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外另解

近年常有評論提到「排外」二字——大抵是出於一些國家,有抵制外來人之跡象。惟此中不包括中國——相反中國,竟是開放之代表,而這擺在半世紀前,笑話也。

按其實所謂排外風潮,需深入些去看:任何國家總有排外想法,即使再開放亦然。比如吸納人才,當然不會是什麼人也吸納──高階人才無任歡迎,低階則限制多多也。而正常而言,高階人才,確能帶來有益思維;低階人口最尷尬之處是,往往會幹些下三濫勾當,不但敗壞社會,甚至危及人命──能算作貢獻乎?

舉一例子:新加坡移民政策大體是分級,而分級制下,高端人才優惠盡享——欲成獅城公民,易過借火;低端外勞則大加阻撓,落地生根之機會,微乎其微也。新加坡是否不開放?非也,只是開放也有個度。新加坡固然欲進步,惟亦深知一旦人口政策不當,反效果也。

傳統上移民勝地是美加澳紐——過去一個世紀,四地大抵不愁沒人來,因之設置移民官,審核移民之背景,確保移民素質。本質上這也算排外,只不過所排者,低階移民而已。

中國之問題並非欲不欲排外——事實是欲排外也沒條件。且不止此也,對外招才也有困難——正常出高薪就可,擺在今天易過借火,惟於改革開放早期,並非如此。

於是乎中國只好屈就,毫無條件開放也。且更要命是,中國所吸納者,皆下三濫貨色。像台商,其工廠在世界產業體系裡,基本是不入流:富士康對比一眾世界級大廠,算老幾?只是人窮之際,沒選擇,只好委屈自己矣。再如鈴木汽車,其技術對比汽車界真正翹楚,又算什麼?明知是九流貨色,因沒選擇,也委屈自己矣。

如此無條件開放即使可換來進步,表面而已——中國製造質量不忍卒睹,為代價也;國人枉花無謂成本,為代價也;學習中學錯了要重頭再學,為代價也;中國產業發展多走冤枉路,為代價也。

因之重點非中國如何開放,而是中國沒選擇——招才條件不夠也。當然現今另一光景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