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之飢荒記憶

中國農業學家,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,以91歲高齡辭世。袁之逝世在中國不可謂不是巨響。像網上有人作個留言,曰:「中午已把飯乖乖吃光了」,一時間衝上熱搜。而在各地學校,校方又藉袁氏,著學子們要珍惜食物也。

舉國上下一片肅然大抵事關脫貧:按中國史上飢荒日子不絕於書,直到近代亦如是。本為教師之袁隆平,為立志解決之,花了很多年時間,研種出雜交水稻——其特點是在耕種面積不變下,依然能增加產量。而剛巧雜交水稻全國推廣後,糧食問題對諸今天中國,至少未見危機也。

由於關心飢餓,袁氏近年還進一步,在央視大呼立法,把浪費食物列為犯罪行為。經過當局幾年調研,於今年四月出台《反食物浪費法》。

浪費食物立法禁止,應該乎?價值觀問題也:英語系當然覺不可理喻,尤其是她們之窮人,普遍可吃到癡肥。浪費?沒相干也。基於背景不同,英、美、澳等,是不可能理解飢荒對中國之影響——從中國之歷史看,糧食問題處理不好,動亂不止也,且很多時,是王朝換代之開端。

美、加、澳等地方,地廣人疏,農田一望無際,食物自非問題;英國至少有殖民地因素,比如咖哩於印度找,於東南亞找菠蘿,於中美洲尋香蕉。

也可作如是看:要維穩、要治貧,糧食即使進口,中國亦不會太講究。比如從美國進口米麥大豆,因美國農地廣,產量大,供應充裕,且定位實惠,國家不會介懷;從日本進口則恐怖矣,蓋日本地狹人稠,哪有土地增加產量?鼓勵國人吃貴米,犯罪也。

在國內筆者倒見各超市、小店,賣不少美國水果、米、麥——賣相粗糙,勝在價格過得去。日本者則極罕見:別看包裝如何精美,對國人,一見價格高昂,很易勾起飢荒回憶——民憤也。

另一方面,食物浪費立法禁止,如何執行條例?筆者不才,估大概是大派督導員,到全國各餐館、麥當勞管束大家,一見食物剩太多,檢控也。英語系或認為無謂,中國則因歷史記憶,不作如是看也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