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內捲與明辨是非

竊以為中國治內捲一個核心難關,是信息不對稱:很多時候國人一窩蜂湧入某一市場內捲,是出於盲目也。而且國人往往不知權衡利弊——根本沒思辨能力也。

此中最明顯之例子為網店:比如有人說做阿里巴巴店很好賺,於是不顧一切去開店也。結果情形就是,阿里巴巴網店極多彷如牛毛:店家為生意,不得不多花成本於宣傳、營銷方面,且即使如此,大多數者是,事倍功半也。

與此同時尚有另一奇怪現象:實體店一池死水也。不少縣市商場大量店面丟空——難以承租出去也。零售果真沒錢途乎?消費者一定有:只是人人搶做網店,於網上購物也。且按理實體店面面對面,買東西較有保障——惜大家盲目內捲也。

又尚有一內捲例子為賣咖啡:究其實中國市場年人均咖啡飲用量,僅4、5杯而已,偏有人不信邪拚命賣。需求有限賣家眾多,其結果必然是內捲——困獸之鬥也。

尚有其他方面例如產品同質性高:同一貨品,各商家,幾看不出有什麼差異也。這擺明是沒明確定位——見競爭對手如何,自己即如何也。

按其實不但賣東西,買東西亦然:見人買iPhone,即搶著買iPhone也;見人買LV,即搶著買LV也。真是合自己需要乎?反而沒想到——拋諸腦後也。

凡此皆信息不對稱也:按過去中國一直發展滯後,民風閉塞,導致國人對外界之認知,半桶水也。就如並非每一外來品牌都是高端,國人就是不知分辨:常做冤大頭也。而反映在企業上,作決策時,亦是同樣問題:或企業本非某方面所長,只是見別人搞,自己即下海也。這擺明是投機:全然沒顧及風險,和自身條件也。

而網店之情形則是明知沒得做卻依然死撐:沒想到其他出路也。然是否果真沒選擇?一念之差而已。

倘著企業走差異化路線是不容易:要如何讓國人對外間有足夠認知,艱巨任務也。同時要教育國人如何去明辨是非,亦是知易行難:對一般人,要做到此等頭腦,某程度,誠事倍功半也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關稅戰靠後果定奪

中美貿易回歸虛幻

疑美之心不可無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