溝通東亞,香港出路

也許有人會問,既然香港旅遊業不該救,能有其他出路乎?此間牽涉香港經濟結構——概言之,是香港經濟該如何定位。

可莫覺得誇張,始終宏觀角度是最根本——一旦經濟陷入困境,追本溯源,往往是結構之問題。哪怕去到非大手術不可之地步,那是無可奈何,蓋不做手術,等死乎?

而以旅遊業作經濟支柱,最大缺陷在於旅遊業本身,是不穩定行業:遊客是多是少,整體難有保證。而綜觀全球,能靠旅遊業吃飯之國家,基本人丁稀少,一旦遊客減少,尚能退可守,靜待遊客回升——考慮香港之情形,顯然辦不到也。

正常一個國家經濟,當然需產業作支撐,由亞洲之中日韓到歐洲之法德意,例子皆擺在眼前。而美國因產業空心化,現任總統才四處點火,而目的就是,把產業搬回美國——儘管實現機會,微乎其微也。

惟以香港之情形,發展產業明顯強人所難,比較適合者是當亞太樞紐,即溝通東亞、太平洋各地之間,包括日韓泰印、越南、菲律賓、星馬以至澳、紐。這些國家離香港,相應距離不大,而香港人在這些地方,有相當人脈、聯繫,在亞太間,有條件扮演中間人角色。

具體如何做?比如說,日、韓於東南亞有廠,產品運回日、韓,香港可作中轉站。而東南亞亦會需日、韓貨,如汽車、機械,香港可作代理角色。另香港提供之服務,比如銀行會計之類,在東亞各國間,該會有些市場。甚至澳、紐之農產品,也可通過香港代理,賣往日韓與東南亞。

中國則因足跡遍及全球,對香港以至亞太,早已不再依賴——只要看中國在全球收購了多少碼頭、油田之類,當可見一斑也。倘國人主動上門光顧香港,大可無任歡迎,只是毋須主動招攬。

可是倘真的定位溝通東亞,香港所賺之錢,未必很多,如此香港內部,需有機制壓抑成本:比如引進廉價貨品,以減輕日常負擔。而越、印等國生產成本低,其貨品,適合也。

那歐非拉美又如何?太遙遠,對香港,鞭長莫及也。

以香港之情形,比較適合者是當亞太樞紐,即溝通東亞、太平洋各地之間,包括日韓泰印、越南、菲律賓、星馬以至澳、紐。(中新社圖片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