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中國脫鈎需條件

早前德國總理展開訪問中國三日之行程:除與習主席會晤,主要還是涉及商貿。這從訪問團還包括平治、西門子等高層可見一斑:英語系之評論普遍認為德國等一些國家,其經濟依然擺脫不了中國。什麼意思?鼓吹與中國脫鈎也。

只是脫鈎此回事,說就容易,端看自身之條件:像英語系,當然易如反掌,蓋因英語系與中國之經貿很簡單,就是單純買中國貨,如此而已。英語系要賣東西到中國是不可能,蓋因英語系缺乏產出也。按正常作為買家,多少會有談判優勢:倘不買中國貨,大可改向越南、印度、菲律賓、墨西哥之類採購也。

然好些國家比如法、德、意,就不是這回事:按法、德、意之經濟是以產業為基。而產業要賣到哪?誠費煞思量也。而倘當買家,則以她們之市場規模,未夠格也。

於英語系之市場,法、德、意等哪怕有些斬獲,就是遇上瓶頸——長年難有突破也。且好些例子是被英語系狙擊:過往即曾試過有些歐洲企業被美國打壓,弄得一地雞毛也。而倘投資其他國家分散風險,橫看豎看,就只有在中國市場,成績可觀也。

於是法、德、意等歐洲國家對中國之態度,必難與英語系一樣:並非想不想之問題,而是不夠斤兩也。那不夠斤兩在哪?單純賣家耳:論買,奢豪不起也。

按對一國,反中國之必備條件是自身為買家居多,否則就是與自己過不去——像法、德、意,其產業甚至與中國高度捆綁。能擺脫中國乎?挾太山以超北海也。

按其實倘換轉是中國,情況亦雷同:中國今天之國際地位顯然不是靠當賣家獲得,而是各國,皆覬覦中國此一巨大市場也。中國買東西之選擇多,是話事權之反映:茲舉沙特作例,何以沙特對中國客氣非常?要賣石油到中國也。

倘中國於國際間堅持以賣方自居,當然只有挨揍:尤其倘所賣者以低端貨居多,所面對之競爭必激烈也。情況就如Tik Tok:Tik Tok遭到美國封殺究其實不冤枉,蓋因美國之互聯網市場,彷如撕殺戰地也。

當然英語系到底能否維持自己買家地位,則是另當別論:始終今時不同往日也。

法、德、意等歐洲國家對中國之態度,必難與英語系一樣:並非想不想之問題,而是不夠斤兩也。(空中巴士官方圖片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