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金融之取捨

當中國經濟政策偏向穩定物價時,美國似相反:比如大加關稅不分哪國,擺明就是自殺,蓋一旦如此閉關自守,以美國生產能力之缺乏,物資能不短缺乎?

究其實此中一大關鍵在於物價普遍上漲之現象,會與通貨膨脹混淆——按經濟學之定義,後者是指因貨幣供應激增而引起之漲價潮,謂之貶值,屬金融範疇也。而近大半年根據美國聯儲局會議記錄,大多與會成員認為:一旦因關稅狂升引發供應鏈緊張,物價上漲不可免也。由此一大直接影響則是,聯儲局很難減利息——不欲推波助瀾也。

按目前美國之物價指數已去到近3%——看似不嚴重,蓋因拜登年代已有雙位數也。正正糟在目前物價升勢似已成形——好在聯儲局於拜登時期拚命加息,物價指數才有所下調也。可是過去此等努力明顯被川建國抵銷掉——儘管川建國團隊矢口否認也。

而川建國亦對利率遲遲不下調很在意:經常揚言要換聯儲局主席也。而川氏之財長於7月15日已確認啟動程序尋找新主席——其人同時強調川氏沒計劃開除現任主席,甚矛盾也。

究其實以目前美國制度說,總統是無權過問聯儲局之日常——包括主席人選、利率之高低也。恐怕最後只是胡鬧一場:隨隨便便修改制度典章哪輕易哉?誠茲事體大也。

竊以為川建國此中是忽略一大點,那就是倘真按川氏之期望——重振製造業,是要犧牲美元國際地位。這是顯而易見:倘美國真像現在般向各國抽關稅兩、三成甚至五成,等於美國毋須任何貿易也。如此則持美元之意義何在?大哉問也!而美元一旦淪落至此,則與廢紙何異哉?另外國企業到美國上市,意義又何在?屆時隨便到他國上市,亦可也。

這對其他國家其實沒啥所謂:反正屆時另起爐灶、排除美國,即可也。糟在美國股票、房產、債券之類,統統需求大減——資金流入美國者,大減也。

按所謂經濟往往是攸關取捨:欲爭取某一東西,得犧牲另外方面也。就如幣值大貶好處是能促進出口,惟削弱國民購買力——打擊消費也;而促進消費一大前提是提升幣值——自然妨礙出口也。又或產業上:某些產業之蓬勃是會擠壓其他領域生存空間——荷蘭病是也。

另尚有關稅戰外國報復,亦讓美國夠嗆也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關稅戰靠後果定奪

中美貿易回歸虛幻

疑美之心不可無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