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25的文章

日本重生十字路口

日本首相石破茂於苦撐多時下,終於宣告辭職:從其公告裡可知,不帶一片雲彩也。 到底是誰接任石破茂之大位,恐怕並非重點:以日本刻下境況看,任誰都沒辦法也。 竊以為當一國家正步向衰敗之勢,是沒法扭轉:得先一敗塗地甚至血流成河,之後才有重建之可能也。揆諸世界歷史的確如是:很多時候,連復興亦沒也。希臘是為例:近世以來像什麼話?又如埃及:今天之埃及與古時有別,蓋前者是靠伊斯蘭立國,且人種上不同也。 英國其實亦有機會:那就是加入歐盟之時也。只是英國人普遍太高傲,目中無人:一脫歐,即什麼都不是也。現在尚有機會走回頭乎?不矣,蓋有信任之問題也。 中國之歷史究其實亦差不多:所不同者是總算有復興之趨勢也。之不過其復興之路則是跌跌磕磕:且過程中亦死人無數也。清末之譚嗣同就對此點看得透徹:其人謂:「各國變革無不流血而成。」意指不死得人多,改革無從談起:人類歷史總是如此,沒辦法也。 按川建國現在亦是面對改革之煩惱:其人所作所為實旨在求變也。問題只是方法正確與否:於此點上容許川氏繼續做下去,才是正著,蓋成效如何,總需時間去驗證也。 回頭說日本:倘按照現今之政局,不再由自民黨執政恐怕非不可能。惟要接手一大爛攤,對在野黨說未必感高興:推行新政大刀闊斧,必須也,可如此一來,處處踩中地雷也。 說過了,日本之困局一言以蔽之,是日本自二戰以來之一套,早已流弊叢生也。可是能改乎?像企業出口到美國,美國市場早已飽和,做不下去——偏日企因思維僵化,不能自拔也。又日本終身聘用、年功序列制老早無以為繼——一旦推倒,失業問題不說,所摧毀者,中產生活型態也。衍生起來各行各業必然焦慮不安——大蕭條不奇怪也。 按大蕭條換角度看是重生之開端:可是日本何去何從亦誠大哉問也。橫看豎看不做美國生意,日本什麼都不是:始終日本文化淺薄,產品走高端不可行;倘做中國市場,日本心理上能過得去乎?而其他市場比如俄羅斯,以其規模,不足以填補舊貿易之空白也。 倘拿川建國之情形參照,在探尋新出路上,日本不免需要長期動盪:而在動盪過程中,日本人之生活水平下降,不可免也。

李在明搞不清狀況

才上台不久之南韓總統李在明,一直聲稱南韓外交需要來個平衡:其意思是不該像尹錫悅,一面倒親美也。可是一旦落實即尷尬無比:比如北韓,於尹錫悅在任時兩韓幾無關係可言——蓋尹要全面親美也。而李在明則圖欲扭轉此一局面,北韓卻不理不睬:北韓認為李在明只是假惺惺,缺乏誠意,兩韓彼此再沒溝通、打交道之需要也。 而另一則是親美:李在明第一件事還是先訪問美國,沒選擇也。就在白宮與川建國會晤期間,李贈送川氏一支韓製鋼筆——那韓國品牌還因此於南韓股市,被炒高股價也。然在會後記者會上,李則慨嘆過去南韓一直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——隨著大局演變,如今不可能也。 看似是李在明搞不清楚狀況:於大國之間左右逢源之外交,倘是其他國家尚有操作空間。惟南韓是乎?其身分特殊敏感也:對上尚有一個北韓——理論上屬南韓之攣生兄弟,可是性情中人不好惹,對美國,頭痛也。 在如此比喻下南韓則是長年受到美國撫養:對南韓,總得報答美國之養育之恩也。其他國家則並非此背景:很多時候備受美國輕視,或屢屢不和,乃在很多事情上,毋須看美國臉色也。她們左右逢源正是如此因由:與美國合作與否,取決於好處能有多大也。 另日本亦是受美國撫養:日、韓不和美國必不樂見,而李在明對待日本,亦是客氣那種也。 按其實哪怕在南韓國內,以其民情,亦不容許李在明與中國有何交往:說到底在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下,對南韓經濟,可謂滅頂之災也。南韓惟一選擇正是守住美國市場——而此中,美國正抵制中國貨也。至於中國市場則更沒戲:能予南韓生存空間,無也。 於此點上南韓亦是特殊情況:很多國家打入中國市場尚有些空間也。比如歐洲之法、德、意,有奢侈品可賣到中國也;而很多落後之邦則勝在成本低:於中國市場,尚能拚低價也。反之南韓,光是三星,早已喪失中國市場——其他像LG之類,則更毋庸多言也。 竊以為李在明是不可能忽視這些內、外壓力:弄不好,恐連命都沒也。 按像南韓此等國家對中國,大可不必理會:不會有何操作空間也。而中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時亦毋須顧及南韓——競爭此回事始終難避免,只是南韓不走運耳。

說中印、中菲之死結

按其實倘對比中、俄,中印關係才是最不令人樂觀:體現在,太多解不開死結也。 這是一眾落後之邦中奇特之處:除中印關係,僅中菲關係才如此——蓋南海主權爭端也。中菲之間不止南海——比如經濟上,根本難以互補互惠,蓋菲律賓製造業一向缺乏看頭也。何況菲律賓自然資源看似不豐富:不見有什麼石油、礦物之類也。 事實上看不出中國如何需要菲律賓:比如倘要廉價生產基地,東南亞尚有越南、印尼、泰國、馬來西亞——皆更為合適也。而菲律賓一向以輸出勞動力至海外見稱——中國需要乎?大抵不缺勞動力——中國之國情有別於澳、加、紐之類也。況且菲律賓能輸出些什麼來?只有些極普通之農作物,如香蕉、菠蘿者,東南亞他國亦能提供也。 中、印亦同樣:究其實中、印那些邊界主要在喜馬拉雅山脈,地勢惡劣,可是畢竟是邊界,能輕忽乎?另一方面印度與中國在經濟上,能如何去互補?彼此競爭性強烈非常也。而且印度亦非以自然資源豐富見稱——光人口過剩即已教人搖頭也。 按印度對中國企業之投資一向不客氣:往往刁難中國企業,讓中國知難而退也。而印度貨比如塔塔汽車之類,亦不適合打入中國市場:其質量尚不如中國貨也。 中、俄之情形同樣有邊界之問題,勝在經濟上尚能夠互補:比如俄羅斯能出口些資源,如石油、礦材、天然氣之類也。中、俄要減輕磨擦,非無切入點也。 按菲、印兩國彼此尚有另一共同點,那就是英語系背景:菲律賓為美國前殖民地,印度則英國也。她們在文化上皆英語系一套:擅說英語者比比皆是也。這對中國有何意思?中國與英語系者,畢竟水火不容也。尤其英語系普遍反感中國之一切——誓死抵制學中國也;而英語系之一套引進於中國,往往水土不服——難融入中國之文化裡也。 綜觀一眾英語系國家包括美、英、加、澳之類,菲、印兩國移民於當地多如魚得水——位居要職不難也。反之中國則不然:尤其來自大陸者,往往只能被邊緣化,且備受排斥也。 總之對中國而言擺明是死結:還能抱以寄望乎?這還與美國沒關係:美國只是在中印、中菲磨擦之際上下其手,然決非始作俑者也。

人工智能抄襲議

近來法國有家人工智能企業,其旗下Ai系統,被指是抄Deepseek——有什麼問題哉? 話說在近半世紀以來信息產業發展中,歐洲者一直上不到枱面:與中、美比,甚尷尬也。文化性格為關鍵:歐洲整體而言非創新之材料,較傾向工匠精神也。歐洲製造奢侈品為一流——然不等同信息產業上,亦行也。需知創造之思維論本質,發現未可知也——工匠精神則是把已知之事情,辦到極致也。 按一直以來倘是信息產業,一直是中、美兩國之世界——而此中又以抄美國多也。反而抄中國則感覺匪夷所思:傳統之想法是中國沒啥好學也。換言之這次法國企業抄襲Deepseek,豈非奇恥大辱?或有飢不擇食之意:模仿美國不得其門而入,乃打中國主意也。 究其實抄襲此回事不該被視作恥辱:於產業發展中,不如此難以有效學習也。問題是抄之對象是哪些:倘向好之示範學習,自會獲得進步,然壞者則另一回事——自甘墮落也。 另一方面抄之對象到底適合自己與否,亦是一大煩惱:比如中國與英語系之間素來水火不容,故而倘中國師法英語系,徒然四不像也;而倘英語系學中國,亦誠自製苦惱也。又一個世紀以來很多落後之邦引進歐美之制度典章,就有水土不服問題:由文化以至政經各方面因素看,本就不適合落後之邦也。舉例選舉:落後之邦,常有舞弊之事情也。 美國禁Tik Tok亦是類似情形:並非有多少用戶之問題,而是美國人註冊使用後,覺得不合用也。同樣亦難想像美國人會樂於使用百度——一樣不切合美國人之需要也。 竊以為此中法國企業抄Deepseek之一大問題,是Deepseek之一套適合歐洲乎?似沒考慮到也。當然Deepseek亦是不適合美國人:文化差異之問題也。 舉凡信息產業此回事看是高科技,實質是賣服務:一般說所謂服務者,難免要在地化也。就如麥當勞、肯德基走到中國市場,得要賣中國口味,如麻辣漢堡之類也。可是對速食業者會較易適應,倘是歐洲餐飲獲米芝林獎者,能乎?倘刻意求變,隨時不倫不類也。 以信息產業講,Google是為例——不合中國用家需要也;同理百度亦是——話說年頭突有大批美國用戶前來中國網絡平台註冊,擺明是不尋常,蓋說不定,是黑客活動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