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,大灣區多餘人

按照中港兩地人視野之差異,則大灣區此一概念,有香港在內,可能比沒香港還糟。

如何解釋?先看大灣區之佈局:簡言之,就是珠三角各市進行合作、協調,以發揮更大效應,促進中國更進一步。隨著中國產業升級,珠三角之定位很明確,就是要發展高增值產業,決不再一如往常,搞些出口加工此種低層次東西。

光論此點,香港、香港人在大灣區之角色,就很尷尬:香港大多數企業層次很低,往往做些出口加工,即在珠三角設廠,香港建寫字樓負責下訂單。此等企業除盈利低(因難生出附加值),亦缺乏核心技術(純粹下客戶訂單,毋須自己研發)。此外因營收差,在企業管理方面,相對較為鬆散,隨隨便便也行。叫國人向如此企業學習,如何產業升級?最多只能在由零開始之年代,起到家。

另一方面,倘若要合作要協調,各市之文化,是不能有太大差異。與此同時各市之視野不但要統一,還要夠闊,才能面向更廣市場。尤其是當國人性格普遍講大氣,重宏觀之時,政府政策,更要如此。

而論此點,香港人,也是給不了什麼來:港人視野素來狹隘,尤其是愛盯著些芝麻綠豆,與國人格格不入。看早陣子賀歲檔當可明瞭:香港跑出者是《廉政風雲》,於國內淪為炮灰;而國人好觀看者,乃重型大片《流浪地球》。國人普遍講雄心,欲升級,冀更上一層樓;香港人,則寧可死抱著過去經驗不放,哪怕形勢時不我予。高科技?香港人更相信「Low Tech撈嘢,High Tech揩嘢」。

事實以香港人之能力,最多只能溝通一些東亞小國,比如日本、泰國。而國內需要溝通之國家,像中亞、東歐、非洲、拉美之類,非港人所能協助;至於美國以至法、德、意那些,中國直接打交道就可,哪需香港?

不能忽視尚有另外一點,那就是「一國兩制」因素:在一國兩制下,香港在大灣區一盤棋中,制度上、文化上,必然自成一格。如是者如何融入珠三角?須知香港經驗放在各省市,不一定合用,何況今日香港經驗,已幫不了中國升級。

有言「蘇州過後無艇搭」,按其實並非趕不趕上之問題,而是香港人,根本不適合,也不該乘坐此艇。香港人在此艇不但是多餘人,而且,還會是麻煩製造者,起碼提供到之東西,已滿足不了國人也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