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青年正確定位

說到中港兩地關係,按過往之所以有良性互動,其原理很簡單:改革開放早期國內一片空白,港商見國內設廠成本低就設——出口加工也。港商藉出口加工賺了錢,而國內發展也得以起步,自然皆大歡喜。

因之倘欲兩地關係更進一步,今日難得多矣,蓋中國已羽翼漸豐,自對借鏡很有要求。汽車、飛機受制香港自身條件,當然比不了較,哪怕普通一些產品,比如服裝,必然要在設計上下工夫,於是需國際大師也。香港那些設計充其量二、三流,難成參照。

高科技香港更非那個料:觀乎華為在壯大過程中,顯然是沒香港參與,即如挖角,歐洲挖人,更實際也。

從年齡層面看,香港人與國內關係較緊密者,通常是較年長——一般從事出口加工,在改革開放早期,經常與國內互動,對國內之態度,相應沒那麼壞;新一代港人則不同,蓋國內企業,根本不須用到他們——連與國內互動之機會也沒,遑論情感。

然則國內企業又何以不須香港青年?此間之重點是:香港青年幫到中國什麼?看不出來也。論才能,中國本身青年不見得很輸蝕,何況中國對外交流,尚有大把國家選擇——香港青年優勢在哪?而論英語能力,香港青年對學英語,大多提不起勁,惟日語班、韓語班以至泰語班,則學者大不乏人也。

再比世界觀,港人對歐美事物感興趣,或坐飛機到歐美者,以上幾代人為主。新一代?最多不就日韓泰印?

對中國,倘有個中間人作溝通中西之橋樑,那還有些意思,只是今天香港,尚有此能力耶?起碼香港青年,無也。

換言之香港青年如何看中國,並非重點:重點是,國內不需要,也用不著他們。關心香港青年不是鼓勵他們到中國:到東南亞,更實際也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