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學歐洲之傾向

對近來一系列整治政策,中國官方一直之定調是:不能讓資本無限制擴張。可是另邊廂,則有胡錫進指整治措施,並非殺富濟貧——看起來,矛盾也。尤其當及後官方提出「共同富裕」一詞時,因字眼關係,更易使人混淆也。

依筆者看其關鍵在,並非官方顧忌私人企業,而是當局不欲中國,成另一南韓也。

按南韓經濟有一詞概括——「三星共和國」,意指三星,是南韓經濟之全部。當然實情並不盡然:不止三星,現代、LG亦是同樣本質。而倘綜合之,財閥經濟也。

由一群財閥控制一國之命脈,好處是方便匯聚社會資源辦大事;同時又能提供穩定職位——近乎鐵飯碗也。而壞處則是壓抑中小企,且造成大量不公——政府政策制定,易被財閥制肘也。

南韓在財閥經濟下,韓人職位選擇相應較少:新人甫畢業,除加入三星,沒其他出路也。韓人大力包裝偶像明星,大概出於此也:有否發現韓星一大堆,幾乎同一打扮甚至面孔統一?工業化生產也。

按其實除南韓,日本同樣財閥經濟:三菱、住友為表表者。而日本社會流動性,亦相應較差——財閥永遠是財閥,員工恆員工也。

中國很明顯不欲像日、韓:按中國早在漢、唐,一直是世家豪族把持政、經——上品無寒門,下品無世族也。至唐代設科舉制,迄至清末,中國乃一直靠科舉,以維繫社會流動性。至踏入現代,鄧小平之改革開放,其要旨,正是讓每一國人發揮所長——如何辦另一回事,需不忘初心也。

一些分析認為「共同富裕」概念,是基於中國比較過美日韓與歐洲——如法德意,發現法、德、意之一套,較支持中小企,具可持續性;反觀美國重虛擬輕實業,日、韓則財閥壟斷,皆不利社會流動性。或許今後中國政策制訂,多以歐洲為榜樣也。

按歐洲倘說產業結構,中小企為大多數,而其提供職位,少說七、八成也。

從針對騰訊、阿里巴巴看,中國之傾向是,決不扶植巨企參與國際競爭——以中國人口之眾,其就業問題,非巨企所能滿足也。

分析認為「共同富裕」概念是基於中國發現法、德、意之一套,較支持中小企,具可持續性;反觀美國重虛擬輕實業,日、韓則財閥壟斷,皆不利社會流動性。(Kuka官方圖片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