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貿易相互傷害

川建國在任時向中國加徵之關稅,至拜登上台,一直未有撤銷。最近拜登被問及何時會,拜登說未確定,理由是目前中國,從美國進口之商品不夠多也。

只是誰都清楚中國採購太少,關鍵不在中國,美國也:按美國本就缺乏發展製造業之土壤,鮮有工業產出。比如服裝,沒看頭也;福特汽車這些流於平庸,且太低端;波音飛機則有安全疑慮——安知有否貓膩哉?蘋果中國本是生產基地,沒美國製也。

歐洲起碼有平治、法拉利、空中巴士;日本則至少有數碼電子,可交易一下也。

當然好在美國土地遼闊,可大規模化耕作:農產品出口倒還可以也。然即使如此,小麥、大豆畢竟原材料性質,價格不高,且很多國家能提供——要種植並不難,對填補中美貿易之逆差,必不彰也。

因之怪責中國未能強人所難,誠失諸滑稽也:根本沒東西可買也。真要落手解決中美貿易逆差,原則上,減少中國輸美才是。辦得到乎?非不能也。

最主要在於中國之貨品對美國,並非無可替代:比如一大堆落後之邦,包括越、印,一樣加入供貨行列,何況這些落後之邦,成本更有優勢也。反之中國則隨著經濟大飛躍,成本廉價不再:對中國,繼續生產低價貨品輸美,吃力不討好也。

當川建國大加中國貨關稅時,恃者,正是美國不乏選擇:按正常,東家不選選西家也。一定要向中國買乎?不見得也。

按過去中國那些廉價品,除低價,質量之差路人皆見——競爭力薄弱也。對於很多國家,倘非低價,鬼才向中國下訂單;而對中國,亦要不斷犧牲自己成全出口加工——缺乏賺頭也。中國有必要繼續當冤大頭乎?代價太大矣。

對中國,發展一些像華為般企業,才有意思:實現質之飛躍也。而靠賺專利費對中國大多數廠家,夢寐以求也。

從中美關係看,中、美經貿根本不是互惠互利:中國白補貼美國也。如此關係繼續勉強維持,對中國抑或對美國,皆傷害也。

從中美關係看,中、美經貿根本不是互惠互利:中國白補貼美國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