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關係史之聯想

嚴格說來歐美不算是一整體:比如英語系,一般與非英語系不咬弦。最典型為英、法:歷史上英、法之間是經常開戰,死人無數也。而英國又與德國不睦:於兩次大戰裡勢如水火,同樣哀嚎遍野也。

而美國則更不當非英語系一回事:來來去去最看重者,英、加、澳、紐也。而於七大工業國裡,法、德、意在美國心目中,連日、加亦不如也。

因之當中美相互對立下,中國與非英語系間,並非沒操作空間:比如四月份馬克龍訪問中國,即獲中國高規格款待也。

按其實在傳統上,中國自己,即不把英語系之一套當一回事:比如自近代史以來,倒鮮見國人提出向英國學習;反而學法、德者則較多也。即如清末所創立之新軍,是仿效德軍模式操練也。不學英軍乎?大概是國人嫌棄、鄙夷之,不願師法也。

又如學科技,通常國人是會標榜德國技術——反之英、美、加者,並不多被推崇也。

至於法國方面,比如已故前總統希拉克,即熟悉中國文化,還因此,與王毅等一眾大員相當友好。中國久不久會邀請法國文化交流團訪問中國——對比下,中國與英語系文化界,則有些疏離也。

尚有一有趣例子是:中國能與意大利合作探索太空。然中美太空合作,天方夜譚也。

美國之品牌因屬國際化級別,情況特殊,可以不論;英國貨在中國則不多流行也。惟法、德、意則相反:舉例依維柯(Iveco)為意大利貨車生產商,於中國非常普及——於整個亞洲,鶴立雞群也。

拿日、韓之情形對比,日、韓則崇美非常:近代日本是美國一手啟蒙才告現代化;而南韓,則是美國養大也。

按其實於中美關係史裡,美國肯與中國往來,純粹出於權宜:比如抗衡蘇俄也。又或者,貪圖中國生產成本夠低:乃大舉投資中國也。尤其在經濟上,倘建基於廉價設廠,中國成本一貴,中美交好,自然缺乏基礎也。現今剛巧正適值中國生產成本上揚——再看目前中美關係,非巧合也。

本質上中國與英語系之商業往來,就是缺乏基礎:彼此對對方沒興趣,能如何貿易哉?從事此等生意虧錢收場,誠必然也。

按其實於中美關係史裡,美國肯與中國往來,純粹出於權宜,比如抗衡蘇俄也;又或貪圖中國生產成本夠低:乃大舉投資中國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