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付出萬倍之努力
【轉載內地媒體報導: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接受《新浪財經》CEO鄧慶旭訪問時表示,中國電動車在核心技術上並無優勢,只勝在產業鏈完整。魏建軍指出,因缺乏核心技術,導致中國汽車市場發生無序價格戰——過去10年中國已有24家車企消失,未來定必更多。
魏認為,目前中國車企在全球品牌力尚不足,主要是賣產品而非品牌;又冀各車企努力提升成車品質、品牌溢價能力。】
到底中國車之質量是否依舊不濟?無疑是否定——之不過只是比過去有進步耳。而技術又是否致勝關鍵?究其實不盡然:比如舊時三菱在技術上完勝豐田,偏卻是豐田笑到最後也。
概言之就是中國車,頂多僅豐田、福特之水平:有質量,惟難賣好價也。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目前實尚處起步:此間關鍵在於倘要大有所成,非三朝兩日也。而產業鏈優勢實質上亦沒啥好吹噓:美國舊時有汽車城底特律,如今安在哉?彷如一片廢墟也。
而倘進一步說,事涉做廠之困難:按做廠此回事最大難處是投入多,於多數情況下,勞而少功也。所謂投入多固然是指人手、設備之類;毛利不佳則是出於產品叫價本錢,不足也。豈非白做?成本低時是沒關係,然風險尚難迴避也。
一般而言對於做廠,品牌溢價能力才有助於賺錢:以造車而言,根據資料,盈利率最高者為法拉利,有五成;平治次之,有三成;而大眾化廠牌比如豐田、三菱、福特這些,倘有一成,已可喜可賀也。另一方面技術又代表些什麼?主要是指生產技術,能提升品牌形象:就像平治、法拉利、「波子」那情形,人人趨之若鶩也。
從舉世情形看,於競爭中叫得起價往往不是必然:就如「美國製造」能算是品牌乎?又或日本:日本車弄得像麻糬形狀般,哪能賣出好價哉?歐洲則相應好得多:主要在於歐洲製造所代表者,藝術品也,能走高端路線也。
中國之問題究其實正是在此:中國所生產者論本質為工業製品,而工業製品者,只能定位大眾化,價格不能貴也。況且把產業造成藝術品之級數,談何容易哉?技術不是不該加大投入:如何把技術化作神奇,鬼斧神工般,才是最高境界也。
按魏董事長冀望爭取品牌溢價,舉凡國人皆抱持:只是需付出之努力,萬倍也。
![]() |
按爭取品牌溢價舉凡國人皆抱持:只是需付出之努力,萬倍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