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7月, 2018的文章

產業升級,人才篩選

鈴木在中國節節敗退,一定程度反映並非任何外資,皆能立足中國市場,因須考慮到國人之喜好、需要。不合國人喜好者,其遭遇會一如鈴木——狼狽出逃也。 按其實不但貨品,人才也是:前港大教授張五常提過一件事,是於1980年代,國內一些頂級菜館,會從香港挖來一些廚師坐鎮;至1990年代,教授卻見這些廚師,皆紛紛回流香港。原因?是因為其時國內已有不少具水準廚師,不再需對外挖人,而這些香港廚師,實質又不如何,對國人,已再無價值。 莫說廚師,電影也是:比如《戰狼2》,其班底除國內一批,尚有為數甚多之荷里活人,而港產片那些,則幾乎不見。究其因在,國內電影已要發展到更高層次──謂之「升級」也。以國內消費者普遍尚「大」之心理,能夠滿足需要者,當然是荷里活人──港產片人十居其九,已給不了什麼。究竟荷里活未來會否一如港產片,暫時不會,然而當國產電影再升級,人員水平提高,不排除荷里活人,會日加尷尬。 亦即是說,隨著中國進一步發展,對外來人才,不但會日益「奄尖」,甚至還會篩選。現在國內好些車廠,挖之外國人員,不少已是來自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那些,而現代、塔塔之類?不合用也。手機生產則更用不著外人,除非閣下來自蘋果。 綜合而言,於改革開放早期,中國各行各業,皆彷如一張張白紙——不發達也,因之即使普通崗位,也需起用外國人員,更莫說管理人員。然而長遠去看,普通崗位勝任起來不難,易被本土人取代,何況文化差異也是問題。因之今日國人即使需要外國人才,也是要求甚高那種,即高精尖技術人員,又或,於世界級廠家服務多年之一群。這些人對中國達成《中國製造2025》戰略,有加速之效果,因之會無任歡迎。 如此看來,外來人才要在中國有用武之地,是需講條件;同時,亦並非人人都具備特殊優勢,為中國提供貢獻。中國產業基本已有個規模,只不過是「質」之方面,尚未提升,而提升質量,本就不是靠普通材料,或二、三流人員,就可達成目標。 故而盲目鼓勵人們到中國發展,是不負責任,因為這是無視適不適合之問題。

鈴木三星難兄難弟

過往一些外資普通品牌,或二、三、四線貨色,之所以能立足於中國,並非因品質好,而是當時中國市場求過於供——求過於供,形成即使是垃圾渣滓,也能賣出好價。至中國市場日趨成熟,情形乃不同說法矣。 看三星就知:過往三星手機在中國,也有兩成市占率,惟目前,極其量1%而已。原因在於產品不行:三星之手機嚴格說,並非有何了不起,尤其某些型號,一旦使用起來,竟不如山寨機——這是國人購買三星後之經驗。而且重要者是,如此品質,定價時,三星憑什麼與iPhone相比?可是倘若要賣得像山寨機般便宜,則不如別賣。 現今唯一能立足於中國之外資手機,就僅iPhone。原因不言而喻:iPhone是走高端路線,一如LV、Chanel、Gucci,能給消費者面子。三星曾不可一世,全因國產品牌尚未崛起,然而三星手機本就無法給消費者面子。至國產品牌日多,三星在低端不敵國貨,走高檔又不如蘋果,如此一來,尚有空間耶? 鈴木亦與三星雷同:因定位作平價車,舊時尚有不少國人選擇鈴木。隨著國人消費力日強,已越來越多國人嫌棄鈴木,尤其是,會覺得開鈴木太丟人:有誰會認為鈴木之級數,能與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相比?何不選後三者? 綜合起來外資在中國市場,倘若自身是低端品牌,基本都很尷尬,尤其是當國人普遍面子消費時。於一般情形下,能夠給消費者以面子者,通常是高端品牌。而平價貨市場,國貨基本壟斷一切,且對比起來,外資很難忍受薄如紙張之盈利——三星以至鈴木,正是如此問題。 當然外資會覺得中國市場不能隨便放棄。然而放棄與否,不取決於企業意志,而在客觀環境:國人肯買帳是必要前提,尤其當國人普遍面子消費時,除非外資產品能夠滿足國人,否則錢再多也白投。鈴木知道自己錢再燒下去也白燒,因之識趣地退出;三星沒此意識,仍一味死撐,故在中國市場,只會更加慘烈。 按其實不止三星、鈴木,其他外資品牌只要是低端者,皆必會如此下場。

鈴木與市場生態

近來國內有家外資車廠成為焦點,那是鈴木:原來是早前鈴木,正式結束中國一家合資廠。目前尚有另一家稱「長安鈴木」,只是其經營已每下愈況。日本有報道指長安鈴木亦將在短期內結束,且說得言之鑿鑿。 不管報導真確與否,鈴木敗退中國已是定局:在中國不但沒銷量,甚至鈴木自己,也不再投錢於中國,且其新車型,幾乎是不引進。某些版本於其他市場,經已換了兩代,惟在中國市場,一直都不換版。 鈴木不再加碼投資,一般看法,是基於自知之明:鈴木本身是造迷你車起家,旗下車型皆以廉價取勝。惟於中國市場,消費者普遍是崇尚「大」,買東西時,不但看實物夠不夠大,也在乎夠不夠大氣。iPhone是為例:三星壞在什麼?不就是氣質缺缺;又如《戰狼2》,之所以破票房紀錄,不就是因《戰》片做到畫面夠大氣;就算時尚品牌也是:當國人紛紛瘋搶LV、Chanel、Gucci之時,誰願為東大門品牌埋單? 反映在汽車市場,國內消費者之選擇,當然是平治、法拉利、「波子」那種。鈴木?沒戲矣。 從另一角度看,鈴木敗走中國,也是反映中國市場踏進洗牌過程——按國內市場可謂戰場一個,尤其是,常動輒有山寨王加入市場,搶生意;與此同時很長時間,常有外資覬覦中國市場,紛紛打入。如此一來,國內市場一時間競爭者無數,到最後,來個洗牌,把一些失敗者淘汰。 而失敗者何以失敗?不能滿足國人也。 然而要做到滿足消費者喜好,說易行難,原因是任何企業,在生存時,往往都要找定位,即企業打算服務哪些人。以鈴木而言,賣車純是方便人們出行,因之僅生產小型車。倘是日本、印度之類國家,鈴木可生存,蓋他們不太計較;中國消費者則普遍重「大」,根本不需鈴木。而為中國市場開發大型車,不是不行,只是這並非鈴木所長。 換言之,中國市場,已非任何外資可以進入:必須自家產品切合國人喜好,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