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票房看中港差異

賀歲檔在國內被重型大片《流浪地球》輾壓,使港產片《廉政風雲》只能墊底。惟在香港,後者卻近乎一支獨秀,輕鬆大勝──池中無魚蝦自大也。如此現象反映自國內消費型態開始進化後,與香港之差異,越來越大。

其情形不難理解:國內消費文化就如筆者說過,是在乎產品能否給國人面子,夠不夠恢宏大氣,又或者,切不切合國人生活方式——《流浪地球》做到此點,因之大賣也。在香港面子並非主要考慮,也不在乎大不大氣——某些情況下,甚至顯得小氣,故主打香港瑣事之《廉政風雲》在香港,很容易有票房,即使有大片競爭,亦不怕沒勝算也。

在如此差異下,《廉政風雲》在國內滑鐵盧,究其實,乃意料中事也。

按其實其他方面消費也是,就如當國人逐漸揚棄三星手機時,三星手機在香港,尚有很大銷路;當香港人拚命搶購東大門服裝時,國人則嫌東大門服裝大氣不足,太丟人,而抵制之;香港人普遍崇尚日本那些雞蛋、和果子形狀之車,惟如此汽車在國內,沒人要。國人會對豪華車「瑪莎拉蒂」趨之若鶩,惟港人,則冷淡得多也。

國人選擇既如此,則很多香港本土文化,實質,是無法引起國人共鳴。就如深水步區那些麻包袋、紙紮、白糖糕之類,既無法給人面子,同時亦缺乏大氣。對國內消費者,買這些?何不買iPhone?

朋友也許會問,何以國人會追求大氣?大概在於其一,大氣之東西論本質,確能予人面子;其二則是中國乃一大國,而泱泱大國,看事情,不免講求宏觀,而不會盯死一個小點。從中國近年不斷在世界各地投資原材料、礦場、油井,以至碼頭、機場之類,再如廣設孔子學院,在在反映中國之佈局,是屬全球性,非針對某幾個點也。

香港則不然:因地方淺窄,觀念不免狹隘,往往愛盯著一些芝麻綠豆不放;又或,抱著過完今天才再算之心態──短視也。香港倘若溝通東亞個別國家,倒尚可,如日、韓、泰、印之類;國人則不但僅看日韓泰印,也會看歐非拉美,甚至外太空,關注全人類命運——《流浪地球》為例子。而國人也清楚,己國一舉一動,很易引人注目,顧面子,乃必不可少也。

中、港兩地人視野之差異,對處理兩地之關係,誠不能忽視也。

國內消費文化是在乎產品能否給國人面子,夠不夠恢宏大氣:香港則因地方淺窄,觀念不免狹隘,抱著過完今天才再算之心態──短視也。(瑪莎拉蒂官方圖片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