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選舉生態有變

國民黨與柯文哲合作宣告失敗,一點不讓人意外:根本以兩方背景,沒合作之空間也。始終柯文哲本是綠營出身:與藍營能有何交集哉?勉強為之而已。

綜觀藍營與柯文哲洽談合作之過程,失敗關鍵大致就是藍營,堅持由侯友宜擔正——柯文哲僅是副手也。然明眼人都看出柯參選擺明已準備好幾年——哪有退選理由哉?何況自侯出戰以來,支持率一直墊底,上不起來——望之不似人君也。國民黨擺明是自以為是:不知自己之斤兩多少也。

很多時候所謂合作,並非簡單加減乘除如此簡單:或一結合起來,流失相當多選票也。就如柯文哲陣營未必樂見與藍營合作——不少本是綠營一分子也。又或者藍營亦有些死硬派——儘管數目不會多也。另外反綠營選民未必會認同國民黨——對柯文哲說,或弄不好被藍營拖累也。

根本上還是藍營自己不爭氣:幹嘛起用侯友宜出戰哉?尤其橫看豎看,侯根本就沒賣點:不過一個地方小小長官而已。或許在地方侯會有些民望,一擴而大之至全台灣,則另一回事也:除非是台北市長,蓋首府一個,較多對外交流之需要也。

倘打個比喻:侯就像一產品,方方面面皆極平庸,難刺激人們購買之欲望。而國民黨此一招牌,則普遍被嫌過氣:彷如手機界之諾基亞、愛立信、摩托羅拉之類也。

壞一點說,找朱立倫親征或者還較合適:正常大選,侯選人黨主席居多也。

另一方面台灣選舉生態變化亦是重要關鍵:反綠營是普遍訴求不假,只是這不等於支持藍營。這些反綠營之選民其實是欲有其他選擇,並厭倦藍綠之爭:概言之就是,中間選民大增也。這是幾十年來台灣藍綠長期相爭下,民心之轉化也:藍綠雙方皆是當局者,不可能理解也。

試看過去台灣經歷多屆大選,帶來了些什麼?台灣不見得更好:枱面上來來去去不是藍就是綠也。而這些人物哪怕是新面孔,實換湯不換藥,普遍被看破手腳也。

按台灣問題之真正主要角色,大陸與美國也:哪怕台灣各界如何親美,大陸者,誠不得不認真面對也。在現實面前總得有識時務之必要:蚍蜉撼樹,不實際也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