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18的文章

大灣區與深水步

按香港人於珠三角開設之工廠,在中美貿易戰下,其所受之影響,實比國內工廠更大:國內工廠早就不再做輸美生意,惟之所以能如此,實因有國內龐大市場作後盾。理論上香港人也可做國內市場,然問題在於,不論渠道、人脈,以至對國內市場之認知,香港人,始終輸人一籌。 換句話說,關鍵是香港人、香港工廠以至香港品牌,於國內,根本就沒優勢——不要拿質量大作文章,蓋因質量要去到什麼水平,因人而異,何況以中國消費市場趨勢,面子優先,而香港品牌,能給到國人面子乎? 不能給國人面子而兵敗中國市場者,鈴木、三星皆為例子:今天鈴木汽車已退出中國市場;另邊廂三星於中國市佔率,已跌至1%。鈴木、三星既如此,則不如兩者之香港品牌,尚有機耶? 筆者曾成文《遊香江體面不再》,就明確指出國內消費者消費特質,是看面子,而遊香港,正是給不了此東西。 說到此,就難免聯想到香港政府和旅發局,近來大力推廣深水步:嚴格上深水步有何好遊?那些在深水步賣之東西,諸如豆漿、紙紮、麻包袋之類,針對當區街坊而已。推廣予外地人,外地人必覺得:有何特別?即使國內旅客,也是作如是想:「買這些?不如買iPhone!」 香港旅發局鼓吹遊深水步,可以打個比喻:一個華人於美、加、澳賣臭豆腐,有多少當地人肯光顧,品嘗一下臭豆腐? 因之當香港政府官員從早到晚宣傳大灣區時,實根本沒想到,香港對中國之價值,早非幾十年前可比──有人比較過於九十年代,香港GDP是中國四分之一,今日2%左右。而且盲目鼓勵港人到國內發展,亦是犯了時代錯誤,尤其是當國內搞產業升級時,能夠真正幫到忙之港人,根本屬極少數。 至於香港青年則更毋須多言:他們之能力和經驗,對當下中國進一步發展,根本缺乏助益。

大灣區與時不我予

最近有一詞是香港政府常提及,曰「大灣區」。什麼意思?大概是香港與珠三角一帶,進行經濟上之整合。 然倘想深一層,「大灣區」此一概念,舊瓶新酒而已:於董建華在任之時,也有過類似想法。與此同時,倘若香港與珠三角進行合作,按理必有一結果,那就是香港與深圳等地,會有所融合,而緊合中,會各自獲好處。那事實如何?不見得多大融合。 進一步說,有一點不能被忽略,那就是對諸今日,昔日香港與珠三角間,關係才是緊密。而隨著時間流逝,香港與珠三角之距離,是越拉越大。究其因在,舊時珠三角一帶,有很多由香港人開辦之工廠——即出口加工那些。而這些設廠之港人,按其實開廠時,並不算很多錢;能夠開廠,主因在於當時珠三角生產成本低廉,形成普通港人,也可一圓開廠之夢。與此同時,又有不少港人,經常因此穿梭兩地。因獲得好處明顯,要港人對珠三角有好感,相對易過借火。 另一方面,比如貨櫃碼頭,珠三角一帶工廠,往往會藉香港碼頭轉口;又同時,不搞工廠,港人也可在珠三角一帶開店、做貿易,甚至做品牌——筆者見過有香港人開餅店,賣些禮餅到穗、深;也有不少酒家、茶餐廳開店於深圳,儘管光顧者多為港人。 今日經已有變:按深圳鹽田港,或其他珠三角港口,已搶走不少香港碼頭生意;搞工廠,不計成本因素,國內不少土炮工廠,其競爭力又不下於香港,何況港資工廠,本就不具什麼技術;做品牌打內銷就更不用說,因相比起真正國際大牌,香港算老幾? 如此情形下香港人倘欲於珠三角獲好處,空間已不如往昔。像港資工廠,基本倒閉大半,而未倒閉者,其老板之子女,基本沒興趣繼承,因盈利欠佳也。當越來越多港人毋需常穿梭珠三角,對珠三角以至全中國之了解,定必打折扣,遑論要加強歸屬感。 按其實對珠三角各城市,其重點是產業升級,發展高科技,而這些,本非港人所長。香港可於港深邊境劃一塊地搞高科技,惟深圳市政府必知,高科技自己搞也可,與香港合作,有何必要哉? 「大灣區」說時容易,只是概念重複又重複之際,現實趨勢,已截然不同。

美國缺製造業土壤

美國龐大貿易逆差之所以極難解決,如筆者所指,根源在於美國勞工之素質每況愈下——看美國商家寧可設廠於法、德、意,也不設於美國,已可見一斑也。 當然成本亦是問題,只是在成本昂貴同時,於質量方面,美國也不好得多少。 而倘若看深一層次,貿易逆差之問題,尚有一個因素是很少人想到——撇除成本因素、勞工素質不論,本質上,美國並非發展工業之好地方。作如是說大家會感奇怪,因大多數人會覺得,美國土地夠遼闊也,哪裡不適合發展工業?倘若事情如此簡單,則美國製造業,不會落得今日境地。 其一,世界之中心傳統上是歐亞大陸,因多個文明皆發源於此,而美國則身處美洲,離主要文明甚遠──隔著一個大西洋、一個太平洋。地理之隔閡使美國生產之東西,要賣到歐亞大陸,甚花成本。按其實不但美國,澳洲、加拿大之工業,一樣缺乏看頭——其優勢,天然資源較多而已。 其二,美國歷史相比歐亞大陸,為時不長,文化底蘊不足——遠古時代印第安人一套,對比歐、亞文明,差不止一個層次;美國立國至今不過二百多年,而、歐亞諸國之歷史,則不止四、五百年。文化底氣不足,導致美國生產之東西,很難賣出好價。美國文化代表諸如漢堡包、可樂、牛仔褲,以至香煙,人們會肯花大錢購買乎?其他國家倘若另起爐灶生產這些,一樣可打敗美國,尤其是當成本比美國低時。 其三,不少歐、亞之產品,倘美國生產,並沒足夠優勢取而代之。此點拿歐洲比當可理解:歐洲之產品諸如紅酒、手表、香水,皆有其文化底蘊在,而這些產品倘若在美國生產,則人們必會覺得,差了不止一個檔次。歐洲製造者,大家會認為有內蘊,再貴也值得買。美製?則不然。 按其實就算是中國,生產出之紅酒、手表、香水,也是賣不出好價錢,因正常而言,第一,這些東西不屬於中國;第二,沒人會相信這些東西,中國會生產得比歐洲好。然而倘若是茶葉、絲綢、瓷器,因屬中國文化一部分,自然另外說法——當然茶葉、絲綢、瓷器倘若由美國生產,也是比不上中國。 進一步說,任何一國倘要長久發展,需要的是按自身條件去做,決非別人生產什麼,自己跟著生產什麼。而生產之東西賣不賣出好價,也非生產者主觀願望可左右。川建國曾言美國滿街平治車,而歐洲Chevrolet甚少,原因?後者缺乏內蘊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