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CEP之疑惑

包括中國在內之亞太十五國,正式簽署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」(RCEP)。協定下九成關稅被廢除,意味未來東亞是一自貿區,且效果一如歐盟。

歐美尤其英語國家,似乎對此不安。像《紐約時報》評論稱,協定是象徵中國勢力之擴張。真是乎?未免有點言重:協議字面是一回事,落實則是另一回事。

關鍵在於中國與東亞各國之關係,是否真是互補:過去幾十年中國所做者都是加工出口,而其他東亞諸國,亦是同樣出口加工。彼此間之競爭關係,不容忽視也——大家做之市場,同樣皆是歐美。

過去中國大力發展工業時,首先所衝擊者是東南亞,蓋彼此之生意,重疊也;與此同時,亦對發達些之日、韓,帶來激烈競爭。以電視機為例,中國一加入生產之行列,日、韓貨,僅能以小眾身分生存——生存空間變窄也。

歐、亞二洲之間之貿易,原則算是互補:亞洲多出口大眾化物品,而歐洲,則出口高檔貨、奢侈品。彼此競爭不直接,互利尚有空間。反觀亞洲之間,大家都是做大眾化產品,有相互採購之需要?比如韓國,中國自身已有不少手機品牌,非要買三星不可乎?又如越南,其所生產者皆是低端貨,與中國廠家比,有何異也?

筆者待在神州多年,也見進口商品中,極少是東南亞;日、韓多些,惜皆非國人之所好。中國市場始終面子消費為主,大眾化一點,國產品牌,大體壟斷,外資難有空間。鈴木、三星敗退於中國,不無因也。

尚有一點不容忽視是,傳統上中國與東亞諸國之關係,整體是不太好:哪怕中國伸出友誼之手,其他國家肯買帳乎?越南從來不信任中國;中日關係受制民間——彼此多矛盾也;韓國,中國不可能放在眼內;菲律賓親美多於親華;泰、馬、星等,總會與中國保持距離。

總言之,RCEP簽訂了是一回事,落實時,才見考驗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