稀土戰之大哉問
從製造業角度說稀土主要是應用於生產電子部件:比如半導體之類;又或者,飛機機身亦需取材自稀土也。另一些現今常用者諸如鋅、鋁,於舊時因少見,算稀土之一種也。
然則就因重要,即可成為中國之籌碼乎?應當指出中國刻下之舉措論本質,是斷人供應:斷人供應就能讓對方屈服乎?恐怕沒如此簡單:舉例伊朗,長年與美國交惡,能靠限制石油供應迫美國妥協乎?倘能,就不用老是挨打:蓋美國買石油,本就選擇甚多也。又如富士康,哪能向蘋果漫天要價哉?蘋果是大客戶,找代工時,一樣選擇多多也。
又當年日本被美國迫簽《廣場協定》時,作為出口國之日本大可藉斷供來抗議,然有乎?日本清楚走不通也!再看現在美國限制賣半導體到中國,同樣成效有限。那何也?中國要獲得半導體,總會有辦法也:不論自己生產抑或進口,皆如是,有需求才關鍵也。
通常在產業鏈裡處上游者,必是受氣之一群:就個人之經歷,確如是也。另一方面亦需指出稀土本不稀有,要尋覓並不難——不但深山,甚至海灘亦有也。
說到底市場才是關鍵:要有買家,才談得上做生意也。壟斷市場從來都不易為:尤其倘對方是大客,定必尷尬,蓋大客選擇之能力,夠大也。而在國際市場則更如是:競爭之形式多樣也。一方有張良計時,對方會沒過牆梯乎?隨時超乎想像也!
理論上美國與英語系要解決稀土問題,是易如反掌:很可能己國亦有蘊藏也。且哪怕沒有,大不了找些落後之邦幫忙供應:或越、印亦有也。對中國,打稀土牌長遠去看,是不具可持續性:頂多收一時之效,蓋對方尋找替代供應時所需者,時間也。
換言之此中關鍵在於美國和英語系,與落後之邦之關係:過去尤其美國,對此方面一直不重視,才是真正致命傷也。於拜登在任時拜登先納印度入四方聯盟,又與越南定調戰略伙伴關係,其理正在此也:川建國意識到乎?從關稅戰中川氏之作為,當知大失策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