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, 2020的文章

香港賺錢模式缺陷

海洋公園以至香港旅遊業之困境,由來已久,只是香港上下尤其政府官員,似乎陷入一個迷思:他們以為香港從國內賺得之錢,永遠源源不斷;又或者,國內來港旅客永遠只有多,不會少。此等迷思反映於海洋公園:海洋公園以為自己對國內旅客,永遠有吸引力,只要自我改造,做好自己,他們自會歸來。 只是明眼人都清楚,並非改不改革之問題,而是過去訪港國內旅客特多,一個程度,未成熟之體現──消費觀念未成熟也。以前預算有限,加上大鄉里,隨便到港一遊,也可作體面事。現在選擇日多,去旅行可到其他地方,而香港實際上旅遊價值,本就不大──過往不少訪港之國人,正是發現香港可參觀之地方,寥寥也。 而倘看深一層,香港旅遊業之困境,一定程度,是港人賺錢模式之缺陷:港人往往都專藉國內未成熟之一面圖利。此間最典型是設廠:按過去大量港商到珠三角開廠,主要看在當時國內生產成本低,捨此別無其他。何以當時成本低?則因舊時國內百廢待興:按當時設廠於國內,遇上停電,家常便飯。某些廠,甚至自備發電機,有備無患也。 還有例如汽車:按舊時國內左駕、右駕皆有,而這些右駕,大多是來自香港之二手車。而國內嚴禁右駕車輛上路,則要到九十年代中,才頒令也。 當然港資工廠遭遇困境,已有目共睹也:按早在金融海嘯前,這些廠每件貨之盈利,是連買一個橙也不夠付。與此同時國內發展漸臻成熟,內資又崛起,根本毋須依賴香港。港資能提供實質貢獻,固然好,港商能乎? 以前珠三角之工廠,會依賴香港之碼頭出口貨物,進而港深兩地關口,經常大排長龍。今日?有一個鹽田港,已扭轉一切也。 然而這些港資廠要轉型,亦非易事:搬廠的話,只有大型集團,才有條件轉戰遠方;而內銷的話,以國人好面子之性格,香港品牌,能滿足乎? 香港旅遊業,情形一樣也:暢遊維港與暢遊巴黎塞納河,兩回事也。

港旅遊業難敵大勢

海洋公園與政府聯手,欲申請撥款106億改造公園,增加廿多個新景點。政府一官員稱過去40年,海洋公園是香港人之公園,承載著港人之回憶,值得延續下去。 惟按海洋公園虧損自2014年開始,就已如是,且看似無絕期,因之計劃一公佈,引來一片吐槽聲,認為計劃純粹無底深潭。也有些人說,倘將來海洋公園沒了動物表演,比如海豚、鯨魚,還像海洋公園乎? 但凡事物哪怕是集體回憶,衰敗掉就是衰敗掉,沒什麼好惋惜。就如山頂以前有老襯亭,今日凌霄閣,有人覺得凌霄閣好些,有人相反。然就算緬懷老襯亭,倒無可奈何也。又如亞視,有人覺得沒了亞視很惋惜,然一樣無可奈何也。舊事物往往只宜存在於舊時,就算保留之,今天之面貌,通常不如往日也。 而對海洋公園,其存亡終歸看現實:以香港市場之狹,本地客流不足以支撐營收,於是外來客也。歐美日遊客早就不感興趣,那國內旅客?只是以大勢看,行乎? 筆者所指之大勢,當然是國內旅客之減少:按早些年國內旅客大增,主要建基於其時國人之收入,才上升不久,到港旅遊相應負擔得來,自然就來港也。現在?以國人之收入,起碼已有另外選擇。遠者不說,泰國倒可以吧?星、馬倒可以吧?另因一帶一路,俄國、中亞,近在毗鄰,國人旅遊,又來選擇也。遊客旅遊選擇既多,香港,難免首當其衝也。 香港一些人不歡迎國內遊客到來,按其實他們終會求仁得仁,蓋大勢所趨也。 而倘進一步說,香港旅遊價值本來就不如何高,就看景點之貧乏,已可見一斑也:海洋公園嚴格而言,已算勉強;迪士尼,上海已有一個,其他如大佛、大澳之類,對國內旅客,笑話而已。 說到底國人之消費是會進化。在舊時三星於中國市佔率,有兩成多,現今1%不到也;鈴木汽車舊時在中國,遍地皆是,今日撤出中國也。而哪些外資品牌,才有資格立足中國?說過了,高端貨、奢侈品,才夠格也。 到香港旅遊論本質,也是三星、鈴木,未來什麼局面,不言而喻也。

亞馬遜不忿之因由

最新一期《福布斯》雜誌調整了最新富豪榜,登首位者,竟是法國LVMH集團總裁,壓倒矽谷一眾富豪。雜誌之理據是LVMH股價於近幾年,節節攀升,且雙位數升幅。 只看身家數字,LVMH總裁與矽谷頭頭比,實非很大差距,所不同者,是對中國之涉獵:按LVMH主打之奢侈品,國人甚好也,反觀矽谷除蘋果、微軟,整體敗在文化差異——不合國人也。倘說中國市場對外資,至關要緊,賣奢侈品相應著數——正如無數調查一致指出,奢侈品牌之買家,半數國人也。 以過年而言,通常鮮有人意識到,過年之本質,比面子也:傳統農家平日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經常省著省著;惟一到過年,大家必一反常態,為包裝自己,不惜工本也。比如穿衣,不止要漂亮,還要是名牌,蓋名牌者,能方便拜年也;吃飯也是,就如看年夜飯之排場,已可知一二也。 買房、買車亦為面子消費:否則豪宅、豪華車,不會全國遍地也。 換轉別處未必如此:印象中一樣對名牌瘋狂者,不多,日本為其一也。而在歐美哪怕億萬富豪、矽谷大佬,對生活再講究,亦不致於如此:以喬布斯為例,其人素來一身牛仔裝示人,彷彿滿不在乎。 也許外人會問國人,面子很要緊乎?按面子此一東西論本質,乃涉及「禮」:傳統中國講求「禮」,而「禮」之意思大概指如何行為舉止,才叫恰當。可是「禮」究竟如何標準,則說不定。經過歷代探求,連打扮、生活之模式,亦有規範以合乎「禮」。當國人為達到此標準而努力不懈時,就為面子此一觀念,奠定基礎也。 當然穿平價衣,吃平價菜,以至開國產車,皆是平日國人會作之事。只是一旦錢積下來,錢就花在面子上也。平價貨市場,是中國企業之天下,輪也輪不到外資爭;而外資,則只有高端市場,才有戲也。鈴木、三星之所以敗走中國,品牌低端,為主因也。 當然外資品牌能切合國人生活習慣,也有戲,惟要做到如此,談何容易哉?即如矽谷,要熟悉中國一如阿里巴巴,行乎? 以亞馬遜為例,中國市場既打不入,其老板身家一旦比不上LVMH總裁,難免不忿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