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破茂與十字路口
真正讓石破茂頭痛者是早前之國會改選:石破所領導之自民黨未能贏過半議席,不達標也。一般分析認為如此結果對日美貿易談判,大不利也。石破暗示自己不會引咎辭職:可是按過往經驗,如此留任通常做不長也;亦有分析指石破可拉攏更多在野黨入閣,以作化解也。
按自民黨受如此大打擊,普遍認為是因過去一年日本米價大漲:為此日本不斷釋出戰略大米儲備欲平抑米價,卻竟杯水車薪也。亦因此對米價之分析可謂眾說紛紜:有說是外國遊客大增——按理外國人非個個主吃大米,不似是原因也;有說是政府政策失當——指讓農民無所適從;又有說是天氣——過去一年不曾遇大天災也;尚有說是農戶減少——結構性問題也。
然不論如何,米價高昂按理是不該歸咎於石破茂:綜合來看哪怕是因政策失誤,前任之問題耳。石破只算是無力挽狂瀾,而非始作俑者: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也。
竊以為日本之情況該綜合去看:倘來個梗概,大抵就是日本經濟自二戰以來之一套,到今天儘管未至於無以為繼,流弊叢生耳。
比如川建國狂加關稅之理據是各國佔美國便宜:日本該是表表者也。倘非美國藉開放市場養著日本,日本能有今天乎?而美國之所以作如是辦,則是欲藉日本成為抗衡蘇聯之棋子——美蘇冷戰之戰略也。而日本那種看上去中產遍地之模式,其代價是:生活成本不菲也。
此間一個例證是日本之終身聘用、年功序列制度,早就土崩瓦解:於經濟高速增長之年代,或可如此揮霍,然高速增長者,必然乎?恐特殊年代產物矣。
至於米價問題則或牽涉到自民黨之政治利益:舉例自民黨一直是靠農村選票,才能長期執政也。如是者則必然在政策上保護農民:不好處則是農產品供應受限制也。而偏偏就是越保護農民,務農人數反而減少:大家都清楚日本農業優勢缺缺,蓋日本地方淺狹也。而日本又因此不得不進口大米和其他農產品,以作補充:儘管數目不會多很多也。
究其實石破茂之處境頗像一位末代首相——過去之日本大抵完結也。可是舊之一套模式既要拆卸,新者卻未可知:日本能重生乎?從舉世經驗看來,動盪不休難免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