貿易價值決定外交

究竟貿易之本質是如何?經濟學有論說指事涉競爭優勢:舉兩國家作例——法、德,法國以釀酒聞名——香檳、干邑也,德國則造車——平治為表表者也。法國拿酒,德國以車,相互交換,如此則互惠互利也。

然問題是德國釀酒沒優勢乎?倒不見得:大概品牌效應不如法國酒也。而法國亦有造車——不是用不著,形象沒德國車鮮明也。德國酒、法國車亦可相互交換,只是大家都會覺得,如此交易,值得做乎?

某些例子雙邊貿易還是單向——中美貿易是其一也。中國拚命出口貨品到美國,相應從美國,幾乎沒東西可獲得——或美債吧,然持這些美債到底可作什麼用途,或能獲得什麼價值,誠很大疑問也。

於是中國總會意識到如此吃虧下去,不值得也:美國不主動,中國自會脫鈎也。

按今年中國官方首十個月貿易數字,第一大伙伴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,歐盟次之,美國第三,日本第四。而此中一帶一路之數字比歐盟多一截,而歐盟,則又多美國一大截;至於日本,則少美國一半也。值得一提者是從一帶一路國家與歐盟之進口,有升幅;美、日則下跌也。

很明顯是中美貿易脫鈎後之效應:一來中國製造升級一直如火如荼,而這些高精尖一旦出口,賣去一帶一路也;與此同時中國消費市場亦漸成熟——呈現兩個型態,亦即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。面子消費者當然是歐貨——法、德、意也;低價市場則除國貨,皆來自一帶一路,蓋成本夠低也。

換言之對中國,與歐非拉美國家貿易才實在:過去日、韓與英語系於中國之投資,出口加工為主也。如今中國成本日貴,哪怕出口加工紛紛撤離,對中國,沒所謂也。另於消費市場除極少數例子,她們在中國整體如何?於兩個型態下,高不成低不就:缺生存空間也。

歐貨比如法、德、意者主要是面子消費——高端貨也;而倘中國進口一帶一路貨品,則出於低價消費也。

通常貿易上需互惠互利,才能促進兩國關係:由此檢視中美關係,當知中美兩國之間走到反枱地步,誠必然也。

中國拚命出口貨品到美國,相應從美國,幾乎沒東西可獲得:由此檢視中美關係,當知中美兩國之間走到反枱地步,誠必然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