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困局之啟示
箇中道理不難明瞭:倘要大家過上中產生活,前提是需有大量穩定、薪優之工作。可是一旦如此,企業成本必不菲也:除非經濟高速增長,又或營收有保證,否則大負擔也。而另一方面,經濟高速增長屬必然乎?又或,穩定營收從何找哉?過去日本正是靠美國市場來養著——哪怕經濟不景氣幾十年,因有美國,尚能不愁沒著落也。
至於物價高昂則是因為長期賤賣日圓:為便於出口守住美國市場,每當日圓一升值,日本政府必出手壓抑也。揆諸全球可謂奇特:任由幣值日貶橫看豎看,荒謬也。
舉凡事情總是一體兩面:倘欲社會普遍中產,成本定必高昂也;且平抑物價時,又必然會犧牲穩定之高收入——保持小康已不錯也。日本之困境就是過去生活太好、太優質,反過來,在無以為繼時依然死撐:減輕百姓負擔本是該做之事,思想上有包袱也!
日本沒法擺脫依賴美國市場,正是如此道理:生怕原來中產生活,沒著落也。
而當進一步說,到底是否應該繼續追求中產生活模式?要知道非無代價:舉例美國早於越戰之後,已積極向落後之邦多進口,以減輕生活負擔也。那何也?美國高速發展,不再也。而歐洲則更早:於二次大戰後不久,已如是也。歐洲之模式是專生產高端貨、奢侈品,以換取外國之日用品、低價貨——通常落後之邦也。
究其實中產生活模式往往只是表面風光:以高昂成本維持門面也。比如死命買房:一般買房成本不止包括購買花費,尚有維修、管理也;又如買車:買完還要顧及保養,且泊車亦要付費也;另孩子之教育亦可以很恐怖:尤其倘上補習班、興趣班,以至上大學,在在耗財也。
亦因此對先進之邦,減輕成本不止在營商上,就連生活亦是:既然過去高速增長永不復返,得面對現實也。演變到棄讀大學對先進之邦,普遍也:蓋獲得學位者,不一定好找工作也。
竊以為此等現象中國總有一天會遇到:中產生活從先進之邦之經驗看,不實際也。而經濟高速增長亦非必然:尤其當基數一高,再增長時,只可能是慢,不會太大幅度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