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教育之波瀾

在中國今年一系列之整治政策中,重點之一,為杜絕補習社、才藝班:外界視之作教育改革看,儘管嚴格說來,不算是大動作也。

具體說,正式重點是官方,不欲教育行業產業化、商業化:一般補習社最典型,蓋教育制度以外也。就在政策出台後,已有多家補習機構聞風而遁,倒閉收場。而未倒下來者,裁員止血居多,只是能等到翻身之日乎?尚有家,甚至改為於網上賣農產品——轉型也。

而學校儘管是制度以內,一樣有產業化者:原來近年亦有一些國際學校——通常是英語系,來中國設分支辦學。原則上因教育行業性質敏感,中國哪怕改革開放多時,一直是不開放——決非始於今天也。大概是為方便外籍人才照料家庭,當局才權宜性大開中門。然發展出來者是,亦招收國人也:藉機賺中國錢也。

亦有一些外籍教師身處海外,於網上開課程授課:當然高等教育居多。

換言之只不過少許動作,已掀出波瀾也:部分國際學校擔憂教育政策收緊,乘機關門;網上課程陸續結束;另又有些諮詢機構、外籍教師,選擇離開中國市場。

儘管結束、退出者暫時尚少數,英語系已大作文章,認為中國在教育制度上有趨嚴之傾向,並與歐美文化針鋒相對。真是乎?哪怕是,需作更深理解也。

竊以為真正關鍵在,這些國際學校、網上課程對中國,不接地氣也:倘是方便外籍人才長駐中國,尚非問題——規範化即可。問題在於這些學校和其教育內容,根本不合中國需要:比如英語系多是好金融,重虛擬,與中國致力搞科研,格格不入也。而且要有錢才有資格玩財技:對廣大國人,不實際也。

按中國如今效法之對象,為歐洲——法、德、意也,主力發展專精企業——隱形冠軍也。英語系之一套顯然,無助於中國也:決非中國之需要也。從自身利益看,當局在市場上作些適當引導,必須也——共同富裕之手段也。

現在主要問題是中國之教育制度,止至目前,尚未大刀闊斧改造:要改革就要改造成法、德、意那一套,即在初中教育上,來個分流。一部分專攻學術,更多則職業教育也。此等制度尤其對農村子弟,更有利:從事學術,流於虛無,不及早就業實在也。

中國之教育制度要改革,就要改造成法、德、意那一套,即在初中教育上,來個分流。一部分專攻學術,更多則職業教育也。(新華社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