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在明搞不清狀況
才上台不久之南韓總統李在明,一直聲稱南韓外交需要來個平衡:其意思是不該像尹錫悅,一面倒親美也。可是一旦落實即尷尬無比:比如北韓,於尹錫悅在任時兩韓幾無關係可言——蓋尹要全面親美也。而李在明則圖欲扭轉此一局面,北韓卻不理不睬:北韓認為李在明只是假惺惺,缺乏誠意,兩韓彼此再沒溝通、打交道之需要也。
而另一則是親美:李在明第一件事還是先訪問美國,沒選擇也。就在白宮與川建國會晤期間,李贈送川氏一支韓製鋼筆——那韓國品牌還因此於南韓股市,被炒高股價也。然在會後記者會上,李則慨嘆過去南韓一直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——隨著大局演變,如今不可能也。
看似是李在明搞不清楚狀況:於大國之間左右逢源之外交,倘是其他國家尚有操作空間。惟南韓是乎?其身分特殊敏感也:對上尚有一個北韓——理論上屬南韓之攣生兄弟,可是性情中人不好惹,對美國,頭痛也。
在如此比喻下南韓則是長年受到美國撫養:對南韓,總得報答美國之養育之恩也。其他國家則並非此背景:很多時候備受美國輕視,或屢屢不和,乃在很多事情上,毋須看美國臉色也。她們左右逢源正是如此因由:與美國合作與否,取決於好處能有多大也。
另日本亦是受美國撫養:日、韓不和美國必不樂見,而李在明對待日本,亦是客氣那種也。
按其實哪怕在南韓國內,以其民情,亦不容許李在明與中國有何交往:說到底在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下,對南韓經濟,可謂滅頂之災也。南韓惟一選擇正是守住美國市場——而此中,美國正抵制中國貨也。至於中國市場則更沒戲:能予南韓生存空間,無也。
於此點上南韓亦是特殊情況:很多國家打入中國市場尚有些空間也。比如歐洲之法、德、意,有奢侈品可賣到中國也;而很多落後之邦則勝在成本低:於中國市場,尚能拚低價也。反之南韓,光是三星,早已喪失中國市場——其他像LG之類,則更毋庸多言也。
竊以為李在明是不可能忽視這些內、外壓力:弄不好,恐連命都沒也。
按像南韓此等國家對中國,大可不必理會:不會有何操作空間也。而中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時亦毋須顧及南韓——競爭此回事始終難避免,只是南韓不走運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