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競爭力之弱點

台灣菠蘿被大陸一禁進口,即刻陷入困境,充分反映台灣菠蘿究其實,是無任何競爭力——除大陸,其他地方賣不出去,而大陸之採購,百分百出於政治。

按其實不但菠蘿,基本所有台灣產品,皆是沒競爭力。

嚴格說台資企業只有一項本領,那就是省錢,省錢,再省錢:他們省成本彷似扭毛巾,連毛巾最後一滴水,也不放過。且必要時,竟可犧牲貨品質量。曾問他們:「不怕客戶投訴?」應曰:「放心,客戶只看價錢而已。」

台資不搞品牌乎?不是不搞,幾乎沒有成功例子——最有機會成功之台灣品牌為HTC,如今安在哉?其他則毋庸多言也。

基本上台灣貨之致命傷,是台灣之文化層次,大抵不脫廟埕文化,市井味濃:正常人是不會花大錢,去享受當小民之感覺。如此一來問題在於,價格一貴就賣不動,而倘價低,則必須進一步壓縮成本,才能確保盈利——於是顧不著質量也。

按台灣早年發跡很簡單,主要是靠接美、日之訂單——過往美國是世界最大之市場,有強勁購買力。今日美國市場,一來太多國家加入競爭,二來美國消費者之購買力,早就大不如前——皆負債纍纍也。台灣在盈利日少下應對之策,自然是從成本下手——比如早年大陸成本低,乃搬廠到大陸;金融海嘯後大陸成本日高,台商走投無路,只好跳到越南也。

至於關鍵技術,很不幸,缺缺也——盈利少,缺錢作研發也。

郭台銘旗下之鴻海、富士康,就是如此本質——倘非貪成本低,鬼才進軍大陸。尚有例子為台積電——聽起來像高科技,究其實一如往日東莞廠,接美、日訂單而已。

台商、台貨之所以如此歸根究底,一是文化層次問題;二是台灣市場狹小——連南韓也不如;三是民風——地方既小,影響當地人之性格,自然僅懂小打小鬧,或斤斤計較。大陸因地方大,人們普遍雄心萬丈、豪氣干雲——大對比也。

本質上台灣較宜作投資大陸之跳板,惜台灣各界普遍反大陸,如此一來,作死也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