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22的文章

俄羅斯、麥當勞、專利

由於美、俄相互制裁,直接結果是,美國企業要迫著撤離俄羅斯:其中即有麥當勞,於5月賣予當地商人。而經改頭換面,於近來正式營運:從報導所見到,似乎連食物味道亦一模一樣,由漢堡包到麥樂雞到炸薯條,皆如是也。 當然接手過程頗為倉促:要用黑筆,把包裝上原來麥當勞商標刪掉。而裝薯條、包漢堡用之紙皮,純白色也;且較具爭議者是,接手人設計出一商標,而那商標,被指抄襲某日本企業也。 俄方會被追究乎?倘是麥當勞本身,據接手商人稱,合約列明麥當勞是有權回購,惟麥當勞沒意欲也。而倘指商標,俄國既受制裁,則控告俄方,亦不得要領也。 由此帶來一大問題,那就是版權、專利:倘按法律原則,受制裁之國家,是有權不承認對方之專利。早於3月,普京即簽訂法令容許俄羅斯企業,毋須向美、英等繳交專利費:換言之倘俄羅斯抄美國,美國要申訴,沒門也,蓋相關專利於俄國,失效也。 因之一些預計說,俄羅斯有可能成為「老翻」大國也:包括科技在內,以俄國之能力,抄襲無難度也。能賣出去乎?事實是目前,尚有不少國家並無制裁俄羅斯。比如印度,倘進口俄貨,美國能打壓乎?又如中東,與俄國競爭賣石油,惟在高科技方面,則並非如是也。 那俄羅斯豈非無恥?一來這是美國一手造成,非俄羅斯始作俑者;二來所謂發明、創新,究其實非一人之功:或是幾代人努力也。而究竟是何人發明,往往是說不準:證據不易尋也。 即如種小麥,究竟是哪人發明種小麥,沒人能舉出也——要控告剽竊種小麥之技術,荒唐也;又如建橋、鋪路或治水之類技術,能追溯到是何人所發明?無稽也。 嚴格說任何國家要發展,抄襲是必經之路,蓋因最便捷也:創新往往是偶然之結果,可遇不可求也。揆諸世界歷史,工業革命以來各種各樣,大多是英國起源:包括美、日、法、德、意之類,統統靠抄才有今天。先進之邦個個如是,則中國搞抄襲,實沒甚好指責:那些指責,無非是不讓中國站來挑戰也。 按抄襲本非問題,問題反而在於能否抄得出色:在此點上,中國差得多矣。

創新與小企

圖片
於去年中國一系列整治政策中官方常強調一點,那就是防止資本無序擴張。倘聽起來,似是針對大企。然何以至此哉?尤其當扯上「共同富裕」一詞,更使人一頭霧水也。 思前想後,是與科研創新有關:像去年整治政策落實時,即有北京交易所設立——面向小企,提供平台籌錢科研。然企業之大小與科研,有關乎?想必當局有發現也。 按創新此一東西從歷史看,通常是小企才會:小企一般沒資源,為求生存,多會思考如何以最少之資源,達致最大效益。而此中,生出創意也。倘是大企基於不愁錢財,沒外在壓力,反而不會積極思考引進一些新鮮意念:反正有者是資源,乃乾脆以本傷人,又或抄襲對方也。 按蘋果與三星是出名之歡喜冤家:論財力以三星優勝,然正因錢太多,反而不及蘋果具開創力。原因不難理解:三星既為財閥,哪裡會有競爭壓力?蘋果則需創造一些東西以作賣點,如此才有叫板能力——品牌經營也。蘋果是從無到有,創造力很重要;三星根本恃著財雄勢大即可,哪裡需挖空心思哉? 華為情況亦是:於草創階段大量投資於研發,本質是逼上梁山也。反之恆大之類巨企則不可能創新——土豪心態也。 過去中國一片混沌,發展經濟概念貧乏,因之什麼拉七八糟之類統統引進——飢不擇食也。而此中,固然有吃壞肚子之時候:一些錯誤哪怕明顯,居然照犯,結果亂象叢生也。比如阿里巴巴、騰訊、樂視、恆大、瑞幸咖啡等等,皆輕佻怪誕,有時甚至荒腔走板,對中國經濟,誠大傷害也。 另一方面中國又常積極支持巨企:以為科研創新財雄勢大即可。哪知未嘗獲國家支援之華為,竟為研發楷模。且不幸者是,全中國,僅華為出類拔萃也:尤其僅論大企,無類似例子也。 整體而言巨企對於中國經濟,並非有太大貢獻:倘多打造幾個華為,需提供一個有利小企之環境。而從生態角度,大企、財閥,純是蠶食社會資源才能生存——好比大恐龍也。對當局,最希望固然是讓大批恐龍滅絕:維護生態平衡也。 整體而言巨企對於中國經濟,並非有太大貢獻:倘多打造幾個華為,需提供一個有利小企之環境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企業亂象談

圖片
對中國一眾科網企業,如騰訊、阿里巴巴,更大問題在於經營:很多科網企業嚴格說來,並沒什麼穩定盈利模式,純粹賣個憧憬也。而什麼憧憬?中國市場潛力也。 不是說中國市場不值得投資,回報何來也?總不能畫餅充飢也。一般科網企業最穩定之收入當非廣告莫屬:一如報紙、雜誌、電視台等。然比如網上聊天室之類,又如何?尤其倘收費,很可能嚇怕用家也。 按其實不止網企,很多行業都是:最明顯是瑞幸,於中國開宗明義賣咖啡,惟咖啡在中國,當真有需求乎?始終中國年人均咖啡飲用量,僅四、五杯,遠差於各國動輒幾百杯。說成市場潛力無窮,無稽也。那何以咖啡沒需求?國人平日飲茶居多——文化、習慣使然也。 沒市場自然沒錢賺,而為求瞞騙投資人,做假帳,不可免也:看誰當冤大頭也。 恆大亦是典型情形:按恆大之問題核心在於,在本業外胡亂投資,且皆與本業不相干。像汽車生產,究竟恆大汽車有何賣點?看不見也。沒盈利卻要繼續,總有一天會出事也:此中關鍵在於盲目燒錢,不可持續也。 像恆大此等問題實非中國獨有,而是抄美國:按美國不少企業本身亦長期不見盈利——通常科網股居多。這些企業主要是靠炮製一些願景,予投資人想像——信者恆信,因之才資金不絕也。反正是網絡科技、新興產業,從表面看,可挖掘之空間無窮——孰真孰假,管得如此多哉? 科網泡沫爆破時,正是如此問題:用錢堆砌來之幻象,終歸被戳破也。而倘繼續有人信,則爆破後,總有其他接力者也:續有新泡沫形成也。 至於中國之情形,更多是摻入中國市場潛力之考慮:按中國市場素來是兩個型態——面子消費、低價市場。總不能見蘋果與LV在中國盆滿砵滿,即假定其他企業必行也。像三星、鈴木如何?敗走中國市場,不留一片雲彩也。 對國家,其心目中之企業該是像華為般經營,才是正道:不但創造出價值,且穩打穩扎也。然止至目前,更多是恆大式之小丑也。國家去年出台多項整治政策,實其來有自也:倘亂象放之任之,大傷中國元氣也。 很多科網企業嚴格說來,並沒什麼穩定盈利模式,純粹賣個憧憬也。而什麼憧憬?中國市場潛力也。 (路透社)

台灣石斑一魚知秋

近來大陸以驗出禁藥為理由,宣布停止進口台灣之石斑魚,是繼菠蘿、番石榴等後另一次。蔡英文政府當然又對此大發牢騷:說是打壓也。 按自去年菠蘿開始,台灣上下已是作如是罵,然頗怪誕:既然一心反大陸,則大陸不再進口台灣貨,台灣該覺求仁得仁,暗自竊喜才是。何必光火?何必暴跳如雷?難不成捨不得大陸市場?心態甚矛盾也。 始終台灣之農產品整體而言,本是缺乏競爭力:台灣那些菠蘿、香蕉之類,大陸亦有種植,且成本低得多也。即算大陸要向外求,東南亞任何一國亦可:香蕉、菠蘿之類,宜種於熱帶國家也。台灣顯然不屬熱帶:種出來之質量如何,當可期也。 石斑魚亦是:除大陸,東南亞亦不少也。台灣石斑魚之優勢在哪?根本無也。 這些農產品倘賣去其他國家,根本賣不出去,而最就近之市場為大陸。而過往大陸因政治考慮,才犧牲自己以成全台灣。只是倘因此台灣人更反大陸,大陸尚需客氣乎?一旦崩盤,不能怪大陸也。 從一系列禁止台灣漁農產品進入大陸市場,能反映台灣對大陸,根本無關宏旨:尤其經貿上,讓這些台灣爛魚爛水果打入大陸市場,對大陸消費者,能是什麼選擇?又其他台灣貨,一樣類似情形:既無品牌號召力,質量又非大超班,莫說真正國際大牌,連對槓大陸貨,算老幾哉? 這是大陸市場持續進化之結果:一旦大陸市場成熟,其型態是兩個模式,即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。而此中,沒中間路線也。台灣貨論成本缺乏優勢,論高端未夠斤兩,有些甚至是黑心貨——偷工減料,平常事也。一旦越來越多國際大牌到來中國市場競爭,則於此殺戮戰場中,台貨之慘淡結局,不可免也。 從另一角度看,台灣反大陸傾向客觀上,是助大陸一把:按過去大陸不斷對台灣伸出橄欖枝,於大陸內部,本就反對者眾。於兩岸關係未火藥味濃之時,對大陸很頭痛——難對台灣狠心也。尤其國民黨,根本是絆腳石:立場模糊,純粹向大陸需索耳。 好在是民進黨政府,對大陸,可順水推舟也:毋須再客氣下去也。

英語系自成一圈

倘不計俄羅斯,嚴格說來,於白人世界中,並非所有國家都在美國一邊:美國真正盟友實不多也。 按美國陣營姑且稱曰英語系:英國為鐵桿盟友,澳、加次之。三個盟友,美國一出聲,皆即時響應,共同進退也。英國者,美國出兵阿富汗、伊拉克,英國率先跟隨;澳洲者,四方聯盟成員也;加拿大,則於華為太子女事件中,與美國合作無間也。 其他如法、德、意者,則為非英語系,對美國,點綴性質居多也——美國似看重她們,有時候,背叛之也。又如東歐,除反俄,看不出有什麼與英語系志同道合也。 故當美、俄因相互制裁交惡時,向俄羅斯叫得最凶者為英、澳、加,皆因英語系也。反而法、德、意之類,則傾向與俄國講和——不欲把事情鬧大也。 事實上哪怕是冷戰年代,亦是如此格局:抗衡蘇聯最前線者,永遠都有英國,彷彿美國如何,英國即如何;非英語系以法國為例子,另尋自主空間也:這是戴高樂主政年代所定下,就是要有自己一套,不隨便附和他國也。 亦可作如是說:白人世界,可分成英語系、非英語系。英語系包括美、英、澳、加、紐,僅美、加因彼此接壤,才矛盾稍多也。倘以英國作例,英國甚至能與法、德、意鬧翻——脫歐為例子。英語系、非英語系間倘弄不好,勢成水火也——非僅俄國才如此,法、德、意一樣也。 英語系之所以彼此同聲同氣,誠出於自己人:始終大家皆說英語,溝通無障礙,文化又雷同,因之做生意時,比較容易合作也。非英語系光是語言,已成隔閡,文化亦有異:即如法律,英語系那套體系為普通法,與歐洲大陸法系,風馬牛不相及也。 歷史上英語系本為對外貿易起家:最先是英國,通過殖民地搜羅山珍異物。之後尚衍生美、加、澳、紐等國:農業尚是其次,更在意錢滾錢——金融也。反之法、德、意,則較重產業技藝,講求生產標準:即如釀酒就有相關法規,以規範酒品質量也。 反映於對中國之態度,以中國致力工業、科研,與英語系註定雞同鴨講——道不同不相為謀也;與法、德、意,反而少生矛盾——中國為大市場,賣東西出去,實際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