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出口禁令與矯情
到底什麼情況下進出口禁令才有效?恐怕在於缺乏需求:只要自身不需要缺乏迫切性,禁令自容易執行——順水推舟也。 比如很多東西美國本來不乏選擇:越、印、墨等其他落後之邦,即為中國貨替代也。哪怕是高科技比如5G、6G之類,美國會沒有乎?頂多性能差一些——覺得夠用即可也。 又像Tik Tok之情形:倘非美國一心抵制Tik Tok者眾,美國政客會斗膽狙擊Tik Tok乎?只是見縫插針耳——在眾目睽睽下行事,得必找一個方便理由也。 至於中國抵制美國貨則更是輕而易舉:毋須使用Google、Facebook之類,蓋中國互聯網平台,發達也。而美國又不事生產:頂多只有些農作物,且還是些小麥、牛肉、蔬果之類,甚普通也;而工業製品中國則老早超越美國,包括飛機、半導體亦然也。 凡此皆是從進口方面看:倘是出口、供應方面,亦同樣道理也。就如美國半導體出口禁令中,禁賣予中國者不過高端晶片——高階晶片說是性能優越,於應用上,不普及也。禁低階晶片則需勞師動眾執行——低階應用極普遍也。而稀土美國是需要,一定要光顧中國乎?需知所謂稀土其實名不符實——存在世界很多角落,以美國之國際地位,哪會找不到哉? 而倘進一步說,事情關鍵是中美之間根本不需對方——所謂中美關係擺明勉強而來,建基於空中樓閣也。可是陰差陽錯發生於尼克遜年代——僅因抗衡蘇聯而無視彼此合不來,導致副作用無窮無盡也。清算日子總會到來:只是剛好發生於現今也。 於經貿上倘說中美貿易是互利共贏,是矯情——根本剛好相反也。從事中美貿易者論本質,是犯賤——此等生意缺乏賺頭擺明有目共睹,還去做,能說不愚蠢乎?中國始終不是日、韓:後兩者體量相對小,且以其地理,能充當美國之附庸,因之才有機會做美國生意也。當然日、韓因此附出之代價,沒自主性:中國不該,亦效法不來也。 至於文化上則更是水火不容:孔子學院能立足於美國乎?中國文化者,美國人沒興趣也。而英語系之一套亦明顯不適合中國:一引進,對中國,通常帶來困擾也。 一句話:中美關係倘以婚姻作比喻,該速速離婚,無謂繼續下去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