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稅戰與東南亞

就在川建國狂打關稅戰之際,習主席即出訪到東南亞三國:分別為越南、柬埔寨、馬來西亞也。一般認為是針對於三國當地之出口加工:話說自金融海嘯以還,東南亞諸國即取代中國,成為出口加工勝地。可是在川氏關稅戰下,反告陷入困頓也。

亦因此於是次習主席訪問裡,乃涉及兩邊之實質貿易:比如獲越南等國訂單,購買C919客機也。只是這夠乎?顯然尚未算緊密:像東南亞之貨品,中國需訂更多也。

按越南、柬埔寨此兩國於川氏貿易戰中率先讓步:除承諾大減美國貨關稅,還說進口更多美國貨也。當然美國有否東西可賣,則是另一問題也。

彷彿對東南亞諸國是兩難:欲平衡,不知從何下手也。倘親美,從美國所獲得好處幾何?說承諾進口更多,誰都清楚美國整體不事生產——哪怕有,性價比太低也。而中國則過去主要是供應商關係:反而中國從東南亞所進口者,有限也。中、美兩者對東南亞,各有各難信任之處:美國敗在貿易政策反覆,中國則其錢難賺也。

以菲律賓作例子:除因南海主權爭端,尚是因為菲律賓從中國,很難有何斬獲也。美國要收買菲律賓根本易如反掌:何況菲律賓者,曾是美國殖民地也。

而當進一步說,從現在之局面,當知出口加工輸美之不可持續性:包括由此衍生出之外交關係,根本不可靠也。舉凡貿易該是一方提供貨品,另一方亦得提供一些東西來——物物交換也。美國與東南亞之貿易顯然只有單向——說不上相互得利也。而中國與東南亞之關係亦顯然未到此地步:最起碼,沒多少東南亞產品輸往中國也。

倘在中國之大城市,街上外國人中有歐洲人,有中東人,非洲人、拉丁美洲人亦有,就是東南亞人寥若晨星:尤其前來經商方面,更如是也。

有一點對中國較好者是,美國於東南亞之涉獵沒日、韓般深入:日、韓之情況是朝鮮半島局勢敏感,且因美國,中國很難有作為也。反之東南亞頂多是南海主權爭端:現在說要圍堵中國,對美國,佈局時,顯然有後知後覺而意味也。

如此看來於此帶,中、美打成平手也。

中、美兩者對東南亞,各有各難信任之處:美國敗在貿易政策反覆,中國則其錢難賺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關稅戰靠後果定奪

中美貿易回歸虛幻

疑美之心不可無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