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19的文章

論一帶一路之偏見

一帶一路合作論壇於北京展開,其間中央電視台不斷闡述個案,說明沿線國家如何因一帶一路搞起來。很明顯,是為美、英等之質疑解畫。 按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之質疑,究其實是偏見:起碼是理解不足。比如美國說,一帶一路是虛榮之計劃:中國人的確是講面子,惟綜觀一帶一路種種舉措,顯然是利益考慮,多於講求聲威,包括中歐貨運列車、港口建設、修路,諸如此類。 以希臘為例,當地比雷埃夫斯港被中國收購時,本來一度遇阻,最後不但交易完成,港口吞吐量還翻了幾番,約四、五倍之多。此港對中國有何價值?溝通歐亞也。 又如中國於中東採購石油、建油管之類,也非面子考慮:誰都清楚,石油乃原材料和能源之本。 按其實中國作為一個大國,為生存,其視界不斷擴闊,乃正常事也。舊時英國不是擁有大量殖民地?美國冷戰時代為抗蘇聯,不也一樣全球佈局? 至於美、英等國另一指控,稱一帶一路讓歐亞小國陷入債務陷阱——無稽也。按所謂債務陷阱,究其實,是小國借錢後沒能力償還。然這是小國之問題——向中國借錢時,沒考慮過自己償還能力,也沒想到借來之錢如何運用。某些情形,甚至是虧空、中飽私囊之類。責任不能推向中國,何況小國借錢是出於自願——倘不信任中國,大可選擇不借,而中國,也從沒強迫別人借錢。 進一步講,IMF借款給小國,被小國貪走,難道是IMF之罪過乎? 按中國之全球佈局一大特點,是中國是從貿易角度看:只要大家提供一些東西交換,萬事有商量。中國之態度就彷如姜太公釣魚,願者上釣——閣下肯參與,中國無任歡迎,且不會強迫閣下。美國則嚴格上不是貿易:是要別國供養她,同時自己不事生產,不出口貨物予別國,且有時,供養甚至是強迫性——日本就是無法逆美國意,南韓也是。 美國擺明不妥一帶一路,於是杜撰理由攻擊,只是理由拙劣,近乎無稽——白宮無良材也。

一帶一路,歷史記憶

圖片
倘若深入去看,中國搞一帶一路,實建基於國人之歷史記憶,以及視野觀念:綜觀中國幾千年史,倘論對外,大抵是從中國向西走,經中亞、中東直達歐洲——陸路也。海路不是沒有,只是屢受國人鄙視,到晚期,甚至索性海禁也。 如此現象自有遠因:來往中、歐正常而言,選用陸路西行,才是比較直接;取道海路則要經東南亞,跨越印度洋以至非洲好望角,相當迂迴。即使近代有蘇彝士運河,幫補依舊有限也。 另一方面,受制地理環境,中國傳統海上貿易,通常面向東南亞、東北亞。只是這些國家文化上,整體不堪入目。即如東南亞一帶,群島居多,而島上土著文化,難登大雅之堂;日本,光看文字大氣不足就已明瞭;韓國則更不用說,全沒看頭。從如此貿易裡獲得到之東西,層次低,豐富不了文化內涵。故而海上貿易,難免屢遭鄙視也。 昔日有鄭和下西洋,然而勞師動眾走遍東亞,就因所獲有限,為時人所指摘。且其結果,甚至不如張騫出西域:張騫從西域所帶回之東西,確實有為中國文化,注入有益元素也。 即使今日國人亦是同樣看法:到歐洲,會發現很多奢侈品與真正藝術,能給國人面子,必買也;向東比如韓國,東大門之服裝有何特別?還有模仿韓國,製造一堆油頭粉面,對中國社會風氣,是敗壞而非貢獻——限韓令、限娘令屢被頒布,不無因也。 推而廣之反映於外交,馬克龍訪問中國,中國高規格款待;文在寅訪華,規格則差幾截;早前台灣高雄市長訪問大陸,都是低階官吏接見之,同時習近平和王毅,卻遠赴歐洲,與意、法、德談合作,講生意。 台灣對中國而言,純粹領土問題,沒有其他;至於兩邊貿易,興趣則不大矣。 在改革開放早期,中國當時沒甚選擇,故才引進大量東亞資金,同時像三星、鈴木這些次貨,在中國市場,一度呼風喚雨。然而此等現象畢竟短暫,且非常態,抵不過歷史記憶,加上國人富起來,要求越來越高,像鈴木,早就撤走中國矣。 昔日中國勞師動眾走遍東亞,所獲有限,甚至不如張騫出西域:張騫從西域所帶回之東西,確實有為中國文化,注入有益元素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