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19的文章

傾銷港青,坑害大灣

香港政府在大灣區政策上,給筆者一印象,那就是企圖把香港年青人送到珠三角,以為香港年青人,能在大灣區作出貢獻。殊不知這是傾銷:把國人不需要的東西塞給國人。 一般情形下年青人都是經驗缺乏——這是普世常態,從古到今皆然。年青人除非具備獨特天分,否則在就業市場,不可能是搶手貨——沒人會僅因對方夠年青,而開出天價招攬。中國過去就是吃了青壯過剩之虧,而現今,就要講求履歷和經驗——協助產業升級也。 中國、大灣區當然需要外來人才,惟主要是高精尖,不是科研成就卓越,就是曾任職於頂級大牌,諸如微軟、蘋果、平治、法拉利、空中巴士等。香港之年青人,有如此背景乎? 按其實香港年青人,本就不適合到國內發展,包括大灣區:天才純粹個別例子,整體情形,是香港年青人很多方面,都不如國內青年。比如搞科研,國內青年就遠勝十條街,哪怕薪資貴,亦然。設計方面國內是較差,然設計,通常是找些世界頂尖大師來負責,輪也輪不到香港青年,何況香港青年,能給什麼意念也? 過去國內之所以接納大量港人,主要是因當年中國,尚是百廢待興:誇張例子,是連香港廚師也聘用。只是當國人掌握到些基本功,這些香港廚師,很快就無用武之地。香港年青人可學一手廚藝,只是此一手廚藝,無助進軍國內,蓋國內廚師水平,不會比香港差;搞工廠,香港青年人即使開一家工廠,競爭力何來也?對國內工廠,能給什麼啟發?其他行業,情形雷同。 此間尚有一點很重要,那就是國內本來就是青壯遍地,而富經驗之高精尖,才是人力市場所缺者。香港年青人一旦進軍國內,肯定高不成低不就:說高不成,是指國內各界,不會把香港青年放上眼,而低不就,則是指香港青年,需與國內一眾年青人競爭,而香港青年,又突圍何憑哉? 在國內不需要下,強行把香港青年塞進大灣區,此種傾銷行為,會有助大灣乎?是坑害才對!

港企粗放,無益大灣

按大灣區發展之要旨,是為地區產業升級,亦即於當地,發展高增值產業,尤其高新科技——最低限度,是要華為那種,蓋只有那種企業,才能使中國經濟發展,實現質量上轉變。而過去粗放之型態,即盲目追求速度、數字、數量,早已日暮途窮,不能持續。 香港在大灣區之所以尷尬,更大問題是在於香港企業之本質,整體是粗放式,尤其是經營之項目,層次很低,不外乎出口加工,在國內設廠,香港下單——最常見是製衣;再不就是炒股、炒樓——顯然,絕非國務院諸公所喜見。何以如此?兩個字解釋:短視也。短視之好處是可加快增長速度,使數字好看些,而代價,當然是犧牲質量,貶低自己價值。 既如此,則當打造質量中國時,香港,能有何建樹哉? 具體說,香港是連附加值也生不出:香港本土文化層次,相應很低,即如像深水埗所賣的紙紮、麻包袋、白糖糕、膠凳等,再不,就是觀塘、黃竹坑那些破紙破布。這些東西明眼人一看,都知大氣不足,扯不上美感,能貢獻到大灣區?能助產業升級?白痴才信也。 與此同時在科技上,香港一樣難作貢獻——這只要看香港人流行講「Low Tech撈嘢,High Tech揩嘢」,已可見一斑矣。像華為此種以研發見著之企業,在香港,是不可能產生;就算遜一些,比如阿里巴巴,也不可能出現於香港。哪怕是主力面向國內市場,香港科企,競爭何憑?須知國內科研發展,早已經歷好幾代人,而香港,則一代也談不上。 中國和大灣區固然需要外來人才,然而所需人才,一般屬頂尖級別,即科研成就很卓越那些;又或,在實務上具很多年經驗者,比如任職於空中巴士、平治、法拉利那種,或曾於微軟、蘋果待上一段時間。這些人概言之,高精尖也,一般來自歐美日,而且只有這些高精尖,才能在中國產業升級上,助一臂力。此類人在香港能有多少個?肯定不足1%。 換言之,最少99%香港人、香港企業,是不合用;而對中國與大灣區,引入此99%,就算沒破壞,亦難有貢獻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