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賺錢模式缺陷

海洋公園以至香港旅遊業之困境,由來已久,只是香港上下尤其政府官員,似乎陷入一個迷思:他們以為香港從國內賺得之錢,永遠源源不斷;又或者,國內來港旅客永遠只有多,不會少。此等迷思反映於海洋公園:海洋公園以為自己對國內旅客,永遠有吸引力,只要自我改造,做好自己,他們自會歸來。

只是明眼人都清楚,並非改不改革之問題,而是過去訪港國內旅客特多,一個程度,未成熟之體現──消費觀念未成熟也。以前預算有限,加上大鄉里,隨便到港一遊,也可作體面事。現在選擇日多,去旅行可到其他地方,而香港實際上旅遊價值,本就不大──過往不少訪港之國人,正是發現香港可參觀之地方,寥寥也。

而倘看深一層,香港旅遊業之困境,一定程度,是港人賺錢模式之缺陷:港人往往都專藉國內未成熟之一面圖利。此間最典型是設廠:按過去大量港商到珠三角開廠,主要看在當時國內生產成本低,捨此別無其他。何以當時成本低?則因舊時國內百廢待興:按當時設廠於國內,遇上停電,家常便飯。某些廠,甚至自備發電機,有備無患也。

還有例如汽車:按舊時國內左駕、右駕皆有,而這些右駕,大多是來自香港之二手車。而國內嚴禁右駕車輛上路,則要到九十年代中,才頒令也。

當然港資工廠遭遇困境,已有目共睹也:按早在金融海嘯前,這些廠每件貨之盈利,是連買一個橙也不夠付。與此同時國內發展漸臻成熟,內資又崛起,根本毋須依賴香港。港資能提供實質貢獻,固然好,港商能乎?

以前珠三角之工廠,會依賴香港之碼頭出口貨物,進而港深兩地關口,經常大排長龍。今日?有一個鹽田港,已扭轉一切也。

然而這些港資廠要轉型,亦非易事:搬廠的話,只有大型集團,才有條件轉戰遠方;而內銷的話,以國人好面子之性格,香港品牌,能滿足乎?

香港旅遊業,情形一樣也:暢遊維港與暢遊巴黎塞納河,兩回事也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