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國經濟難唸之經
現今日本之問題是倘出口至美國,擺明無以為繼:美國市場告飽和也。又日本因過去養尊處優,倘要產業變革,得犧牲中產式生活:終身聘用、年功序列之類,須完蛋也。尤其當面對中國致力發展新質生產力,日本能吃老本乎?
按日本一向注重儲蓄多於消費:旨在以防萬一,便於投資未來,只是要犧牲內需也。
又日本當局常壓低日圓匯價:好處是方便出口,然物價高昂民眾難生活,不可免也。只是為求減輕國民生活壓力犧牲出口,又值得乎?
同樣如此兩難亦發生於南韓:按韓人生活壓力大體不亞於日本,而這是為便於三星等財閥做出口,所付出之代價也。可是改變如此局面對南韓說,得要犧牲中產生活:韓人願意否?
過去幾十年來韓圜彷彿一文不值:養著像三星此等世界級企業,就是如此尷尬也。
歐洲或沒日、韓那種煩惱:按歐元之幣值尚未至於像日圓、韓圜般,因之生活成本對廣大歐洲人,尚未算很頭痛;只是出口方面則有限制:其所出口者都是奢侈品,倒有些競爭力也。可是這僅法、德、意才受惠:像東歐那些國家則因產業一池死水,普遍受拖累也。
當然匯率有時會有波動:倘歐元匯價稍跌,對西歐如法、德、意明顯有利——能促進出口也;對東歐有意思乎?於經濟政策上,東、西歐於歐盟內部爭吵,必然也。
尚有一些落後之邦比如越、印、墨之類:她們經濟大體白紙一張,於發展出口加工開拓出口上,輕而易舉也。可是她們不免需壓低己國匯率:導致通貨膨脹,誠代價也。
一般而言一國倘有些自然資源在,比如石油之類,要發財輕而易舉也;可是如此一來就不免荷蘭病——中東是為例也。
很多時經濟發展就是顧得一邊,即顧不得另一邊:口口聲聲喊拚經濟,流於頭腦簡單也。倘生活變得像日、韓或中東般,固然好:可是其衍生之副作用,請問能承受得起乎?反之越、印那種一般人不會羨慕,好處是靈活:一旦轉型,束縛亦不大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