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9的文章

排外另解

近年常有評論提到「排外」二字——大抵是出於一些國家,有抵制外來人之跡象。惟此中不包括中國——相反中國,竟是開放之代表,而這擺在半世紀前,笑話也。 按其實所謂排外風潮,需深入些去看:任何國家總有排外想法,即使再開放亦然。比如吸納人才,當然不會是什麼人也吸納──高階人才無任歡迎,低階則限制多多也。而正常而言,高階人才,確能帶來有益思維;低階人口最尷尬之處是,往往會幹些下三濫勾當,不但敗壞社會,甚至危及人命──能算作貢獻乎? 舉一例子:新加坡移民政策大體是分級,而分級制下,高端人才優惠盡享——欲成獅城公民,易過借火;低端外勞則大加阻撓,落地生根之機會,微乎其微也。新加坡是否不開放?非也,只是開放也有個度。新加坡固然欲進步,惟亦深知一旦人口政策不當,反效果也。 傳統上移民勝地是美加澳紐——過去一個世紀,四地大抵不愁沒人來,因之設置移民官,審核移民之背景,確保移民素質。本質上這也算排外,只不過所排者,低階移民而已。 中國之問題並非欲不欲排外——事實是欲排外也沒條件。且不止此也,對外招才也有困難——正常出高薪就可,擺在今天易過借火,惟於改革開放早期,並非如此。 於是乎中國只好屈就,毫無條件開放也。且更要命是,中國所吸納者,皆下三濫貨色。像台商,其工廠在世界產業體系裡,基本是不入流:富士康對比一眾世界級大廠,算老幾?只是人窮之際,沒選擇,只好委屈自己矣。再如鈴木汽車,其技術對比汽車界真正翹楚,又算什麼?明知是九流貨色,因沒選擇,也委屈自己矣。 如此無條件開放即使可換來進步,表面而已——中國製造質量不忍卒睹,為代價也;國人枉花無謂成本,為代價也;學習中學錯了要重頭再學,為代價也;中國產業發展多走冤枉路,為代價也。 因之重點非中國如何開放,而是中國沒選擇——招才條件不夠也。當然現今另一光景。

人力回流在乎價格

中美貿易戰下美國對中國,越來越不友善,包括中國留學生在美,常被美方視為間諜。也在同一時間,中國頻頻發出警示,指示國人到美遊學,需注意自身安全。 就在近來閱報,讀到香港某教授,在評及中美貿易戰時,就說於貿易戰下,會有大批在美中國人回到中國。即使很多年前已在美,在形勢緊張下,必生鳥倦知還之意。 如此預測依筆者看,似嫌武斷:刻下中美關係緊張不假,惟回不回國,端視乎中國出不出高價招攬。出得高,夠吸引,自然回歸,否則另一回事也。哪怕美國不留人,留人之處,非僅中國一個。但凡人才者,是可以流動,從古到今皆然:中國有戰國時代,謀略家四處走,哪國肯重用,就為那國賣命;歐洲在文藝復興後,工商業發達,也是各國人才四處走。 過去舉世以美國出得多錢,各國人才湧入美國;惟不見人才走到墨西哥。原因?墨國付不起也。同時也不見人才湧入菲律賓:菲國請不起也。 舊時倘國人海外留學,之後不回國,主因還是錢之問題:中國沒出高價也。而沒出,根源在於付不起,或未需起用此人才:以工廠為例,在搞出口加工時,科研人員是不管用。郭台銘和富士康,僱人時,重點不在其人才能,而在人手夠不夠,和薪水高或低。 今天中國需產業升級,自然另外想法:以車廠為例,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高層者,拚命挖——皆金髮碧眼也;空中巴士高管在中國,不愁被冷落,蓋中國,也有研發飛機者;華為更不用說,在全球可挖幾百科學家,而在中國,華為人是出了名難挖角——華為養得起也。 就算拍電影也是:擺在以前,即使是不入流之港產片人,中國也不得不用;今日倘挖史提芬史匹堡,差在中國肯不肯也。 總言之,一切看中國之需要:以前沒得選,垃圾也要用。像郭台銘,舊時各地政府視之為財神爺;今日,是大陸給郭面子,而非郭給大陸面也。

華為與大國視野

圖片
香港人無法理解華為之另一原因,是華為一舉一動,皆超出了港人經驗。而之所以如此,主因在大國之視野:始終華為者,大國之巨企也。 按中國作為大國一個,看事情,定必講求宏觀,而非一如港人,咬著一個小點不放。看中國近年在世界各地之投資就知:除買原材料,又買礦場,買油井,再入股碼頭以至機場,凡此種種,皆全球性佈局,不是乎?倘華為要做大做強,也必作如是辦——何以華為要在全球聘用大量物理學家,及其他理工人員?蓋因華為需要良材,而要找好人才,則必須先放眼全球,才成事也。 以中國市場之大,華為僅做內需已賺到笑,惟因中國是大國,華為即使已夠大,也不得不懷野心——觀其生意布局,是由亞洲以至歐非拉美,皆一網打盡也。 香港是不可能如此:一來因地理上局限,二來資源上也不容許。按港資企業一般規模細小,且很多時,僅能幹些簡單貿易。倘在舊時,尚會代理一些歐美名牌;惟隨著時間發展,大多港資,已主力賣些日韓泰印貨,蓋港人之人脈,最多遠至東亞也。 反觀中國因夠大,人脈廣遍全球,要麼就買世界級名牌,要麼自己生產;而當生產能力去到某一程度,則自主研發也——華為正是如此也。 再看回任正非:在華為遭美國狙擊時,任非但不畏懼,且竟從容自若,彷彿勝券在握,蓋其本人,一早預料到會有如此一日,故乃事前成立部門,自家研發手機軟體、關鍵部件。倘任看事情不夠宏觀,能如此乎?而能宏觀,皆因大國人也。 倘港資學華為布局,向全球聘請大批科學家,則問題在於:目的何在也?有能力負擔乎?對生意有何助益也?何況香港,最多僅有溝通日韓泰印之能力,需要做到如此乎?另華為屢遭美國針對,換轉是港商,面對一樣遭遇,恐怕不知所措也──短視心態,必然是想著明天之事明天算,管他危機會否來。 凡此種種,皆乃開日式小車,與開大型休旅車之分別:後者駕駛要求,必難與前者比,且泊位時遇到之情形,必有異也。 因中國是大國,華為即使已夠大,也不得不懷野心——觀其生意布局,是由亞洲以至歐非拉美,皆一網打盡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華為與國民上進心

圖片
大多數香港人之所以不理解華為,主要是因香港商業觀念,素來急功近利:港人不會認為一家企業可成國民榮耀,刺激大家奮發上進。在有華為前,中國正是渴望如此。 任何國家為鼓舞國民天天向上,都會找些自身事物炫耀一下,而這些事物,通常涉及文化,又或,過去輝煌歷史。比如蒙古國,其代表正是成吉思汗:美國不知哪本權威雜誌,就曾把成吉思汗,列為人類史風雲人物。 其他例子多在歐洲:德國有古堡、交響樂、科隆大教堂;法國就以凱旋門、羅浮宮、巴黎聖母院為傲;荷蘭有風車、運河;意大利則古羅馬遺跡。而歐洲一系列油畫、雕刻作品,風靡全世界者,也不計其數。 那中國?比如兵馬俑、故宮、天壇之類,又或者茶藝、陶瓷、書法這些。不是說笑:以兵馬俑為例,法國有前總統對此深有研究。 企業如何才可成一國標桿,以鼓舞國民?前提是該企業之產品,能馳名海內外,且要有口皆碑。如德國有平治,法國有空中巴士,意大利有法拉利。蘋果也是:iPhone 4推出時,舉世皆謂喬布斯創造出價值。 過去幾十年中國正是缺少標桿式企業,類似於上述者。就如有人會視騰訊為中國驕傲乎?會視小米為驕傲乎?又,會視聯想為驕傲乎?按中國企業問題核心,在於他們之產品皆不能生出價值——那些產品由汽車、服裝以至家電,統統使人丟面,某些時候,甚至坑人。隨著內需興起,尤其因國人重面子,使國人開始反思中國產業該何去何從——直到有華為,才現一線曙光。 華為何以受國人擁戴?主因是華為之成就已非在營收、規模,而在於其科研上野心:誇張例子,是連物理學家、科學家,也大批聘用。一家企業如此用人,顯然非僅商業考慮。而且華為之產品質量較諸其他國貨,好不知多少,對中國產業升級,是有指標意義:當人人都學華為,全國產業風氣,當然會趨正面。更重要是倘華為產品連外國人也認可,中國製造之形象,必煥然一新也。 這就難怪美國狙擊華為時,能激發起國人憤慨:國人之驕傲,不容受辱也。 隨著內需興起,尤其因國人重面子,使國人開始反思中國產業該何去何從——直到有華為,才現一線曙光。(Shutterstock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