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回歸趨勢談

適逢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,不妨說說香港。

過往筆者一直強調中國市場是兩個型態,即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。像iPhone、LV、瑪莎拉蒂之類高端品牌,才能立足中國市場——能予人面子也。而低端貨像鈴木、三星、H&M之類,於中國,基本是沒好結果——不受國人歡迎也。至於低端一邊,則全是國貨天下——倘拚低價,除非是越、印也。

另一方面中國之產業結構,亦有所進化:過去僅做出口加工,蓋因其時成本低也。如今則不同矣:企業必須進化,且是箭在弦上,不得不發。而如何進化?當然要像華為那種,擁有研發專利,靠收專利費度日也。

中國如此趨勢對香港尤其港資,當然非常不利:香港過去一樣是做出口加工,惟此中,是沒高科技也。而港人素來短視,根本不可能有華為那種長遠眼光——辛苦非常也。於舊時香港投資國內,與國內之需要一拍即合——彼此有緊密關係也。然如今?國內需要者,香港給不到,則兩方關係,無從談起也。

另一方面香港缺乏高端品牌,能給消費者面子。而這與香港文化本來面目,大有關係:能代表香港之文化,當然是深水埗那種。說好聽,平民化,接地氣;難聽些,低端下流也。而倘把低端面貌刻意扮高端,徒然四不像耳。

因之兩地之間漸行漸遠,究其實是必然:尤其對中國,自身發展才是重點。總不能為香港,而犧牲廣大十四億人也:後者之幸福,要緊得多也。對中央政府,能保持對香港之主權,已足夠:自己軍隊守得住港地,維持國家領土完整,至關要緊也。至於港人人心如何,根本尚是次要:必要時,要地不要人也。

推而論之於台灣問題上,原理雷同:能掌控寶島之土地,比爭取島民民心,更實際也。而倘簡單概括,留島不留人也。

大抵上尚能對中國有貢獻之香港人,皆是上一代——壞點說,殘餘價值也。新一代則不然:說具體些,所有1990年後出世之香港人,對神州大地,用不著也。尤其是今日新一代中國青年,本領不輸國際菁英:要向外招才,當然放眼全球,且要最精銳者。倘勞心勞力於香港青年身上,無謂也:不會對中國產生價值也。

大抵上尚能對中國有貢獻之香港人,皆是上一代:說具體些,所有1990年後出世之香港人,對神州大地,用不著也。(中新社圖片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