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, 2021的文章

經濟制裁與市場

圖片
究竟中國能否制裁別國?要看中國自身條件:所指者是市場規模。市場規模大,且地位舉足輕重,叫價能力自然強,否則另一回事也。 按其實美國過往,之所以能制裁很多國家,正是在於全世界,都欲做美國之生意——美國乃世界最大之市場,起碼半個世紀以來,別無他例。伊朗被美國制裁,代價是賣不了東西到美國,而其他國家,即使賺伊朗錢,只能枱底交易也;北韓亦是,最起碼,對外貿易,黑市進行也。 亞洲小國像日、韓,究其實,皆靠美國市場養大。惟有一代價是,必須看美國面色行事:美國要求什麼,日、韓僅可照辦,沒得違抗。 中國與日、韓不同之處,乃中國,從來不受美國信任,比如美國在很多方面,都不開放市場予中國。對中國,固然賺不了多少美國錢,惟好處在於不用像日、韓,受美國之束縛,起碼有什麼事,毋須諸多顧忌也。 不是產品質量問題:華為就是常受美國打壓,在美國市場,頂多能撿些雞肋訂單。中國不論如何下足料討好美國,還是徒然也。 那中國如何做大?靠自身市場也:以中國之經濟規模,產品哪怕賣一塊錢,收益少說數以億計。阿里巴巴超然地位,靠者乃中國之市場;騰訊、百度,亦是單藉中國市場做起;華為,亦是勝在有中國市場撐腰。山寨貨,哪怕質量如何不濟,於中國市場穩守,沒問題也。 很多外資千方百計打入中國市場,正是看在如此規模:蘋果、微軟、麥當勞、肯德基,以至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、空中巴士,再到LV、Chanel、Gucci、Hermes,統統對中國緊張兮兮,蓋賺中國錢,大財源也。就以蘋果而言,中國消費者有何意見,蘋果都必不敢怠慢,就是怕一旦失守中國市場,難向投資人交待也。 三星本來是大賺中國錢,自Note 7事件後,連帶韓國經濟亦受拖累;川建國本來是商人一名,可是既然選擇反中,旗下錢景,當然黯淡。也許川氏本人本就不看中國市場上眼,如是者與中國作對,無所謂也。 總言之,中國就是市場夠大,選擇餘地廣,才有些叫板條件也。 平治、法拉利、空中巴士等國際企業,統統對中國緊張兮兮,蓋賺中國錢,大財源也。(空中巴士官方圖片)

論中國制裁美政客

中國在拜登就職當日,向廿八個美國政客——主要還是共和黨人,實施制裁。其內容大抵是限制此群人和其親屬,進出中國,又不讓他們與中國做生意,或到中資任職之類。 竊以為中方之作法既是應該,亦是必然:說應該,乃在於須給美國一些明確信息,好讓美國知所進退;而說必然,則是一旦美國對中國不懷好意,對中國,沒必要對美國客氣——主權要緊也。 當然對相關美國政客,中國制裁是沒相干——個人如何選擇乃個人之事,就是不能自相矛盾。此中道理在於,既然選擇反中國,則多少意味自己對中國市場,不屑一顧。倘反中國之餘又想賺中國錢,要麼愚蠢——搬石頭砸自己腳也,要麼沒骨氣——說一套做一套也。 這也牽涉到一點,那就是美國人、美國企業,究竟欲不欲與中國有生意往來:賺到中國錢者,比如蘋果、微軟,當然會對中國友善,否則另一回事也。政客就任時通常會避免利益衝突,然如此一來制定政策時,難免與實際脫節:即以川建國而言,其人可靠炒房、炒地皮大發其達。像蘋果、微軟,會放過川建國乎? 而另一方面對中國,某些外資,確能對中國之發展有助——比如蘋果、微軟;人才亦是:蘋果之庫克,或占士金馬倫,皆為例子。之不過當然,能有助於中國者,必僅限一部分——囫圇吞棗,反效果也。 像亞馬遜,阿里巴巴本已遠勝於之,有何好引進哉?又如川建國,難不成學其人炒房賺錢?對中國,抵制蘋果、微軟,當然是大損失;排斥川建國則不然,蓋川氏本人,本就給不了中國什麼啟發來。 那廿八個美國政客亦是:按其實此群人,並沒什麼特別本領。那怕中國引進他們,能幫得什麼忙也? 進一步說,中國就是沒有必要拉攏太多:某些倘拉攏不了,就是拉攏不了,必須乾脆放棄。而中國亦需檢視自身需要:要懂得去選擇,否則越學越糟,一團亂也。

民主小論

究竟民主是什麼?恐怕非兩、三言即可回答。倘按照英語「Democracy」之字面解,多數人作決策也。惟究竟「多數人」是指多大範圍,則不容易說清。按現今普遍慣例,即指民眾參與決策,而形式則是藉全民投票——票數多則說了算。 按民主制度有一好處,是民意,能有秩序地被反映。英國脫歐公投為例子:不論脫歐對英國有多糟——比如導致食品、藥物短缺,多少是英國人之訴求。 這也是民主之局限:多數人之決定一定對乎?要求每個人皆理性,流於理想主義:以脫歐而言,需廣大英國人顧全大局。惟對英人,情感上,過不了關也——英人融入不了歐盟,就是融入不了,沒有辦法。 惟不論如何,要實踐民主,各界一致尊重制度,為至關要緊也:不論投票結果如何,總得要承認。像四年前川建國當選美國總統,很多美國人不喜歡,那又如何?放手讓川建國大幹一場,才是正途:如此才有機會去看看川氏之一套,究竟有多糟。何況四年後大選,川氏不一定能連任。 現在有目共睹:儘管四年尚是未夠,起碼看出眉目也。 不喜歡川建國之美國人,倘四年前不承認選舉結果,阻撓川氏就職,表面上,可讓他們訴求得以顯現,惟這是踐踏民主制度。換個角度:早前川建國支持者闖入美國國會搗亂,阻撓投票結果確認,又如何看?一樣也。 此中道理很簡單:倘投了票又不承認結果,則投票來幹啥?許多二、三、四線國家,就是一投完票,有人不承認結果,動輒說選舉舞弊,其民主乃受到破壞——蕩然無存也。是否真的舞弊不重要:一不尊重結果,後果極其嚴重也。 而倘想深一層,有一群人藉藐視民主機制,以爭取一些訴求,多少反映民主機制對此群人,沒意義也:不一定是少數派,起碼是被遺棄一群。以美國而言,川建國支持者很多來自美國中西部,而這些地區較諸全美,政界主流普遍不屑一顧。中西部幸好有川建國,故川氏一落選,中西部民眾失落之情緒,當可期也:他們激烈之行為在日後,陸續有來也。 故每論政制,理想與現實之差距,誠不能忽視也。

川建國帶來之餘波

拜登篤定就任,是否代表美國將會萬事大吉?似乎不是:就在臨就職之際,一批川建國支持者,走到首都國會大樓搗亂,甚至釀成傷亡——自美國立國以來,未嘗見也。事後美國各界一致譴責川建國,認為罪在川氏。 按其實也不肯定是否真的川建國之主意:綜觀各方報導,整件事,似是川建國支持者自發,而川建國本人,則非常被動,事後甚至加入譴責行列。然而川氏難掩嫌疑,進而政界中人要求川氏立即卸任,一刻也不能留。 惟不管實情如何,依筆者看是次騷亂,擺明是一個開端:所指之開端,是指政見上之反撲。 按川建國主張之一套,究其實非其人自創——排外、又歧視,又反貿易之類在美國,早在川建國之前,就已有一定市場。川氏不過信徒之一:其人勝在知名度大,又是大富豪,每說一句話,可傳遍千里。當然川建國今後不會東山再起,蓋年事已高也,最忌是日後出現另一川建國——重點是這些主張本身,而非川氏本人。 如今總統換上拜登,論本質,是既得利益之回歸。川氏之支持者心有不甘,究其實,必然也。須知在拜登當選之時,川建國之得票數按其實,是比上屆還要多,導致拜登即使勝選,僅是險勝而已。也許今後拜登此幾年,尚會遇見類似騷亂:屆時美國,無寧日也。 說到底,美國社會問題是結構性:比如,製造業因美國缺乏生根土壤,一蹶不振;美國之財政長期入不敷出,瀕臨崩潰邊緣;社會上,資源又對少數族裔傾斜,惟這些少數族裔,對比大多數白人,貢獻又不夠多;美國發展重心又過度集中於東西兩岸,中西部則被忽略,而川建國支持者,正是中西部人居多。 從另一角度看,彼此政見不能調和,進而產生激烈行為,對於民主制度,不啻是大傷害:倘有空間予大家退讓半步,倒還易辦。惟如何退讓?比如種族,白人肯放下身段乎?黑人、亞裔之類,又如何看白人?一個國家有著如此多族群,而這些族群,訴求不但有異,且水火不容,妥協空間何來也?如此必有一些族群受到忽略,而這是過激行為之溫床也。 民主制度起碼在美國,無能為力也:一旦像今日般,要衝進議會搗亂,以脅大家屈服,則要議會幹啥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