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15的文章

內地旅客少是大勢

由年頭到現在,訪港旅客數字連連下跌,其中不但海外,內地旅客也正減少。 數字看來繚亂,然有深不見底之勢。海外旅客減少毋庸多言──這與先進之邦經濟低迷有關。至於內地旅客減少,又該作如何看? 本質上國內旅客來港旅遊,就好像港人到澳門、珠三角渡蜜月一樣,是囊中羞澀之選擇。早些年內地居民收入才多一些,仍未算多,而到港旅遊,相對廉宜。至收入進一步上升,選擇一多,自然不再計較要花多少錢。於是乎,韓、泰、星、馬等,反而變成首選。再有錢些,遊歐美也是閒事。 事實是內地旅客到香港,除購物,就只有購物,本沒甚好節目。那些像天壇大佛、大澳這些,歐美人才會感興趣。到香港,除人車爭路,就是些密密麻麻之大廈——自找苦吃也。反而去其他國家,當地文化,其獨特程度,才值得去領略。 因香港缺乏旅遊資源,且有者,價值又低,旅遊業界要想賺錢,發展到強迫國內旅客購物,就不奇怪矣。過往這些事件屢屢發生,國內旅客已有微言,加以港人對內地旅客之態度,理所當然,國內旅客自不會如此蠢,買錢貼難受也。 政府和旅遊業界現正設法救亡,會有成效乎?當有了錢作更多、更好之選擇,自然會選上等貨,而非選次貨才對——有選擇也。

民企問題──借鏡劣質

中國民企除年輕人員過多,很多知識尤其企營經營方面,認識不足,或不正確,亦是一大問題。而認識不正確,很大程度是因國人所獲得之借鏡,許多根本不堪參考,甚至是一大誤導也。 在改革開放數十年下,中國所引進之外資,很多都是實力較次,比如港商——很多儘管設廠於國內,在香港之辦事處,員工可能小貓兩、三隻。究其因是,港資老板資金不多:內地廠規模大,純因內地之成本低得多,人可以拚命請。從此等小企能學得什麼?最多不過皮毛。要進一步,就真沒什麼矣,遑論先進管理知識。 台商亦然:台商素以摳門見稱,即他們可把生產成本,有多低壓多低。至於如何搞品牌、搞研發,對不起,欠奉也。國內一些企業主好講求壓低成本,鬥平價,很可能是從台商學回來──他們分分鐘以為,台商之一套,是金科玉律也。 或問有否實力更強之外資?美、日之類。然美資、日資在中國提供之東西,多是將貨就價,蓋他們覺得,提供最好產品予中國,沒必要也。即如汽車,在中國發售者,與在其他國家所發售之同款型號,全不在同一 檔次。而假如某一產品,品質出現問題,在美、日,消費者有錢賠,惟在中國,拒絕賠償亦可也。 何況一些外資產品,本屬低檔貨,並非名牌,沒什麼獨特賣點。從這些低檔產品學做品牌,實是緣木求魚:但凡品牌,都會有與眾不同之處也。 缺乏良好借鏡對於產業升級,是相當不利,因很可能會從中學錯。而在生意上,一個錯誤,是可引發致命影響:萬一不幸倒閉,想糾正也太遲。且即算大難不死,要糾正錯誤,或需花九牛二虎之力,因屆時企業形象,已大幅插水也。 事實上近年高檔貨、奢侈品在中國大行其道,是好事一樁,因可讓國人包括一眾企業主,清楚自己與國際品牌之差距,究竟有多大:向平治、法拉利、勞斯萊斯學造車,即算縮不了差距,起碼國產車品質,會有明顯進步。靠現代、起亞、鈴木之類,很難認清真正距離也。

民企問題——青壯過剩

前文提到中國企業經營素質,按其實除經營系統化不夠,尚有其他問題,且是受到忽略。個人覺得民企普遍有兩大問題,並不為人注意,而此兩個問題,對目前致力產業升級之中國,誠大妨礙也。 哪兩問題?其一是年輕人員太多,其二民企缺乏良好借鏡。本篇先講前者,後者下篇有述。 在一般情形下,企業經營得好,或提供高水平服務,需有具經驗人員,且要一定數目。經驗對於產品、服務品質之維持,相當重要。不難理解:觀察一下香港以至日、韓之銀行,櫃位人員倘有一定年紀,其工作表現、專業性,毋庸置疑。相反年輕員工,往往無所措手足,常要找些具經驗同事協助。在公司經營中,員工經驗缺乏,可對客戶,帶來不好體驗。 年紀大者通常底氣厚,能確保遇事時,作出有效應對。年輕人在一般情形下,性情會較急躁,遇事時一躁動,很可能,會把事情越弄越糟也。 中國之問題在此:中國企業人員,大多是年輕人,且是壓倒性多。即如工廠,全體幾百、幾千員工,盡是黃毛小伙。拿歐洲一些工廠比,當可明瞭:那些諸如平治、法拉利以至「波子」,負責生產之員工,以及技術人員,很多都有一定年紀,有資歷有經驗。年輕員工不是無,起碼對上,有大量老手照住也。 一家廠滿是年輕人,會有什麼問題?在一般情形下,熟能生巧,而要熟能生巧,需時數以年計。說明是年輕人,除非有特別原因,技術肯定不會純熟。於是乎做出來之東西,不會有品質可言也。 中國滿是小伙,除了當技術人員,熟練不夠外,倘若坐上管理層,就更糟糕:要壓得住下屬需有威望,惟年輕人何來威望?況且經驗對於作決策、作決定,至關要緊也。 歸根究底,是因中國人口中,以年輕人佔之比例居多。當然朋友可說,年輕人操若干年,到一定年紀,自會上手。惟如此看來,中國產業升級要成功,最少要數十年時間才行──急也急不來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