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打仗之邏輯

從近月台海局勢看,經常見到一些悲觀評論,謂中美最終會兵戎相見。這些人大多相信兩岸以武力統一,是最終之結局:尤其美國官方,常作如此推斷也。

真會乎?其實他們大謬不然:參考美蘇冷戰年代,美蘇間之角力不可謂不激烈,然止至冷戰結束,從未開過仗也。以美國說,迄今為止,只不過專修理一些弱國小國,如阿富汗、伊拉克、敘利亞之類。亦有一些生擒弱國領導人之例子:像中美洲巴拿馬,美國以前真試過也。再如日、韓,擺明還不了手,才好被美國操縱也。

印象中中美兩軍交火,就只有在韓戰時期:按其實沒分出勝負,且尚考慮有蘇聯也。

按美國看似懦弱,主要是看準這些小國擺明不堪一擊——像巴拿馬之類,導彈沒幾支,遑論核彈頭。倘真有,比如中、俄,美國定必思考再三:倘對方以核彈回擊,美國就算打贏,損失不菲也。

兩國之間倘是實力相當,彼此是有制衡效果:打不過也。只有力量懸殊之情形下,即有開戰可能:恃著對方沒力還手,一如沙包也。歷史上可佐證之例子不少:二戰時日本侵略亞洲,擺明是恃著日本於亞洲獨強。如今能乎?今非昔比矣:或可拉上美國,只是如此一來,更難擺脫美國也。

舊時英法、英德、法德皆有兵戎相見之先例,可是結果是,誰都打不贏誰:彼此實力雷同也。反而弱國像東歐之波蘭,曾一度被強國瓜分:主要是德、俄也。

二戰時發動戰爭者除日、德,尚有意大利:然當年意國所侵略者竟是非洲小國。欺軟怕硬乎?擺明是:倘打歐洲國家,隨時自取滅亡也。

總言之打仗之邏輯,在於利多、弊少、成本低就打。大國欺負弱國,一般弊少成本低,比如美國打伊拉克。而且打伊拉克有石油——利多也。打蘇俄則不一定:得花大量資源,且很可能尾大不掉,拖垮美國也。當然蘇俄石油一樣豐富,可是要獲得,成本巨大,划不來也。

美國固然很想對付中國,只是倘出動武力,就不是好買賣:舊時美國倘派一艘軍艦到中國外海,即可耀武揚威。偏如今中國大力於台海軍演,美國連艦亦不敢派:顯得束手無策也。

兩國之間倘是實力相當,彼此是有制衡效果:打不過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