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22的文章

中俄關係淺論

中國與俄羅斯近年彼此走得很近,很明顯是應對美國:大家有共同敵人也。尤其是兩個超級大國一旦聯手,對美國,要應付之,甚吃力也——美國所拉攏者不外乎英語系,以及日、韓之類,加起來,遠遠未成氣候也。 然除共抗美國,嚴格說來中、俄,是缺乏合作之理由:一是中、俄彼此相鄰,易生地緣矛盾;二是經貿上,必先正確定位,才有進一步關係。三則是於一些國際關係方面,中、俄並不同調:如印度與中國為死敵,惟印俄關係良好也。 而除印度,尚有夾在中、俄之間之蒙古國:蒙古國本身是在蘇聯支持下獨立,因之親俄;反之受制地緣、歷史因素,中、蒙摩擦較多也。 按於冷戰時代中、俄關係,即已有段故事:話說五十年代俄國還是蘇聯,中國即一面倒親蘇。而蘇聯亦有多方面支援中國。哪知若干年後中蘇交惡,蘇聯支援截斷,兩方甚至為爭土地打仗。迫得後來,中國不得不與美國合作——共同抗蘇也。 會否歷史重演按其實很難說,始終領土問題不論哪個國家,決不可能退讓:如何向國民交待哉?倘扯遠些,尚處清朝之中國,俄國即已屢屢爭中國地。其中今日俄羅斯海參崴港,即於1860年,由清朝割予俄羅斯——迄今爭不回也。 總言之,有很多變數是不能排除:事實是普京暗示過在中俄關係上,他是機會主義者。什麼意思?俄羅斯優先也。 另一方面於貿易上,中、俄之間如何定位,亦是含混不清:按俄羅斯本身掌握不少科技,可是倘中國欲從俄羅斯買,能買者想必是次貨——俄國沒理由讓中國成威脅也。而俄國品牌對中國,並不能給人面子:即如俄車,流於低端,其價格亦不實惠也。 論物物交換,中、俄貿易,不划算也。 或許中國有個盤算:以俄國幅員之遼闊,向俄羅斯進口小麥或其他農產品,對中國,未嘗不是好主意;而石油、礦藏、原材料這些,俄國亦是好來源。中國以工業為本,藉出口一些製成品換取這些,算是互惠互補:本來有澳、加,可是兩個皆反中國,俄羅斯,誠抗衡好伙伴也。

新加坡之縮影

在美、俄相互制裁中有一東南亞國家可謂鶴立雞群,那是新加坡:按新加坡於烏克蘭危機中是站在美國一邊,且還隨美國制裁俄羅斯。新加坡反俄乎?起碼不同於印度:印度欲反中,惟親美之餘擺硬不反俄,對美國,得顧忌也。 按東南亞國家皆有一個想法,那就是對他們,美國不一定是朋友,至少不是敵人。俄國遠在天邊,沒啥所謂,可以不理;惟中國,則彷如千斤大石壓過來——頗具威脅性也。倘要面對中國此一強鄰,作何辦?向美國招手,誠方便選項也。 越南為例子:歷史上越南曾與中國開過火,且抗中時,因國家小,非常吃力。剛好越南是專出口加工到美國,則藉美國作靠山,必然也。又如菲律賓,要與中國爭南海:因難與中國抗衡,不得不親美也。 於東南亞歷史中常見有排華事件:主要是嫌華裔在當地影響力大,反感也。而華人成為綁架、撕票之對象,亦是時有所聞——錢可能尚次要,蓋往往夾雜排華情緒也。 概言之,東南亞對中國反感,本質上,地緣矛盾也。尤其考慮到中國是超級大國,以東南亞各國之小,聯合起來,尚不夠打。何況情形是在於有個巨無霸在背後,安全感在哪?哪怕中國放下姿態,伸出友誼之手,那種恐懼,仍難除也。 不論美國如何惹人討厭,對東南亞各國,遠在天邊,不涉地緣矛盾。且尚要考慮到自身經濟結構,基本一如越南:美國者,米飯班主也。 緬甸在眾多東南亞國家中是例外:哪怕與美國關係差,與中國,沒交情也。 就如筆者曾言國際關係之中所謂利益,一是經貿,另尚有地緣矛盾——爭地也。地緣矛盾往往難藉經貿利益擺平:沒一國家會容忍自己喪失領土。擺在舊時歐洲之英法、英德、法德,常因地緣矛盾開戰,哪怕貿易往來頻繁。亞洲之日、韓亦是:為一島嶼可以大動干戈,蓋領土問題也。 因之一個RCEP是幫不上忙:毗鄰難成自己人也。 新加坡按其實已算對中國不俗:不論如何親美,尚會顧及經貿合作,不刻意對抗。像最近總理李顯龍亦特意勸誡拜登,別為中美關係火上澆油,蓋會使局面更劣也。

盧布與談判籌碼

俄羅斯要求外國購買俄貨,一律以盧布支付,姑且稱曰「盧布結算令」。短線上俄羅斯作如是辦,即時是使盧布價升——瘋狂式上漲也。當然有國家不承認盧布結算令:如美國本就不需俄羅斯,要盧布幹啥哉? 只是在筆者看來盧布結算令橫看豎看,似是出於斷人供應:從歷史看,藉斷人供應以脅迫對方,從來是走不通。拿伊朗作例子:伊朗能否藉石油來要脅美國?倘真能,該是伊朗制裁美國才對:豈是美國制裁伊朗?真實是話事者,美國也,非伊朗也。 當年日本被美國迫簽《廣場協定》,對日本,不可謂不是屈辱。日本能否限制對美出口以作反抗?不也:話事者,美國也,非日本也。 按美國之所以能制裁其他國家,原因僅一,那就是恃著各國,皆欲打入美國市場。於二次大戰後一段時間,確真發達門徑:豐田、三星能有今天,全靠美國市場扶養。豐田家族一見美國發威,定必如坐針氈,急得撒尿;而三星,基本已與美國戰略捆綁——三星那些技術於本質上,美國之一套也。 中國素被美國打壓排擠,於美國市場,不免處處碰壁。惟好處是在於不用受到美國束縛:以華為作例,盡情展現風骨也。反而是美國企業皆欲爭著打入中國市場,竟讓中國獲得把柄——制裁回美國也。 事實上不論對中或對美,斷供皆拙棋:中國無法藉禁止物品出口美國,如稀土,以作談判籌碼;美國亦無法藉禁賣小麥、牛肉之類予中國,以作脅迫:中國不無選擇也。 真正現實在於產業鏈中處最上游者,通常最沒話事權:終端買家有者是錢,選擇多也。供應商則需為自己貨物週轉:安能吃西北風乎?只見富士康與蘋果合作,不能漫天要價:激怒蘋果,自殺也。而蘋果者,大客也,會找不到供應商乎? 道理如此,則俄羅斯與美國角力時,斷供誠無稽也:當然美國不需俄國市場,相互抵消下,大家打成平手也。 推而廣之,中美關係一旦去到魚死網破之地步,則經貿上脫勾,必然也:此中以美國動作最積極。中國該如何應對?不言而喻也。

利益決定態度

從印度對俄羅斯之態度看,一個國家親美多是具選擇性:印度與中國有邊境矛盾,才藉美國抗衡。然這不等同連俄羅斯亦要反——不合印度利益也。 美國能懲罰印度乎?考慮到中印關係,不能意氣用事也——印度者,四方聯盟成員也。然倘不罰,對美國,亦有很大問題:制裁俄羅斯時有個大漏洞也。 事實上尚有很多國家一如印度,不願配合美國:比如中東。需知中東本與俄羅斯一樣賣石油,聯合起來為哪樁?另沙特阿拉伯向中國出口石油,有意以人民幣結算,或有另外動機:藉此要脅,向美國討價還價也。美國能懲罰中東乎?能懲罰沙特乎?大局又被打亂也。 按其實不論是親美又好,反美又好,或親俄反俄、親中反中,皆為利益使然。而什麼利益?一般是經貿利益,又或地緣矛盾——論本質,爭資源也。什麼價值觀之類,很多時是幌子:在眾目睽睽之下行事,總得找個理由也。即以美國而言,開口閉口講民主,實際支持不少專制國家——那些專制國家專制,合符美國利益也。 按美、俄矛盾之真正根源,地緣問題:由歐洲到中東以至亞洲,皆有俄國影子在。美國之利益與俄羅斯之利益,衝突也:比如美國插手中東,多少挑釁俄國也。又如日本:日本素為美國跟班,惟日本背後俄國為強鄰——彷彿遭俄國要脅也。 歐洲以東歐最反俄,蓋俄國毗鄰也;法、德、意則不然,且又捨不得生意上往來——不欲鬧太大也。東歐為反俄羅斯,多欲親美;西歐則冀戰略自主,不願事必跟從美國——當爭持不下,歐盟結構性矛盾也。 中國之情形與俄羅斯固然有差異,本質一樣:當中國強大起來,首當其衝為亞太,連帶美國在亞太之佈局,受干擾也。周邊國家倘與中國爭地,難免需要親美:日、越、菲、印,皆為例也。而南韓,甚至選出尹錫悅當總統——一心親美反中也。 然對中東以至歐非拉美,中國純粹經貿伙伴——不算親中,不願與錢作對也。像法、德、意,好些企業甚至與中國戰略捆綁——與中國脫勾,代價太大也。 中美貿易本就並非互惠互利——反而互為其害,因之中美對抗時,乃欲彼此脫勾也。

印度夾縫尋斬獲

美國因烏克蘭問題制裁俄羅斯,有一極大缺口美國是沒得補,那就是印度:此中關鍵在於印度與俄羅斯,一直保持關係,至近來依舊也。 比如一邊美國宣佈不買俄羅斯石油,另一邊印度卻加大採購,彷彿與美國唱對台——僅一個月,採購量是去年全年一半。而印度官員又稱,與俄羅斯來個貿易支付平台,推進兩國貨幣掛勾——加強雙邊貿易也。而於民間,印度網上常現支持俄羅斯和普京之言論——大抵印度人多不知事情原委,只知要撐俄也。 按印度與俄羅斯之良好關係,實由來已久:始終彼此缺乏地緣矛盾,另一方面冷戰時代於國際關係上,總要作出防備。早於其時印、俄即已積極互動,直到近年,尚是如此——印度輸低價品,俄國即石油也。 美國對此向印度警告,說會有後果。然看起來,沒法制裁印度也——欲阻無從也。 難以制裁印度顯而易見,是有所顧忌:始終印度貴為四方聯盟(美、日、印、澳)。倘隨便制裁印度,聯盟受破壞,必波及反中國之大計——因小失大也。印度反中國是不假,然反中不等於反俄:中、俄合作主要出於抗美,捨此沒其他也。倘為反俄破壞反中大計,對美國,說不過去也——印度是好棋子也。 對中國,印度是近鄰,有地緣矛盾;對俄羅斯則不然:一向以來俄羅斯,常不斷賣武器予印度。多年累積,俄製武器於印度軍備中,經已最少六成。印度懂得運用與否是一回事,始終能提升威懾力:有不利中國之意也。 從印度角度看,烏克蘭問題是歐洲之事,與印度無關——美國難以施壓也;惟中國,則是印度近鄰,眼前之困擾也——美國總不能因反俄,破壞美印關係也。 換言之印度與中、美、俄三個超級大國,關係可謂相當微妙:中印註定敵對,而印度與美國,經貿又很頻繁;俄羅斯更是印度石油、武器之來源。哪怕美、俄矛盾,美國亦難向印度下毒手——印度可左右逢源也。 如今美國最大問題是既反俄又反中,造就兩頭不到岸之局面:倘擴至大之說,多頭不到岸也。

盧布怪招

綜觀俄羅斯出台之制裁措施,有一可謂怪招,那就是要求外國購買俄羅斯石油產品,一律以盧布支付——盧布者,俄國之貨幣也。當然倒有豁免——都是些關係良好之國家,比如中、印。 究竟產生什麼影響,似乎有點眉目:美國不需要俄羅斯石油,當然影響有限。其他國家則頭痛,蓋哪裡有如此多盧布哉?受豁免者另計,不受者則如何?大概找另外賣家——原則上總會找到,惟要成事,非三朝兩日也。 因之一時間,盧布大幅升值——按烏克蘭危機時,盧布已下跌,如今一一收復也。俄羅斯甚至稱打算規定連其他出口貨品,皆須用盧布買——乘勝追擊也。 當然長遠影響留待長遠定論,惟倘一併考慮到沙特阿拉伯欲接納人民幣結算,則帶出貨幣之問題:比如手持某一國之貨幣,為者是什麼?正常看,該是購買該國產品——進口也。買該國產品卻用他國之貨幣,正常看,古怪也:舉例日本企業向中國廠家下訂單,以菲律賓披索支付,中國廠家肯收乎?日元亦未必也。 又如中國欲進口歐洲奢侈品,正常該付歐元——用日元、披索、盧布之類,古怪也。當然歐洲廠家亦可收人民幣:前提是禮待中國人。有如此需要乎?中國市場夠大,潛力無窮,當然有也。 以前日本經濟最興盛時,收日元很好賺;日本一蹶不振以後,另一回事也。 而倘進一步說,過往舉世以美元去計價,主要建基於二戰後,各國皆搶著做美國人生意。於冷戰時代,確是發達門徑:豐田、三星有頭有面,全靠美國養肥也。倘做美國生意不再好賺,那持美元,必尷尬也:要知今天從美國,相應進口不到多少東西。如此一來,美元者,與廢物無異也。 故謂繼續不管三七廿一,以美元計價,論本質是盲目:思維僵化也。大概需有一個契機引發改變:不再盲收美元也。 摒棄美元並非沒有可能:目前最大問題是美國盲目實施制裁。對其他國家,總要規避風險:持美元變得危險也。一旦各國行動起來,美國倒打自己也——美元遭拋棄也。

沙特與人民幣

近來有傳沙特阿拉伯賣石油到中國,有意接受以人民幣計價。消息看似普通,意義重大:中國為大爺也。 此情形彷如美國:按沙特一向以美元計價,追本溯源,看美國市場而已。而沙特與美國之微妙關係,又眾所周知也。之不過眼見中國此一大市場,能讓中國不高興乎?以美元或其他貨幣作交易,對中國,不方便,尤其貨幣換來換去,中間賠不少也。 換言之,中國上下幾十年來之努力,總算沒白費也:其回報在,各國紛向中國巴結逢迎。微軟、蘋果客氣,是為賺中國錢也;法、德、意客氣,是為奢侈品找門路也;非洲國家客氣,是為賣金銀鐵礦也;拉丁美洲客氣,是為賣小麥、牛肉也。 擺在舊時剛好相反:人民幣算啥?能與美元比乎?中國算哪根蔥?國窮民窮,哪能從中賺到錢?其時中國市場,不值一提也。 按常見有提出「美元霸權」一詞,彷彿說到美元天生就有地位。當真乎?真實是美元之地位並非天經地道,而是出於各國,皆爭打入美國市場:既做美國人生意,自必用到美元——需求也。倘不做,或沒機會做,持美元,根本是沒意義——用得上之機會少也。 俄羅斯為例子:哪怕沒制裁,美國會容許俄貨打入美國市場?會容許俄人開美國銀行帳戶?甚至能收購美國企業乎?凡此皆不能也。既如是,則俄羅斯儲美元幹啥哉?俄人需要美元乎?美元對俄國上下,沒用也。 另一方面美國、美元,皆是二次大戰後才獲得地位:按其時適值戰後,歐亞各國百廢待舉,獨美國沒。各國為便重建,乃由美國訂立貿易體系:此體系核心在,各國打入美國市場賺錢——藉美國輸血也。日、韓正是如此才有今日:豐田、三星之類與美國間,戰略捆綁也。 按美國能制裁其他國家,本質在於,不能做美國生意也:伊朗、古巴之類,正是如此問題也。除非自身是個龐大市場,否則沒談判權也。 止至冷戰結束,舉世尚未見一個市場足夠大,能與美國相比。現在已有一個——中國也,美國乃不高興也。

典章完善共同富裕

圖片
於過去多年改革開放下,中國社會變化可謂翻天覆地——說「中國速度」,不為過也。可是在快節奏下,不是沒副作用:發展過急不好乎? 按發展速度快,好處是能快速改善人們生活——盡速脫貧也,然一味快,很多價值觀、規章等,皆難以跟得上變化。舉例本來制定好之法規,勢必難以執行:環境形勢突異也。而舊有之思想觀念,於今天之時代,可被視作封建,然新之觀念如何?或經不起時間考驗:社會發展太快,給不到足夠時間也。 觀乎中國過去近幾十年一些亂象,正是這個問題:比如筆者曾聽聞有工廠員工,私下盜取工廠貨存變賣。又或者,假冒偽劣,或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,亦為例子。不是國家沒規管,而是犯之人太多,資源再多,難以一一法辦而已。 究其實很多先進之邦崛起時,一樣遇到類似問題:日貨於二戰時常是劣貨之代名詞——說黑心不為過也;一戰時美國旅客遠赴歐洲,常被歐洲人嘲笑其行為舉止——嫌沒文化也。 反映於產業升級,國家發展太快,一樣衍生問題:比如品質管理,如何制定一個標準?生產工序,又如何才達標?又或者,員工管理,或晉升方面,又如何去規範?一一制定好後,又如何保證能落實?凡此不但規章本身,尚涉及到人心:大家未必認同也。尤其改變人們思想,或糾正錯誤觀念,皆需時也。 先進之邦不少產業,於上述方面,早已有一套:由瑞士手表,或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、空中巴士之類,統統為榜樣也。甚至普通一些諸如釀酒,甚至由國家訂法規以界定其質量——法國酒為例子。 國家發展成熟就有如此好處:發展速度是慢,卻可因此有空間,完善各種禮樂典章。而有規範,自然讓人有所適從——如在晉升、前景方面,至少能予人預期也。 舊時中國窮困,改善生活可謂刻不容緩,因之速度為主軸。然代價正是混亂:人心不古,教人無所適從也。長此以往,會反過來,吞噬改革開放之成果也。 當國家發展出雛型,倘要共同富裕,中國當務之急是進一步完善——打造質量中國也。而要做到此,一切需有規範也——給人清晰前方也。 當國家發展出雛型,倘要共同富裕,中國當務之急是進一步完善——一切需有規範也。(Kuka官方圖片)