎拉蒂——歐洲一款豪華車也。那何也?並非中國車很值錢,而是電動車此一東西始終概念較新,到底未來會是龍還是蟲,沒人說得準也。對保險公司說,光是保值與否即已很大疑問:萬一電動車在普及過程中有何三長兩短,能說不災難性乎? 事實上很多歐洲之主流車廠,亦有推出全電動車,可是這些電動車之保值程度,同樣普遍受到質疑:尤其與傳統燃油車輛比,不處同一層次也。 現在中國又說要開拓低飛市場——意指利用無人機作載貨、載客用途。真能乎?到底實行過程中會遭遇什麼問題、缺點,迄今尚未能下定論——只能事後孔明也。 並非否定中國科研之價值:正常說是可以不斷改良、改進,惟需要者,時間也。這情形好比燃油車:由昔日彷若一堆爛鐵去到美輪美奐,幾代人之努力也。再不就如飛機:難不成飛機誕生之一刻,就像空中巴士般?總需經驗累積也。 所謂品牌者其基礎,時間之沉澱也——羅馬非一日所建成也。由一眾奢侈品牌以至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等,皆如是也:消費者所信賴者,老字號也。 這才是中國製造之軟肋:很多時候倘要叫得起價,品牌形象,誠關鍵也。就算是日、韓與英語系,在此方面亦不夠號召力:倘是日、韓,自身文化缺底蘊也;而英語系則一向流於粗淺,且急功近利,寧可好金融重虛擬,堅決鄙夷製造業也。 中國方面固然不比日、韓、英語系好:倘現今急起直追,猶未晚也。而當局致力於打造新質生產力,論本質,許勝不許敗也:中國經濟能否更進一步,關鍵也。 因之哪怕中國需犧牲經濟增長率,難免也。 中國現在正致力發展新質生產力,可是從本質說,亦是摸著石頭過河:很多時候倘要叫得起價,品牌形象,誠關鍵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謠言與誠信

圖片
中國有飲料廠曰娃哈哈者,最近即遇創辦人因病去世——本來年事已高有病過世,並沒什麼稀奇,卻因此被翻舊帳,說娃哈哈與另一飲料廠有過積怨。而此飲料廠曰農夫山泉者,甚至更進一步,被網民批評其包裝設計抄自日本——繼而被指媚日也。 對此當局迅速作出表態,認為是網絡謠言,並且展開行動整治一番也。 到底農夫山泉是否真是媚日,重點不在真相——一般說媚日、崇日或哈韓之類於中國,素來是人身攻擊方便理由也。另一方面過去中國企業受謠言困擾實不在少數:最典型當為聯想與其創辦人柳傳志,常被網民攻擊污蔑。只是柳本人對這些,卻從未走出來說些什麼:大概是柳氏覺得清者自清,且一般而言,不會有何效果也。 按聯想與柳傳志常招惹謠言,最主要在於聯想與柳氏本人,形象並不算佳:民間風評不好導致有何事來,總會被無限放大也。而形象差是何因由?則是聯想作為電腦生產商,卻一向不重研發:通常聯想常被拿來與華為比較,以嘲弄聯想短視也。 竊以為農夫山泉之情形大致是:本身形象經已平平,尤其或與一些合作夥伴之類結怨——比如生意糾紛,被對方記恨,於網上散布謠言也。反而屬實與否,次要也。 換言之就是企業自身之問題:謠言只是後果,前因才是重點也。 而當進一步說,事情真正核心該是中國企業與企業主其身不正:就像恆大那種情形,誰會同情?倘農夫山泉之事情發生於恆大身上,想必人人皆覺得,恆大活該也!何也?恆大過去所作所為,普遍為人所不齒:最起碼,不見有什麼貢獻也。 而不止恆大:最常見當為賣假貨、造劣質貨,或有毒大米之類。這些事情對中國製造明顯是不良影響:尤其當產業升級時,倘洗刷形象,事倍功半也。另在商業上造假帳,或誇大營收、票房作假這些,企業犯者亦不少也:影響投資人觀感也。 有云「平生不作虧心事,半夜㪣門也不驚」:看華為又不見受什麼謠言攻擊?其身不正在先,才最為謠言所困擾到也。 因之深入去看,關鍵在於二字,曰「誠信」:做生意時不得不正視也。 有云「平生不作虧心事,半夜㪣門也不驚」:中國企業與企業主其身不正在先,才最為謠言所困擾到也。 (路透社)

中國發展與角度

圖片
竊以為現今中國經濟是可作如是觀:倘專出口到美國、英語系者,或炒房、炒股之類,當然樂不起來也。然另邊廂國家則把重點放在高新產業——誓要科研立國也。 此點只要看現在之人大政協名單當知一二:都是些高精尖產業之要員也。倘擺在以前則什麼人物皆有——由電玩到房地產到補習班,以至三教九流,彷彿海納百川也。舊時中國為脫貧,只求速度不顧其他:哪怕引起多少流弊,亦無暇理會也。 如此一來中國總會有些經濟項目受到關顧,有些則不也——像出口加工者,除撤離中國,沒其他出路也。又如房地產,經歷房市長年升軌,今後必被當局予以緊箍咒辦——當局堅持房住不炒,為明證也。再如自2021年起一系列整治政策中,由電玩到補習班再到人妖明星之類,皆當局眼中釘也:它們之好日子已不再也。 中國有否走偏?顯然不是:習班子擺明是追求有質量之增長,且不重量也。這是必然之一步:既然今天中國之成本比以前高不少,如欲持續發展,得轉換思路也。 換言之一切是屁股決定腦袋:對恆大式之小丑,或騰訊、阿里巴巴者,今後當然是最壞之時代——再難呼風喚雨也。然對於高精尖、專精企業之類,反而能樂觀看——切合當局經濟大方向也。恆大、騰訊、阿里巴巴她們或會緬懷江澤民、胡錦濤之年代,蓋其時,中國對她們夠寬容;可是她們風光背後,中國需付出很多代價也。 與此同時對從事出口加工之廠家,今後亦是最糟年代——像富士康,倘還向大陸擺架子,必自討沒趣也。而郭台銘之優勢、強項,比如廣闊美國人脈,於大陸,沒意思也:中國經貿已與美國不相關連,哪需郭穿針引線哉? 特別對英語系,與中國加強往來反而是沒必要:英語系普遍以金融為專長,對中國,有害無益也。中國與英語系關係變壞究其實是必然:話不投機半句多也。尤其中國本身強項主要在兩:科研、基建也。皆英語系所需要乎?當然非也。 反而一眾落後之邦則會另外看法:倘建廠以其成本優勢,銷往中國換取中國之高精尖,彼此乃真正互惠互利也。 對恆大式之小丑,或騰訊、阿里巴巴者,今後當然是最壞之時代;然對於高精尖、專精企業之類,反而能樂觀看——切合當局經濟大方向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經濟去英語系

圖片
當評論中國經濟時,竊以為刻下中國所面對之問題,論本質,盲學英語系所造成:這些大體都是金融操作,根本只會對中國,大傷害也,哪適合引進來哉? 比如最常見為畫一大餅,把之說得天花龍鳳,以蒙騙投資者去注資。通常其結局往往是造餅者逃之夭夭:連人帶錢沒蹤影也。而投資者則多血本無歸,沒法追討:只能白流眼淚也。如此對國計民生有何助益哉?顯然不可持續也。 又如量化寬鬆(QE):除製造一些泡沫來,有何意思哉?徒讓物價狂飈,危險也。 按英語系一貫是以金融為基:她們普遍迷信寬鬆貨幣政策,且還認為凡事只要妨礙金融炒作,就是不對。合理乎?實體經濟才根本也。 要知道一來,金融炒賣通常是有錢才有能力參與:註定少數人玩意也;二來金融一般不會提供大量就業崗位——操作虛玄,玩不起也;還有是金融很多時,未必能真正幫到投資者:一些研究指金融從業員所提供之投資方案,大多是弄巧成拙也。 換言之就是金融者,並沒產生什麼實質貢獻:製造業哪怕造假貨,假貨尚能一用——有殘餘價值也;金融欺詐則單純僅破壞性——毫無價值創造出也。 觀乎英語系之經濟結構,以英國最具代表性:於脫歐前倫敦為金融城,地位超然,利物浦、伯明罕、盧頓者則如何?本來這些皆以製造業見稱:隨著英國製造業衰微,又不適合搞金融,普遍被遺棄也。 美國之情形則是一面紐約市,靠金融業而繁榮;中西部像底特律、水牛城之類,一旦衰敗,鬼城一樣也。 倘英語系自己如此一塌糊塗,值得中國借鏡乎?反面教材耳。 過去國人對外界正是認識不足:只見表面金光閃閃,就以為是好東西,未能察覺背後或敗絮其中也。另一方面信息之誤導亦為禍不淺:總有些所謂專家盲目鼓吹學英語系。國人倘不明就裡,必被誤導也。 現在顯然是改變之時候:英語系之一套與中國本格格不入,實不該再引進也。而中國亦毋須操心於與英語系之關係——話不投機半句多也。 刻下中國所面對之問題,論本質,盲學英語系所造成:這些大體都是金融操作,根本只會對中國,大傷害也,哪適合引進來哉?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企業反思自身

圖片
從恆大之例子看,當可窺見中國民企之困境,更多是出於自身:體現在經營不善也。 即以恆大而言,好端端有房地產生意不做好,突然伸手創建車廠:隔行如隔山之道理,恆大不明白乎?狂妄自負居多也:造車廠於中國少說即逾百家,恆大如何競爭哉?碰壁也。 瑞幸咖啡亦為例子:其之所以造假帳,歸根究底,是咖啡於中國根本沒市場也。中國市場究竟是何回事,老板會不知乎?盲人騎瞎馬,夜半臨深池也。 即於去年末起,亦有中國大型家電連鎖——國美,陷入財困:原來是國美因投資互聯網業務失利,不但大幅關閉分店,又裁員,甚至被供貨商以清盤作要脅。然當追本溯源,國美泥足深陷,亦是經營不營所致:其互聯網業務,究其實定位不清也。 這些荒唐例子看似族繁不及備載,深層次看,是時代之問題:於過去幾十年中國改革開放之下,基本沒經濟衰退此回事——一直在蓬勃也。有云狂風吹起時,連雞亦會飛起來:缺少逆境之制約,對中國企業,難免貪勝不知輸也。對先進之邦,經濟衰退於她們之歷史裡,不絕於書也:企業如何穩打穩扎,已有一套也。 或舉日本作例:於1980年代,日本經濟常被取笑為暴發戶,何也?尤其企業,抄襲或缺乏底蘊之類批評,不絕於耳也。惟泡沫經濟一爆發,反而不多聽見這些:因經濟衰退,日企在重整裝備下,面貌乃脫胎換骨也。又再遠些,美國經濟在二戰前亦雷同,被嘲沒底蘊也:然最後二戰結束,變成世界大阿哥也。 哪怕在中國,拿華為作對比,亦可明瞭:倘華為不是常受美國打壓,未必有憂患意識也。而應當注意者是華為於中國,尚是個別例子也。 如此看來倘中國經濟衰退,倒不全是壞事:把過去種種問題一一浮現,然後修理一番也。經濟活動決非盲動亂幹:失利者,本質是一場警惕也。此間企業原則上理應重新思考,修正定位,如此一來重新出發,自有另一面貌也。 那中國能辦到乎?此乃關鍵所在:由官方到民間,有否進化之意識乎?能否明辦是非乎?能理解客戶需要乎?能否做到量入為出乎?又或者,能否擇優而學,不囫圇吞棗乎?對中國企業,不反思不行也。 於過去幾十年中國改革開放之下,基本沒經濟衰退此回事——缺少逆境之制約,對中國企業,難免貪勝不知輸也。(路透社)

李寧品牌誤招怨

圖片
前奧運金牌得主李寧所創立之品牌「李寧」,一向以來不慍不火——缺乏突出看頭也。至近來推出新品時,更讓自己陷入尷尬:原來是李寧最新推出之套裝款式,被指酷似二戰時之日軍。因而於網上引起一連串謾罵,彷彿李寧數典忘祖也。 此中焦點在於李寧公司一位董事:其人原來是日本人一名,被指為此服裝設計之總舵手。李寧何以起用此君?是其人曾為日本品牌任CEO,亦曾涉足中國市場,而李寧,還冀望其人能為李寧公司帶來變革,哪知誤踩地雷,惹出是次爭議也。 從服裝照片看,那設計究其實並非日軍獨有:其基礎,一般極地民族之款式也。之不過整體看,始終流於古怪,甚至陰陽怪氣:彷彿專予小孩穿也。難道李寧轉賣童裝?不像是,目無章法居多也——經營不善之老毛病,改不過來也。 倘此日籍總裁確真一手主持此服裝之設計,李寧找錯對象也:要找,理應師法真正世界級品牌,即Chanel、Gucci一類,而非日、韓風格也。 按韓貨之一套誰都知道,地攤貨本質也——憑什麼賣貴價哉?而日本則是審美觀方面問題:蓋日本,素來是缺乏審美觀念之國度,尤其常有匪夷所思之想法也。舉例汽車即普遍酷似豆腐、雞蛋、和果子形狀——大氣不足也;又有企業,竟畫一個大貓叼小貓圖案作公司商標,而此企業,非以玩具為本業也──物流公司也。 日本人之名字有不少讀來古怪突兀,諸如「水上繫雄」、「藤本那輝」、「有村架純」、「國守秋比古」、「江戶川謙次」等等。反映什麼?文字審美奇特也。 總言之是日本品牌,本就上不到高檔次,哪怕奮鬥幾代人,依舊如是。當中國產業升級時,師法日本,即生出四不像之尷尬也。韓國則更是:限韓令者,誠有其意義也。 按李寧公司之困境追本溯源,似是李寧本人:非營商之材料也。尤其哪怕如何為李寧公司注入活力,始終創不出突破:這不僅是李寧之問題,中國企業普遍現象也。 整體而言中國真正上軌道之企業,僅華為:李寧倒好些,至少不像恆大般當小丑也。 整體而言中國真正上軌道之企業,僅華為:李寧倒好些,至少不像恆大般當小丑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創新與小企

圖片
於去年中國一系列整治政策中官方常強調一點,那就是防止資本無序擴張。倘聽起來,似是針對大企。然何以至此哉?尤其當扯上「共同富裕」一詞,更使人一頭霧水也。 思前想後,是與科研創新有關:像去年整治政策落實時,即有北京交易所設立——面向小企,提供平台籌錢科研。然企業之大小與科研,有關乎?想必當局有發現也。 按創新此一東西從歷史看,通常是小企才會:小企一般沒資源,為求生存,多會思考如何以最少之資源,達致最大效益。而此中,生出創意也。倘是大企基於不愁錢財,沒外在壓力,反而不會積極思考引進一些新鮮意念:反正有者是資源,乃乾脆以本傷人,又或抄襲對方也。 按蘋果與三星是出名之歡喜冤家:論財力以三星優勝,然正因錢太多,反而不及蘋果具開創力。原因不難理解:三星既為財閥,哪裡會有競爭壓力?蘋果則需創造一些東西以作賣點,如此才有叫板能力——品牌經營也。蘋果是從無到有,創造力很重要;三星根本恃著財雄勢大即可,哪裡需挖空心思哉? 華為情況亦是:於草創階段大量投資於研發,本質是逼上梁山也。反之恆大之類巨企則不可能創新——土豪心態也。 過去中國一片混沌,發展經濟概念貧乏,因之什麼拉七八糟之類統統引進——飢不擇食也。而此中,固然有吃壞肚子之時候:一些錯誤哪怕明顯,居然照犯,結果亂象叢生也。比如阿里巴巴、騰訊、樂視、恆大、瑞幸咖啡等等,皆輕佻怪誕,有時甚至荒腔走板,對中國經濟,誠大傷害也。 另一方面中國又常積極支持巨企:以為科研創新財雄勢大即可。哪知未嘗獲國家支援之華為,竟為研發楷模。且不幸者是,全中國,僅華為出類拔萃也:尤其僅論大企,無類似例子也。 整體而言巨企對於中國經濟,並非有太大貢獻:倘多打造幾個華為,需提供一個有利小企之環境。而從生態角度,大企、財閥,純是蠶食社會資源才能生存——好比大恐龍也。對當局,最希望固然是讓大批恐龍滅絕:維護生態平衡也。 整體而言巨企對於中國經濟,並非有太大貢獻:倘多打造幾個華為,需提供一個有利小企之環境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企業亂象談

圖片
對中國一眾科網企業,如騰訊、阿里巴巴,更大問題在於經營:很多科網企業嚴格說來,並沒什麼穩定盈利模式,純粹賣個憧憬也。而什麼憧憬?中國市場潛力也。 不是說中國市場不值得投資,回報何來也?總不能畫餅充飢也。一般科網企業最穩定之收入當非廣告莫屬:一如報紙、雜誌、電視台等。然比如網上聊天室之類,又如何?尤其倘收費,很可能嚇怕用家也。 按其實不止網企,很多行業都是:最明顯是瑞幸,於中國開宗明義賣咖啡,惟咖啡在中國,當真有需求乎?始終中國年人均咖啡飲用量,僅四、五杯,遠差於各國動輒幾百杯。說成市場潛力無窮,無稽也。那何以咖啡沒需求?國人平日飲茶居多——文化、習慣使然也。 沒市場自然沒錢賺,而為求瞞騙投資人,做假帳,不可免也:看誰當冤大頭也。 恆大亦是典型情形:按恆大之問題核心在於,在本業外胡亂投資,且皆與本業不相干。像汽車生產,究竟恆大汽車有何賣點?看不見也。沒盈利卻要繼續,總有一天會出事也:此中關鍵在於盲目燒錢,不可持續也。 像恆大此等問題實非中國獨有,而是抄美國:按美國不少企業本身亦長期不見盈利——通常科網股居多。這些企業主要是靠炮製一些願景,予投資人想像——信者恆信,因之才資金不絕也。反正是網絡科技、新興產業,從表面看,可挖掘之空間無窮——孰真孰假,管得如此多哉? 科網泡沫爆破時,正是如此問題:用錢堆砌來之幻象,終歸被戳破也。而倘繼續有人信,則爆破後,總有其他接力者也:續有新泡沫形成也。 至於中國之情形,更多是摻入中國市場潛力之考慮:按中國市場素來是兩個型態——面子消費、低價市場。總不能見蘋果與LV在中國盆滿砵滿,即假定其他企業必行也。像三星、鈴木如何?敗走中國市場,不留一片雲彩也。 對國家,其心目中之企業該是像華為般經營,才是正道:不但創造出價值,且穩打穩扎也。然止至目前,更多是恆大式之小丑也。國家去年出台多項整治政策,實其來有自也:倘亂象放之任之,大傷中國元氣也。 很多科網企業嚴格說來,並沒什麼穩定盈利模式,純粹賣個憧憬也。而什麼憧憬?中國市場潛力也。 (路透社)

違背國情之苦果

圖片
早前有件事對阿里巴巴,可謂飽吃驚風散:話說杭州有位馬姓人士因犯事被拘留,被外界懷疑該人為馬雲,至後來披露該馬姓人士,其名原來是三個字,且出生年份不同也。然因此事,阿里巴巴股價一度大幅下挫——以為又遭整治也。 倘從股市角度,自去年以來當局一系列整治行動,必然不受歡迎——政策風險也。然股市、金融、投資市場,從來不是中國當局所關心者:對當局,發展科技打造隱形冠軍,才是重中之重也。脫貧更是:要國民生活真正有提升,才能共同富裕也。把經濟重點放在股市、投資角度,美國正是:其經濟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也。 數十年來中國經濟國策始終如一,那就是以生產、科研為基:一如法、德、意也。金融投機者則為英語系一套:不合中國需要也。至於股市?於中國,不代表什麼也。 即是說不能以英語系之經驗衡量中國:國情有異也。 竊以為阿里巴巴真正問題不在受到整治,亦不在壟斷,而在破壞生態平衡:中國社會之生態也。比如,能鼓勵小孩大肆揮霍乎?小孩沒經濟能力也。又如,阿里巴巴常引進一些中國不需要,或不適合中國之東西:即說借貸消費,倘於中國推廣,破壞脫貧大計也。前年末馬雲更公開曰,必須改掉中國金融當鋪思想:究竟欲引進什麼?難不成英語系一套?必坑害國家也。 故謂妄顧中國國情,霸王硬上弓,誠阿里巴巴碰壁因由也:受整治,非莫須有也。 之所以阿里巴巴可如此有恃無恐,主要出於中國市場未夠成熟:不成熟之環境,自然會為不少光怪陸離生存,提供土壤。尤其中國本應師法歐洲,可是受制認知視野,往往僅能知道周邊國家事情:比如日、韓。再不然,英語系一套也。說就說於發展過程中,拉七八糟無可避免,然倘因此枉付學費,對中國,代價不可謂不大也。 按當中國要強化科研和工業,法、德、意才是借鏡;日、韓那種則因中國常受美國排擠,註定仿效不來也;而英語系則以金融為基,對中國,有害無益也。 不但阿里巴巴,騰訊、樂視、恆大以至瑞幸咖啡等等,皆是類似問題:不是拚命引進中國不需要之東西,就是大玩財技,擾亂產業生態,甚至損害中國形象。他們本來就無益於中國,一旦紛紛碰壁下馬,對中國之經濟,解脫也。 阿里巴巴真正問題不在受到整治,亦不在壟斷,而在破壞生態平衡:中國社會之生態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廠家窩囊難招人

圖片
過去中國一直都扮演世界工廠之角色,隨著成本越來越貴,逐漸無以為繼:出口加工為重災區。反映於年青一代,亦越來越不願投身工廠打工,為一眾廠家關注也。 年青一代投身工廠究其實並非不考慮:前景在哪?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——廠家肯開高薪乎?倘沒能力開,很可能,是自身競爭力出問題也。 按中國傳統上是個農業國家,工業發展不過近代之事。很多工廠由零開始,發展至今,頂多有個雛型——談不上先進管理也。尤其沿海地區,多是出口加工類似於富士康——叫富士康作品牌,不是沒嘗試過,沒一次成功也。其他?亦不見明顯例子也。 曾看過有個片講述法拉利廠:話說於法拉利生產線上,工作間簡潔明亮,機器人排列分明。而生產人員與員工,普遍以打法拉利工自豪——感覺有前景也。尚有另外例子如平治、空中巴士:光是員工食堂,其裝潢,遠勝中國之工廠也。 朋友可以說說者是歐洲,那又如何?至少這些廠家挽留員工,有一手也。 這正是中國官方推進共同富裕時,師法歐洲之原因:倘要改革製造業,需中國廠家提升工作環境、待遇與晉升途徑。而要做到如此,涉及企業經營思維——產業升級也。當然要做到不容易:一切,皆質之改變也。 中國企業發展到世界級水準那種,很不幸,暫時僅華為:按華為不論在招才或架構管理,或研發工作上,甚至一如矽谷也。華為員工出名敢拚敢闖,主要出於薪優之餘,晉升道路明確也——打華為工,有前途也。 很多中國廠家在陷入困境時,究其實都沒思考如何定位:很多先進之邦一樣經歷此等過程,由粗放型開始,漸意識到要研究消費者,理解消費者需要,廠家才能具競爭力。歐洲一眾名牌正是如此跑出——他們形象鮮明,決不像中國廠家般胡鬧一番,或相互砍價,或投機取巧也。 當年青一代見廠家經營如此不堪,誰願加入?招不到新鮮血液,非年青一代之過,廠家不爭氣也。 倘要改革製造業,需中國廠家提升工作環境、待遇與晉升途徑:中國企業發展到世界級水準那種,很不幸,暫時僅華為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阿里巴巴犯天條

圖片
自去年底以來馬雲與阿里巴巴,可謂值處多事之秋——屢遭當局整治也。而何以致此,則是自身問題也。 細觀阿里巴巴之企業文化,彷彿有些輕佻:比如倘上淘寶網,網站予人之感覺,整體頗孩子氣。很明顯阿里巴巴,是專針對兒童、青少年:馬雲甚至認為這是個大金礦,須好好挖掘也。 只是兒童、青少年,真是具經濟能力乎?此等人群頂多才剛出來社會工作,且大多處求學階段,鬼才有收入也。另一方面家境富裕一如「漢摩拉比小姐」那種,於中國,極少數也。兒童、青少年之市場基本上,瘠土而已。 按《漢摩拉比小姐》為韓劇,主角是富家女,自小住大宅,父親讓之學琴,長大後修法律成為法官。如此背景對諸中國國情,明顯不接地氣也。 於是阿里巴巴,難免會鼓勵先花未來錢——借貸消費也。事實是阿里旗下,是有相關業務專貸款予人去消費。倘放之任之,其後果,坑害小孩也——自小負債累累,說得通乎? 倘打個比喻:小孩好比樹苗,國家一直悉心栽種,馬雲等則專打些樹苗主意,大力砍伐。阿里巴巴者,破壞生態之禍手也:既然妨礙國家實踐共同富裕,受整治,自作自受也。 騰訊之情形亦是:按騰訊久不久即被當局針對整治,追本溯源是騰訊,專做小孩生意也。尤其是一旦中國小孩普遍沉迷打機,禍及小孩身心,動搖國本也。 凡此即引申一嚴重問題:倘說小孩是國家未來主人翁,則小孩成長好與否,至關要緊也。滿足小孩物質需要,不是錯,不能過火位也:賣予小孩之東西,不能太貴也。而倘鼓勵小孩大肆揮霍,罪大惡極也。 對國家,其心目中之期望是小孩該像全紅嬋,通過刻苦成材,如此才能對國家有貢獻——戰狼精神也。 阿里巴巴既然鼓勵小孩大肆揮霍,妨礙國家實踐共同富裕,受整治,自作自受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恆大與樂視

如何看恆大之財政危機?不其然聯想到數年前之樂視:按樂視者,本為主營網上播片,後擴展到投資無數行業,諸如家電、汽車生產。在擴張過急過大下,資金不足,無以為繼,老板還因而跑路也。 恆大情形亦差不多:房地產本已很好賺,尚不滿足,擴展到投資不同類別之生意。只是隔行如隔山,老板卻聲東擊西,越弄越火,結果惹火上身也。 按樂視之問題實非死症:結束大部分不盈利項目,即可也。只是老板死要面子,不肯面對現實,才狼狽而逃也。恆大亦是:一旦結束無謂業務,回歸地產商身份,即可也,就看老板會否面子掛帥。 過去多年中國就是有很多類似企業,胡亂擴充,彷彿欲變成另一個三星:即如筆者提過之瑞幸咖啡,母公司正是神州租車。租車與賣咖啡有何關連?擺明沒深思熟慮,就胡亂投資也。 只有華為尚未至於如此:大概是常受美國打壓,需有憂患意識,用錢乃謹慎也。 國內有財經評論人曰劉步塵,對中國企業此等行為,屢有批評:他說這些是源自中國企業人之虛業心,以為排場大就好看。其人尤其針對樂視,斥樂視者,讓外間以為中國之企業,普遍都很怪誕——不像在商言商也。 按中國企業盲目擴充之行為,一言蔽之,是抄美日韓之結果:說抄美國,是見華爾街有如此財技,且看似賺錢快,乃模仿也;說抄日韓,是見日、韓企業規模宏大,彷彿很有派頭,在面子作祟下,乃不顧一切也。 在筆者看來根本關鍵在,中國過去幾十年之發展,是從無到有。於過程中,難免會有些荒誕之事發生。一個人倘自小窮慣,對錢難免著緊;與此同時基於國人見識淺陋,對外間事物,難作分辨,結合國人好面子之性格,乃有樂視式行為也。 對官方,這些行為要整治是不易:大概需正確指引也。只是官方又能否作合適指引,誠一個問號也。

科網企業滋生風險

圖片
自去年阿里巴巴上市遭喊卡,中國對一系列科網企業,似乎動作多多:以騰訊而言,有多個併購項目被叫停;而其旗下網絡遊戲,亦被指違反保護青少年法規,吃上官司。至於阿里巴巴,則於此前,已因壟斷被判罰款。 而近來備受矚目者為多家網企欲於美國上市,遭當局喊停。在中美關係處於敏感時刻,難免讓人產生聯想:難道是為防美哉? 中國何以如此動作多多?倒不易解答:違規甚至政治因素,皆屬其次。反而是騰訊、阿里巴巴他們,經常踩中國家底線,誠一眾網企受針對之原因也。 什麼意思?比如騰訊主力網絡遊戲,而打機者,通常是兒童、青少年。兒童、青少年一來思想未成熟;二來沉迷遊戲,危及身心;三來小孩經濟能力一般有限,倘弄到孩子們無節制般消費,致自小負債纍纍,禍在長遠也。 事實上阿里巴巴亦是同樣問題:其旗下之金融機構設有消費信貸,有鼓吹借錢消費之嫌疑。對國家,借錢做生意尚可是理由——投資也;借錢消費則從中生不出回報,徒然惹上債務。一旦人人借錢消費,必成中國金融一大風險——美國為前車之鑑也。 以目前國情計,脫貧大計才見眉目,倘因消費過度致更多人返貧,決非國家所樂見:做生意賺大錢,買一隻勞力士獎勵自己,尚可平常心視之;為玩網絡遊戲無節制般花錢,顯然不是正常之舉。騰訊、阿里巴巴遭殃,不無因也。 換言之從經濟角度,要固本培元也——起碼須去走毒素也。 說到底這些互聯網企業,始終歷史不長,底蘊缺乏,在行為上,難免有著暴發戶之色彩。最常見者為畫一個大餅,說得天花龍鳳,以鼓動投資者下注——圈錢也。早些年就有所謂之共享單車:說穿之,騙局而已。盈利在哪?無也。另瑞幸咖啡亦是:母公司有見本業沒突破,乃設一局圈錢,哪知東窗事發,尷尬也。 而倘進一步說,這些互聯網亂象已存在多年,放任不管,久而久之,對中國之經濟,大破壞也。因之國家出手整治,誠時間問題也。 違規甚至政治因素,屬其次,反而是騰訊、阿里巴巴他們,經常踩中國家底線,誠一眾網企受針對之原因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華為與大國視野

圖片
香港人無法理解華為之另一原因,是華為一舉一動,皆超出了港人經驗。而之所以如此,主因在大國之視野:始終華為者,大國之巨企也。 按中國作為大國一個,看事情,定必講求宏觀,而非一如港人,咬著一個小點不放。看中國近年在世界各地之投資就知:除買原材料,又買礦場,買油井,再入股碼頭以至機場,凡此種種,皆全球性佈局,不是乎?倘華為要做大做強,也必作如是辦——何以華為要在全球聘用大量物理學家,及其他理工人員?蓋因華為需要良材,而要找好人才,則必須先放眼全球,才成事也。 以中國市場之大,華為僅做內需已賺到笑,惟因中國是大國,華為即使已夠大,也不得不懷野心——觀其生意布局,是由亞洲以至歐非拉美,皆一網打盡也。 香港是不可能如此:一來因地理上局限,二來資源上也不容許。按港資企業一般規模細小,且很多時,僅能幹些簡單貿易。倘在舊時,尚會代理一些歐美名牌;惟隨著時間發展,大多港資,已主力賣些日韓泰印貨,蓋港人之人脈,最多遠至東亞也。 反觀中國因夠大,人脈廣遍全球,要麼就買世界級名牌,要麼自己生產;而當生產能力去到某一程度,則自主研發也——華為正是如此也。 再看回任正非:在華為遭美國狙擊時,任非但不畏懼,且竟從容自若,彷彿勝券在握,蓋其本人,一早預料到會有如此一日,故乃事前成立部門,自家研發手機軟體、關鍵部件。倘任看事情不夠宏觀,能如此乎?而能宏觀,皆因大國人也。 倘港資學華為布局,向全球聘請大批科學家,則問題在於:目的何在也?有能力負擔乎?對生意有何助益也?何況香港,最多僅有溝通日韓泰印之能力,需要做到如此乎?另華為屢遭美國針對,換轉是港商,面對一樣遭遇,恐怕不知所措也──短視心態,必然是想著明天之事明天算,管他危機會否來。 凡此種種,皆乃開日式小車,與開大型休旅車之分別:後者駕駛要求,必難與前者比,且泊位時遇到之情形,必有異也。 因中國是大國,華為即使已夠大,也不得不懷野心——觀其生意布局,是由亞洲以至歐非拉美,皆一網打盡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華為與國民上進心

圖片
大多數香港人之所以不理解華為,主要是因香港商業觀念,素來急功近利:港人不會認為一家企業可成國民榮耀,刺激大家奮發上進。在有華為前,中國正是渴望如此。 任何國家為鼓舞國民天天向上,都會找些自身事物炫耀一下,而這些事物,通常涉及文化,又或,過去輝煌歷史。比如蒙古國,其代表正是成吉思汗:美國不知哪本權威雜誌,就曾把成吉思汗,列為人類史風雲人物。 其他例子多在歐洲:德國有古堡、交響樂、科隆大教堂;法國就以凱旋門、羅浮宮、巴黎聖母院為傲;荷蘭有風車、運河;意大利則古羅馬遺跡。而歐洲一系列油畫、雕刻作品,風靡全世界者,也不計其數。 那中國?比如兵馬俑、故宮、天壇之類,又或者茶藝、陶瓷、書法這些。不是說笑:以兵馬俑為例,法國有前總統對此深有研究。 企業如何才可成一國標桿,以鼓舞國民?前提是該企業之產品,能馳名海內外,且要有口皆碑。如德國有平治,法國有空中巴士,意大利有法拉利。蘋果也是:iPhone 4推出時,舉世皆謂喬布斯創造出價值。 過去幾十年中國正是缺少標桿式企業,類似於上述者。就如有人會視騰訊為中國驕傲乎?會視小米為驕傲乎?又,會視聯想為驕傲乎?按中國企業問題核心,在於他們之產品皆不能生出價值——那些產品由汽車、服裝以至家電,統統使人丟面,某些時候,甚至坑人。隨著內需興起,尤其因國人重面子,使國人開始反思中國產業該何去何從——直到有華為,才現一線曙光。 華為何以受國人擁戴?主因是華為之成就已非在營收、規模,而在於其科研上野心:誇張例子,是連物理學家、科學家,也大批聘用。一家企業如此用人,顯然非僅商業考慮。而且華為之產品質量較諸其他國貨,好不知多少,對中國產業升級,是有指標意義:當人人都學華為,全國產業風氣,當然會趨正面。更重要是倘華為產品連外國人也認可,中國製造之形象,必煥然一新也。 這就難怪美國狙擊華為時,能激發起國人憤慨:國人之驕傲,不容受辱也。 隨著內需興起,尤其因國人重面子,使國人開始反思中國產業該何去何從——直到有華為,才現一線曙光。(Shutterstock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