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治經濟之取捨
比如作一個決定時,往往要顧慮需犧牲一些東西:舉例用膳,倘欲吃牛肉麵,則不能選擇吃麥當勞也;而倘選吃麥當勞,則等同放棄吃其他東西,比如牛排、披薩、蒸餃、排骨飯、鰻魚飯定食,諸如此類也。
這就一如孟子所言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」:要一條魚時,不能獲得熊掌也;而倘要熊掌,則須放棄該條魚也。
以川建國關稅戰說,據其人所言是為重振美國製造業——倘進口不再,對他國,輸貨到美國何必哉?屆時美元之需求大減也——其價值亦隨之而下降也。
又美元貶值固然有利美國出口——代價是美國物價飊漲也。美國人如何消費哉?買不起也。
另川建國一直希望美國減息——以刺激出口、方便投資也。可代價是製造通貨膨脹也:嚴重時需加息解決,惟如此,投資者難借款也。
舉凡治經濟就是有如此煩惱:解決到一些問題,或衍生另外弊端也。重要者是這些弊端是否致命非常——於壞處上,兩害取其輕也。重振製造業原則上是有利於偏遠地區——經濟發展滯後也;可是另一方面,是要犧牲大城市——大城市者,多偏向消費主導也。
按其實中國亦是有類似煩惱:比如倘要出口主導,人民幣幣值不能高——然倘幣值低落,犧牲百姓購買力也。而一旦以消費主導作為經濟模式,前提是幣值要夠高——以出口減少作代價,中國承受得起乎?弄不好,產業空心化也——美國是為例也。
又中國能隨隨便便印鈔一如美國乎?房市必如脫僵野馬——抱怨房價貴,此起彼落也。可是收緊銀根,房價向下,人們買房變得容易:惟房市一池死水時資產貶值,又該作何看哉?
另手上有錢拿去用作投資總比消費好:國人不消費沒啥大不了,最怕揮霍成癮也。
從某個角度看,通縮對中國未嘗不是好事:難不成物價不斷膨脹好?經濟或較易增長,大家吃貴米、穿貴衣、交貴租,則另一回事也。
按中央現在正在積極治內捲:內捲一定是不好乎?只是競爭中不可避免者:一旦沒內捲表面上減少價格戰、激烈競爭,卻同時間,國家之進步亦會減慢也。屆時恐怕只是白忙一場——另外之煩惱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